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道教药材的采制服用
参见附件(592kb)。
中药材现有几千种,常用药也有几百种,古代道门所用药材也许没这么多,具体数目我们现在也很难统计,但从《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图经衍义本草》、《急救仙方》等医书的篇幅以及《道藏》中所收众多的道教养生书籍来看,道门养生用药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如《千金要方》卷一《论用药》就讲到有上、中、下药七百三十名种。药物的采集、贮藏、炮制、配伍、服用,是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道教医药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牵涉到这诸多方面。本文拟从横、纵两个维度厘清道教用药之有关环节,展示道教用药技术规程的基本轮廓。
(一)采集药材
药材的合理采集不仅可以保证药材的质量、药效,而且对保护、扩大药源具有重要意义。采收适时得法则药性强、疗效高,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道医很早就注意到不同的药物在采收时节、采集方法上应当各有讲究,并留下一些可贵的论述。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凡采药时月......其根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初春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湻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①这是按本草时令生长规律中具体指出根花实茎叶不同的采集方法。孙真人也在《备急千金要方·医学诸论》中强调医家采药的重要性:"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②据现代药物化学研究表明,中药(含植物、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形成、积累、转化具有一定的期限,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器官组织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是不相同的,甚至会有质的差别。③古代道医不会知道这么高深的东西,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却令人惊奇地总结出知识,难能可贵。这些经验知识在道经中有具体的记载,大致说来,动植物类药材比较注意采收时间。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的具体时间各异,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植物类药材采收时节和方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大致可按用药部位归纳为以下几个种类: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根和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采集法式各异。矿物类药材比较讲究产地,大多可随时采收。《道藏》所收《图经衍义本草》是北宋时期一部集大成、综合性的药物学著作,该经广辑《图经》、《唐本草》、《外台秘要》、《经验方》、《千金要方》、《备急肘后方》、《齐民要术》、《药性论》等百余种医药方书,分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以及菜部,对各种药物之性能、药效、产地、采制方法、服用禁忌等作了周全的考辨注疏,颇有价值。为了更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见图1王不留行:
《图经》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处皆有之。苗茎俱青,高七八寸已来。根色黄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菘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内采苗茎,晒干用。俗间亦谓之剪金草。河北生者,叶圆花红,与此小别。张仲景治金疮,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亦服。《正元广利方》疗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最好。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人言是蓼子,亦不尔。叶似酸浆,子似菘子。而多入痈瘘方用之。
《日华子》云: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根、苗、花、子通用,又名禁宫花、剪金花。
雷公云:凡采得拌浑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
《梅师方》:治竹木针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为末,熟水调方寸匕,即出。④
图1 王不留行
上引《图经衍义本草》草部上品《王不留行》条目援《图经》、《日华子》、《梅师方》以及陶隐居、雷公等对王不留行之采收等方面作了可供后人参照的记述。道门其它动植药、矿物药采集的详细情况,本书不一一列举,可以参阅敦煌《神农本草经集注》残卷、《蓬莱山西灶还丹歌》、《白云真人灵草歌》、《纯阳吕真人药石制》,以上诸道经主要论及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疗效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阴真君金石五相类》、《金石薄五九数诀》、《九丹诀》、《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秘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秘诀》、《丹方鉴源》、《丹房镜源》,以上诸道经对药用矿物之产地、形状、异名、性能以及鉴别品质美恶之法有细致的阐述;《庚道集》则涉及金石和草木药的采收方法。
(二)贮藏药物
