中西汇通 严谨治学 ——张海峰教授学术思想
先父张海峰(1915~198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后又转益名师,并兼及西医。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多年,治学严谨,擅长中医内科疑难病的治疗,尤其对中医脾胃学说的研究卓有成就。
继承有法,常出新意
先父自幼习医,于学习方法颇有心得。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基础,找到学习的门径,以探其源流,领悟其中奥妙。对于基础的学习,最服膺先贤孙思邈的《大医习业》,言其道出了学好中医的秘诀,常说:“现在的学医者虽不用经史子集样样都读,但也必须学好古文,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去探讨中医的一些基础问题,也不可能真正学好中医。”学习经典时,他主张先从白文读起,待到烂熟于胸,再旁涉诸家,如果先从注家的书读起则可能会先入为主,甚至不能正确甄别其他注家的学说。从源到流的学习方法虽最吃力,但犹如涓涓细流,可受用一生;但有些经典著作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其中可能存在不合时宜、说不清、甚至是错误的东西,这就需要去探索和鉴别,不能盲目崇古。
, 百拇医药
先父认为,除了要多读书外还要多临床、早临床。这是透彻地学习、分析、领悟理论的有效办法,还可以尽早地培养临床思维,有助于尽早摆脱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尴尬。
明辨阴阳,善用五行
先父非常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观点。认为阴阳五行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并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对于阴阳学说,他悉本《内经》要旨,尤其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认为人身不离阴阳气血,而气血又分属阴阳,人赖阴阳以生。辨证和选药时也应遵循阴阳原则,阳药中参以阴药可抑其刚燥、阴药中参以阳药可利其流通而不滞碍。如一贯煎中以大队滋阴药中佐川楝子行气疏肝,则养阴而不致于滞碍;小青龙汤中用白芍,则使汗出而不至于伤及阴津。
先父认为阴阳是认识疾病的总纲,五行是对阴阳的具体应用。如生克反常的治疗原则中,可分虚实两类:治虚有补其母和抑其所不胜;治实有泻其子和助其所不胜。治虚补其母,即土虚则补火生土,木虚则滋水涵木等;治虚抑其所不胜,即金受火伐则先泻其心,木受金伐则先平其肺等;治实泻其子,即土实泻金,木实泻火等;治实助其所不胜,如金不制木则佐金抑水,水不制火则壮水制火等。如泄泻虽然主要由脾虚湿盛引起,但在痛泻要方证中,却是由脾虚肝旺,脾受木伐所引起,所以用防风、白芍抑肝启脾,这就是治虚抑其所不胜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再如胃痛的患者中有些是由于外感不愈而来,这部分患者咳嗽日久,损耗肺气,久病及母,伤及脾胃之气,并且肺气已伤而金不制木,木邪亢盛而上乘于胃遂作胃痛,下侮及脾而致泄泻,对这类患者的治疗,要补益脾肺,兼及疏肝,常用玉屏风散加味。
, 百拇医药
病证合参,中西汇通
先父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是把握疾病当前阶段性质的有效方法,而辨病则是把握疾病整体发展规律的方法。辨证是纲,辨病是目,两者都不能偏废。辨病的“病”一般是指中医的病名,但由于有些中医病名存在不太规范的地方,所以也要借鉴西医的对疾病命名的方法。对于辨证与辨病结合,家父常举胃痛与呃逆的脾胃虚寒型的治疗来说明,这两者都属于脾胃虚寒证,要是单纯辨证则处方时就很棘手;如果结合辨病,前者用黄芪建中汤,后者用理中汤加味,则疗效立判。
多年来,先父也不断对西医学中的许多疑难疾病进行研究,并运用中医药来解决。如慢性肾炎蛋白尿,在治疗中选用益气、固涩、通淋、补肾的生黄芪、金樱子、芡实、续断等中草药用来消除蛋白尿而获效。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长期不降者,常选用虎杖、龙胆草、枸杞子、五味子四味药以提高疗效,其中虎杖用于偏湿重者,龙胆草用于偏热重者,枸杞子用于偏阴虚重者,五味子用于偏气虚重者,如虚实阴阳兼夹,则可数药合用,常获迅速降酶之效。慢性肠炎脓便的出现,则常重用六月霜、铁苋、地锦草、马齿苋可使脓便消失。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常加用红孩儿30g。
, 百拇医药
精研诊法,擅调脾胃
