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食品“恐慌门”启示录
最近几年,我国老百姓对健康问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03年,非典突如其来;2004年,非典余悸犹在;2005年,禽流感兴风作浪;及至2006年,民众脆弱的神经又一次被“食品恐慌”所触痛。
2006年年初,问题油、劣质奶粉曝光,尔后福寿螺、致癌大闸蟹登场,紧接着“红心”咸鸭蛋骤然而至,而今,多宝鱼、桂花鱼又遭“禁药门”,如此新闻不绝,着实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应对。
无怪乎,2007年的第一声新年祝福,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奉上一句:身体健康!
迷惘:吃,还是不吃
鱼,孔雀石绿;虾,避孕药;蟹,致癌物;鸡,禽流感;猪,瘦肉精;牛,疯牛病;青菜,农药超标;大米,抛光打蜡……眼看每天吃进去的食物一个接一个被查出问题,而明天又不知该轮到什么时,老百姓担忧是必然的——
, http://www.100md.com 近几年,蔬菜、水果农药超标时有报道,陈姨看后心有余悸,从此格外小心:凡是从市场买回的蔬菜,必定反复清洗后,再用温水浸泡一个小时,方敢下锅。水果更是不削皮坚决不吃。陈姨说,即使把蔬果的味道和营养都泡掉了,也总比吃进农药、激素强。
然而,相对于张姐的“小心谨慎”来说,陈姨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对于问题食品,“宁可信其有”是张姐的一贯宗旨,她基本上是媒体一报道什么食品出问题,就马上对它实施“入口限制”,即使外界已经撤销安全警示,她还是会小心翼翼地再观察一段时间。像去年9月,上海曝出“瘦肉精”中毒事件后,张姐家中的餐桌上就再没出现过猪肉。至于鸡肉,打前年禽流感风波后,张姐就没敢再碰了。
但也有的人不以为然——
李先生说,媒体今天报道这个致癌,明天又说那个农药超标,一开始还挺担心的,后来听多了,反而麻木了,觉得无所谓了。“大菌吃小菌”呗。像许多广东人一样,鱼生一直是李先生的至爱,今年福寿螺事件曝光后,妻子劝他戒掉鱼生,可他却不屑一顾地说:“现在的人就喜欢捕风捉影,没事找事,我都吃十几年了,也没见有事,怕什么?”现在倒更好,像前一阵,媒体披露阳澄湖大闸蟹检出致癌物,大闸蟹行情大跌,他当即从市场买回几只,狠狠地过了一把口瘾。
, 百拇医药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名目繁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前,可能更多的是茫然而不知所措。
可见,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食品“恐慌门”事件中,老百姓最关心的,或许还是如何拨开迷雾,看清危机背后潜藏的警示,并据理而用。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有人“谈食色变”,过分小心,以致渐渐陷入“食无可食”,乃至终日忧心惶恐的尴尬境地;但也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根本没把“病从口入”当回事。专家指出,这两种做法都明显带点偏激而失策。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大众对食品安全的观念认知模糊,甚至存在不少误区有关。
下面,我们将以2006年发生的几宗“著名”食品恐慌事件为例,请有关专家为大家逐一分析解惑,指明方向——思考:心魔是这么来的
目前,媒体报道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可归结为三大类:一是化学性污染,二是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三是不合格或假冒伪劣商品。三者犹如对人类健康虎视眈眈的魔头,不时跳出来滋事挑衅,变着法子攻击人体的健康防线——
, 百拇医药
日益发达的高科技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不法商人的牟利工具。化学性食品污染因而屡禁不止,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化学添加剂、农药超标、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它们的惯用招数是,善施伪装,经常以光鲜靓丽的诱人姿态,迷惑众生……
化学性污染——善施迷魂法
1.化学添加剂(如瘦肉精、人工色素等)
举例事件:猪——瘦肉精
[事件回放]:2006年9月13日至16日,上海市300多人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食物中毒。9月1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事故为瘦肉精食物中毒。
恐慌理由:人进食含瘦肉精的猪肉后,可能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肌肉震颤、心悸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恐慌指数:★★★★(猪肉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 百拇医药
专家分析:瘦肉精全称盐酸克伦特罗,本是一种平喘药。但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意外发现它可促进猪的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从而提高猪的瘦肉率。人在吃了即便是烧熟的含瘦肉精的猪肝、猪肺、猪肉后,也可能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肌肉震颤、心悸等中毒症状。
消费精明眼:懂得识别瘦肉精猪肉的伪装。含瘦肉精的猪肉,外观特别鲜红,且瘦肉纤维疏松,时有少量“汗水”渗出肉面,下锅后肉片易卷,且肉质粗糙;而一般的健康瘦猪肉呈淡红色,肉质弹性好,且不会有“出汗”现象。
但猪肉是否含瘦肉精,在外观上有时确实难以分辨。为减少由此带来的危害,应尽量减少进食猪内脏(瘦肉精常易蓄积在肝、肾等部位)。与此同时,进食应讲求多样化,这样不仅有助于营养均衡,也不易造成同一有害物质的蓄积。
2.农药问题(如农药超标、含非法农药等)
举例事件:蔬果——农药超标
, 百拇医药
[事件回放]:2006年6月12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外公布,在广州市三间大型连锁超市所销售的蔬菜和水果中,超过八成半有农药残留,两成半含非法农药残留。在一家超市抽取的一种砂糖橘中,更是检出八种残留农药,包括三种国家禁用农药,其中一种剧毒农药——甲基对硫磷的残留量竟超过国家标准40倍。
恐慌理由:进食含农药残留的蔬果后,可能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甚至抽搐、呼吸困难、昏迷等中毒症状,对心、肝、肾、脑等器官均可能造成损伤,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恐慌指数:★★★★(老百姓生活天天离不开蔬菜、水果)
专家分析:不可否认,蔬果农药残留的现象确实时有发生,但问题是否真有上述报道的那么严重,仍有待商榷。事实上,也有报道指,广州市工商局2006年第一季度抽检蔬菜产品合格率达96.5%,显示市场总体状况良好。这和“绿色和平”的检测结果相去甚远,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分析:由于检测季节、抽检市场、采样品种及采样部位(如叶的污染度通常比茎高)、检测技术有所不同,检测结果自然也会有所差别。
, 百拇医药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东西,食品零风险根本不存在,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理解和允许蔬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农药残留,另一方面,也要擦亮眼睛,务求将风险降至最低。