药材在采集以后,一般都要去除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洗净干燥,妥善保存。贮藏保存的好坏,与药材的质量、药效关系密切。如果贮藏得当,则药物的药效良好;要是贮藏不当,药材就有可能变质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著名道医孙思邈深知妥善保管药物对于疗疾治病的重要意义,在《千金要方》之序论中专门辟出一节,交待药物贮藏之注意事项,引文如下: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救民之瘼,恤民之隐,贤人之用心。所以神农鸠集百药,......且人疴瘵,多起仓卒,不与人期,一朝婴已,岂遑知救。想诸好事者,可贮药藏用,以备不虞,所谓起心虽微,所救惟广。见诸世禄之家,有善养马者,尚贮马药数十斤,不见养身者有蓄人药一锱铢,以此类之,极可愧矣。贵畜而贱身,诚可羞矣。伤人乎不问马,此言安用哉?至如人或有公私使命,行迈边隅,地既不毛,药物焉出,忽逢瘴疠,素不资贮,无以救疗,遂拱手待毙,以致夭殁者,斯为自致,岂是枉横。何者?既不能深心以自卫,一朝至此,何叹惜之晚哉。故置药藏法,以防危殆云尔。⑤
孙真人在长期行医中鉴于疾患"多起仓卒",而良药难于一时觅得,所以在这篇《论药藏》中语重心长地劝告人们要"贮药藏用,以备不虞", 赞扬了"存不忘亡,安不忘危"、"鸠集百药"、"救民之瘼"的贤人,同时批评了那些不蓄人药一锱铢的人,认为这是"极可愧"、"诚可羞"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孙思邈还列举了石药、灰土药、水药等二十六类应当"依时收采以贮藏"的常备药。药王之言自有其合理之处,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自然因素常常导致药材生虫、发霉、变色、气味散失、枯朽、风化、融化粘连等变异现象,从而变质失效,所以必须注意药物的保管养护。孙思邈在《论药藏》中具体讲了药物应该如何防潮防虫,"诸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时,于烈日中曝之,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头密封。须用开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贮,密蜡封之,勿令泄气,则三十年不坏。诸杏仁及子等药,瓦器贮之,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⑥日晒密封是干燥药材常见的办法,在晾晒时,"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曝,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宜熟知之"(同上)。除此之外,道医门还总结出其它一些贮藏法,如阴干法、烘干法,低温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药物),避光保存(置药物于密闭容器中,以防氧化变质),等等。
(三)炮制药物
炮制,又称"炮炙",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医疗需要和药材自身的性质,在药物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实施的必要的加工制作技术。中药材大都是生药,有的有毒性或性质剧烈,不能直接使用,有的则易于变质,不能久藏,有的则须除去杂质和不适用部分,方可使用。所以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说来,药材炮制可达如下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
中药材现有几千种,常用药也有几百种,古代道门所用药材也许没这么多,具体数目我们现在也很难统计,但从《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图经衍义本草》、《急救仙方》等医书的篇幅以及《道藏》中所收众多的道教养生书籍来看,道门养生用药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如《千金要方》卷一《论用药》就讲到有上、中、下药七百三十名种。药物的采集、贮藏、炮制、配伍、服用,是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道教医药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牵涉到这诸多方面。本文拟从横、纵两个维度厘清道教用药之有关环节,展示道教用药技术规程的基本轮廓。
(一)采集药材
药材的合理采集不仅可以保证药材的质量、药效,而且对保护、扩大药源具有重要意义。采收适时得法则药性强、疗效高,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道医很早就注意到不同的药物在采收时节、采集方法上应当各有讲究,并留下一些可贵的论述。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凡采药时月......其根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初春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湻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①这是按本草时令生长规律中具体指出根花实茎叶不同的采集方法。孙真人也在《备急千金要方·医学诸论》中强调医家采药的重要性:"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②据现代药物化学研究表明,中药(含植物、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形成、积累、转化具有一定的期限,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器官组织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是不相同的,甚至会有质的差别。③古代道医不会知道这么高深的东西,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却令人惊奇地总结出知识,难能可贵。这些经验知识在道经中有具体的记载,大致说来,动植物类药材比较注意采收时间。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的具体时间各异,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植物类药材采收时节和方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大致可按用药部位归纳为以下几个种类: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根和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采集法式各异。矿物类药材比较讲究产地,大多可随时采收。《道藏》所收《图经衍义本草》是北宋时期一部集大成、综合性的药物学著作,该经广辑《图经》、《唐本草》、《外台秘要》、《经验方》、《千金要方》、《备急肘后方》、《齐民要术》、《药性论》等百余种医药方书,分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以及菜部,对各种药物之性能、药效、产地、采制方法、服用禁忌等作了周全的考辨注疏,颇有价值。为了更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见图1王不留行:
《图经》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处皆有之。苗茎俱青,高七八寸已来。根色黄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菘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内采苗茎,晒干用。俗间亦谓之剪金草。河北生者,叶圆花红,与此小别。张仲景治金疮,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亦服。《正元广利方》疗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最好。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人言是蓼子,亦不尔。叶似酸浆,子似菘子。而多入痈瘘方用之。
《日华子》云: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根、苗、花、子通用,又名禁宫花、剪金花。
雷公云:凡采得拌浑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
《梅师方》:治竹木针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为末,熟水调方寸匕,即出。④
图1 王不留行
上引《图经衍义本草》草部上品《王不留行》条目援《图经》、《日华子》、《梅师方》以及陶隐居、雷公等对王不留行之采收等方面作了可供后人参照的记述。道门其它动植药、矿物药采集的详细情况,本书不一一列举,可以参阅敦煌《神农本草经集注》残卷、《蓬莱山西灶还丹歌》、《白云真人灵草歌》、《纯阳吕真人药石制》,以上诸道经主要论及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疗效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阴真君金石五相类》、《金石薄五九数诀》、《九丹诀》、《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秘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秘诀》、《丹方鉴源》、《丹房镜源》,以上诸道经对药用矿物之产地、形状、异名、性能以及鉴别品质美恶之法有细致的阐述;《庚道集》则涉及金石和草木药的采收方法。
(二)贮藏药物
药材在采集以后,一般都要去除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洗净干燥,妥善保存。贮藏保存的好坏,与药材的质量、药效关系密切。如果贮藏得当,则药物的药效良好;要是贮藏不当,药材就有可能变质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著名道医孙思邈深知妥善保管药物对于疗疾治病的重要意义,在《千金要方》之序论中专门辟出一节,交待药物贮藏之注意事项,引文如下: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救民之瘼,恤民之隐,贤人之用心。所以神农鸠集百药,......且人疴瘵,多起仓卒,不与人期,一朝婴已,岂遑知救。想诸好事者,可贮药藏用,以备不虞,所谓起心虽微,所救惟广。见诸世禄之家,有善养马者,尚贮马药数十斤,不见养身者有蓄人药一锱铢,以此类之,极可愧矣。贵畜而贱身,诚可羞矣。伤人乎不问马,此言安用哉?至如人或有公私使命,行迈边隅,地既不毛,药物焉出,忽逢瘴疠,素不资贮,无以救疗,遂拱手待毙,以致夭殁者,斯为自致,岂是枉横。何者?既不能深心以自卫,一朝至此,何叹惜之晚哉。故置药藏法,以防危殆云尔。⑤
孙真人在长期行医中鉴于疾患"多起仓卒",而良药难于一时觅得,所以在这篇《论药藏》中语重心长地劝告人们要"贮药藏用,以备不虞", 赞扬了"存不忘亡,安不忘危"、"鸠集百药"、"救民之瘼"的贤人,同时批评了那些不蓄人药一锱铢的人,认为这是"极可愧"、"诚可羞"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孙思邈还列举了石药、灰土药、水药等二十六类应当"依时收采以贮藏"的常备药。药王之言自有其合理之处,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自然因素常常导致药材生虫、发霉、变色、气味散失、枯朽、风化、融化粘连等变异现象,从而变质失效,所以必须注意药物的保管养护。孙思邈在《论药藏》中具体讲了药物应该如何防潮防虫,"诸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时,于烈日中曝之,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头密封。须用开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贮,密蜡封之,勿令泄气,则三十年不坏。诸杏仁及子等药,瓦器贮之,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⑥日晒密封是干燥药材常见的办法,在晾晒时,"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曝,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宜熟知之"(同上)。除此之外,道医门还总结出其它一些贮藏法,如阴干法、烘干法,低温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药物),避光保存(置药物于密闭容器中,以防氧化变质),等等。
(三)炮制药物
炮制,又称"炮炙",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医疗需要和药材自身的性质,在药物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实施的必要的加工制作技术。中药材大都是生药,有的有毒性或性质剧烈,不能直接使用,有的则易于变质,不能久藏,有的则须除去杂质和不适用部分,方可使用。所以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说来,药材炮制可达如下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9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