先父重视对诊法的研究,认为对诊法的研究,应该借鉴西医的手段。他从血液循环、神经系统、舌乳头本身变化、腺体变化等四个方面曾对舌诊做过较深入的探索。如主张把绛舌作为DIC早期诊断的参考;对舌体检查时,除了要观察色泽外,还要紧紧抓住“滑涩、润燥、腐腻、燥黏”四项。
先父研究脾胃学说尤为致力。认为脾胃生理功能可以用“纳化、升降、燥湿、生血统血”十字很好地概括。脾胃任何一方出现障碍都会影响其协调而出现病变,但归纳起来也就是“寒热虚实”四字,所以对应的治法也就简化为“温清攻补”四字,掌握四大法,可谓治法皆备。
先父在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调节气机升降的药物,常用白术配枳实,枳壳配桔梗等以调整脾胃升降。同时兼及肺肝,肺虚常用杏仁、桔梗、枇杷叶等宣降肺气,助中焦气机之升降;用黄芪、党参两补脾肺,使肺脾气机升降有源。肺实则仅用杏仁、枇杷叶轻泻肺实。肝虚则用当归、白芍、枸杞以补肝体并加入杏仁、桔梗;若肝旺除了要用四逆散之类以疏肝解郁之外,还要加入黄芪、党参等药以补肺金,使金旺而克制肝木太盛。他认为,脾胃气机升降学说不仅在脾胃病中可以应用,还可应用到其他脏腑中,如水饮不化,脾胃升降失司,升之过多则饮犯于肺而为咳喘,降之太盛则犯肾与膀胱发为水肿。
, 百拇医药
对开胃之法先父既接受李东垣的升阳益胃除湿的大法,也继承了叶天士的甘凉濡润以养胃阴的方法。寒湿秽浊之邪阻滞胃气者悉以芳香开胃,如慢性肝炎患者有上症时以四逆散加藿香、白蔻仁、谷麦芽等药,若化热者宗三仁汤法可加薏仁、黄芩、滑石、白蔻仁、谷麦芽等药以清化湿热。而对于胃阴不足者则效法叶天士,用石斛、麦冬、沙参、梨汁、甘蔗汁。
活血化瘀,执简驭繁
先父将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进行归纳,认为除了在辨证中辨认出瘀血证外,还要抓住“寒热虚实”四字,寒邪入经阻滞气血而成瘀,应该用辛温通络法,活血药中多加桂枝、薤白、干姜之类;热邪入经或寒邪化热,热邪耗伤阴津,血稠运行迟缓而成瘀,应该用清营通络之法,如大黄牡丹皮汤中用苦寒之大黄;对气虚不能引领血运,久而成瘀,先父推崇王清任,习用大剂生黄芪,认为生黄芪能补血生肌,补而不滞;对血瘀实证,他师法叶天士,如久痹者用蜣螂、虻虫、水蛭、地龙等药,肝硬化患者可用鳖甲煎丸取其大队虫药祛除癥积,改善肝纤维化。
先父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还非常注意行气药的使用。病在上焦,以瓜蒌皮、薤白、桂枝等药为佳,病在中焦可选柴胡、枳壳、香附之属,病在下焦以乌药、小茴香等药为宜,至于针对各脏腑的药则可随证加入,如心病加檀香,脾胃病加降香、陈皮,肝病用川楝子、玄胡等。, 百拇医药(张小萍 江西中医学院)
继承有法,常出新意
先父自幼习医,于学习方法颇有心得。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基础,找到学习的门径,以探其源流,领悟其中奥妙。对于基础的学习,最服膺先贤孙思邈的《大医习业》,言其道出了学好中医的秘诀,常说:“现在的学医者虽不用经史子集样样都读,但也必须学好古文,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去探讨中医的一些基础问题,也不可能真正学好中医。”学习经典时,他主张先从白文读起,待到烂熟于胸,再旁涉诸家,如果先从注家的书读起则可能会先入为主,甚至不能正确甄别其他注家的学说。从源到流的学习方法虽最吃力,但犹如涓涓细流,可受用一生;但有些经典著作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其中可能存在不合时宜、说不清、甚至是错误的东西,这就需要去探索和鉴别,不能盲目崇古。
, 百拇医药
先父认为,除了要多读书外还要多临床、早临床。这是透彻地学习、分析、领悟理论的有效办法,还可以尽早地培养临床思维,有助于尽早摆脱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尴尬。
明辨阴阳,善用五行
先父非常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观点。认为阴阳五行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并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对于阴阳学说,他悉本《内经》要旨,尤其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认为人身不离阴阳气血,而气血又分属阴阳,人赖阴阳以生。辨证和选药时也应遵循阴阳原则,阳药中参以阴药可抑其刚燥、阴药中参以阳药可利其流通而不滞碍。如一贯煎中以大队滋阴药中佐川楝子行气疏肝,则养阴而不致于滞碍;小青龙汤中用白芍,则使汗出而不至于伤及阴津。
先父认为阴阳是认识疾病的总纲,五行是对阴阳的具体应用。如生克反常的治疗原则中,可分虚实两类:治虚有补其母和抑其所不胜;治实有泻其子和助其所不胜。治虚补其母,即土虚则补火生土,木虚则滋水涵木等;治虚抑其所不胜,即金受火伐则先泻其心,木受金伐则先平其肺等;治实泻其子,即土实泻金,木实泻火等;治实助其所不胜,如金不制木则佐金抑水,水不制火则壮水制火等。如泄泻虽然主要由脾虚湿盛引起,但在痛泻要方证中,却是由脾虚肝旺,脾受木伐所引起,所以用防风、白芍抑肝启脾,这就是治虚抑其所不胜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再如胃痛的患者中有些是由于外感不愈而来,这部分患者咳嗽日久,损耗肺气,久病及母,伤及脾胃之气,并且肺气已伤而金不制木,木邪亢盛而上乘于胃遂作胃痛,下侮及脾而致泄泻,对这类患者的治疗,要补益脾肺,兼及疏肝,常用玉屏风散加味。
, 百拇医药
病证合参,中西汇通
先父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是把握疾病当前阶段性质的有效方法,而辨病则是把握疾病整体发展规律的方法。辨证是纲,辨病是目,两者都不能偏废。辨病的“病”一般是指中医的病名,但由于有些中医病名存在不太规范的地方,所以也要借鉴西医的对疾病命名的方法。对于辨证与辨病结合,家父常举胃痛与呃逆的脾胃虚寒型的治疗来说明,这两者都属于脾胃虚寒证,要是单纯辨证则处方时就很棘手;如果结合辨病,前者用黄芪建中汤,后者用理中汤加味,则疗效立判。
多年来,先父也不断对西医学中的许多疑难疾病进行研究,并运用中医药来解决。如慢性肾炎蛋白尿,在治疗中选用益气、固涩、通淋、补肾的生黄芪、金樱子、芡实、续断等中草药用来消除蛋白尿而获效。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长期不降者,常选用虎杖、龙胆草、枸杞子、五味子四味药以提高疗效,其中虎杖用于偏湿重者,龙胆草用于偏热重者,枸杞子用于偏阴虚重者,五味子用于偏气虚重者,如虚实阴阳兼夹,则可数药合用,常获迅速降酶之效。慢性肠炎脓便的出现,则常重用六月霜、铁苋、地锦草、马齿苋可使脓便消失。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常加用红孩儿30g。
, 百拇医药
精研诊法,擅调脾胃
先父重视对诊法的研究,认为对诊法的研究,应该借鉴西医的手段。他从血液循环、神经系统、舌乳头本身变化、腺体变化等四个方面曾对舌诊做过较深入的探索。如主张把绛舌作为DIC早期诊断的参考;对舌体检查时,除了要观察色泽外,还要紧紧抓住“滑涩、润燥、腐腻、燥黏”四项。
先父研究脾胃学说尤为致力。认为脾胃生理功能可以用“纳化、升降、燥湿、生血统血”十字很好地概括。脾胃任何一方出现障碍都会影响其协调而出现病变,但归纳起来也就是“寒热虚实”四字,所以对应的治法也就简化为“温清攻补”四字,掌握四大法,可谓治法皆备。
先父在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调节气机升降的药物,常用白术配枳实,枳壳配桔梗等以调整脾胃升降。同时兼及肺肝,肺虚常用杏仁、桔梗、枇杷叶等宣降肺气,助中焦气机之升降;用黄芪、党参两补脾肺,使肺脾气机升降有源。肺实则仅用杏仁、枇杷叶轻泻肺实。肝虚则用当归、白芍、枸杞以补肝体并加入杏仁、桔梗;若肝旺除了要用四逆散之类以疏肝解郁之外,还要加入黄芪、党参等药以补肺金,使金旺而克制肝木太盛。他认为,脾胃气机升降学说不仅在脾胃病中可以应用,还可应用到其他脏腑中,如水饮不化,脾胃升降失司,升之过多则饮犯于肺而为咳喘,降之太盛则犯肾与膀胱发为水肿。
, 百拇医药
对开胃之法先父既接受李东垣的升阳益胃除湿的大法,也继承了叶天士的甘凉濡润以养胃阴的方法。寒湿秽浊之邪阻滞胃气者悉以芳香开胃,如慢性肝炎患者有上症时以四逆散加藿香、白蔻仁、谷麦芽等药,若化热者宗三仁汤法可加薏仁、黄芩、滑石、白蔻仁、谷麦芽等药以清化湿热。而对于胃阴不足者则效法叶天士,用石斛、麦冬、沙参、梨汁、甘蔗汁。
活血化瘀,执简驭繁
先父将活血化瘀的辨证治疗进行归纳,认为除了在辨证中辨认出瘀血证外,还要抓住“寒热虚实”四字,寒邪入经阻滞气血而成瘀,应该用辛温通络法,活血药中多加桂枝、薤白、干姜之类;热邪入经或寒邪化热,热邪耗伤阴津,血稠运行迟缓而成瘀,应该用清营通络之法,如大黄牡丹皮汤中用苦寒之大黄;对气虚不能引领血运,久而成瘀,先父推崇王清任,习用大剂生黄芪,认为生黄芪能补血生肌,补而不滞;对血瘀实证,他师法叶天士,如久痹者用蜣螂、虻虫、水蛭、地龙等药,肝硬化患者可用鳖甲煎丸取其大队虫药祛除癥积,改善肝纤维化。
先父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还非常注意行气药的使用。病在上焦,以瓜蒌皮、薤白、桂枝等药为佳,病在中焦可选柴胡、枳壳、香附之属,病在下焦以乌药、小茴香等药为宜,至于针对各脏腑的药则可随证加入,如心病加檀香,脾胃病加降香、陈皮,肝病用川楝子、玄胡等。, 百拇医药(张小萍 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