消费精明眼:挑选水果时,对于颜色特鲜艳,体积特硕大,且形状怪异的要特别留意,这类水果很可能是被某些生长激素类药物催熟的。此外,为避免农药“进口”,水果削皮吃安全一些。
挑选蔬菜时,如果发现叶面有蓝绿色油光,和/或有农药味的要特别警惕,这很可能是农药残留的表现。蔬菜下锅前如能实施“一洗二泡三烫四弃”工序,即先将蔬菜清洗后再泡在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在锅里用水烫两三分钟,最后将烫过蔬菜的水倒掉,则大部分残留农药可去除。
3.药物残留
举例事件:多宝鱼——有害药物残留
[事件回放]: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还被检出孔雀石绿、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有的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的要求。一时间,“毒鱼致癌”街知巷闻。
, 百拇医药
恐慌理由: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酸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可能性。而且鱼体内抗生素残留,会使食用者产生耐药性,降低药物的临床疗效。
恐慌指数:★★(吃多宝鱼的人尚不算多)
专家分析: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是国家明确在水产中禁用的药物。而土霉素和环丙沙星在一些地方的兽药标准中可以使用,但有一定残留标准。
国际癌症研究组织对硝基呋喃类药物是否致癌早有评估:大剂量、长时间喂以实验鼠硝基呋喃类物质,可观察到动物胃癌、肝癌及乳腺癌发病率增高,但无对人致癌的任何证据,故将它分类为“2类B”,即可疑致癌物。因此,“毒鱼致癌”的提法并不完全正确。
总而言之,致癌物污染食品≠致癌食品,况且在人体吸收上还有一个量的问题。
消费精明眼:对外表太过光鲜靓丽的鱼要警惕。鱼类品种繁多,不妨挑些别的吃。
, 百拇医药
见招拆招:所谓过犹不及,尽管高科技使化学性“伪装”越发尽善尽美,但这些靓丽得过分的外表也恰恰暴露出它们的致命破绽。此时,如能施展“望、闻、问、切”四大招数,迷魂法自然应声而破。
望:颜色特别鲜艳,体积异常硕大,兼且奇形怪状,外观明显有异于正常同类食品。
闻:有异味、臭味、农药味。
问:价格相当低廉。
切:手感异常。
当发现以上状况时,应疑为问题食品,必须小心选购。
相对于频频曝光的化学性污染,实际上危害更大、影响更深的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反而未能引起大众的足够重视。一个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一个习惯性的饮食动作,可能使你不知不觉地陷入致病微生物的隐形陷阱中……
, http://www.100md.com
4.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专攻隐形法
举例事件: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
[事件回放]:2006年6月24日,北京友谊医院接诊北京市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随后又陆续有多名患者因食用酒楼加工不当的福寿螺肉而染上寄生虫病。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已经达70例。
恐慌理由:进食问题福寿螺后,患者可出现急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颈项强直,少数出现面瘫及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感等,严重者可能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恐慌指数:★★(中招与个人饮食习惯有关)
专家分析: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被污染福寿螺后,广州管圆线幼虫进入体内,并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该案属于典型的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 http://www.100md.com
食品污染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的统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高达数十亿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英国的疯牛病、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等事件举世震惊。而在我国,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上海市近30万人中招的甲型肝炎大流行事件,相信不少人仍记忆犹新。可见,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实乃食品安全的头号劲敌。扫除食品安全隐患,理应把预防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放在首要位置。
消费精明眼:螺,必须煮熟再吃。
见招拆招:隐则无形,以守为攻,或为对付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最好招数。只要本身建筑好防御工事,则无惧敌者来攻了。
下列措施有助于减少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保障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 百拇医药
●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避免生熟食混放,忌混用砧板、菜刀。
●不喝生水。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须洗净。
●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每餐尽量不留剩饭菜。吃剩的饭菜宜于10摄氏度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一向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注重产品质量,小心谨慎是必须的,但如果一味笼统地把“不合格、假冒伪劣”与“食品不安全”划上等号,却可能在无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什么时候纯粹捣蛋,什么时候真正害人,对于它们,你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精神……
, 百拇医药
5.不合格或假冒伪劣产品——最爱障眼法
举例事件:花生油——掺假
[事件回放]:2006年2月1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广西、广东两地的“丰穗”牌和“友利”牌花生油的质量问题。据报道称,包装上标称100%纯正的花生油,其实大多掺杂了大豆油或棕榈油。
恐慌理由:掺假物质可能危害健康。
恐慌指数:★★★★(三餐厨事都离不了油)
专家分析:这里的不合格食用油其实是指将廉价大豆油、棕榈油掺入贵价花生油中,标称纯正花生油,以低价叫板真正的花生油,但大豆油、棕榈油也是食用油,食用由这两种油掺假的花生油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像一些商贩在瓜子外皮上涂矿物油是为了让瓜子好看,这被有些媒体炒作为“有毒瓜子”。其实,矿物油也称“液体石蜡”,具有通便等作用,国家是允许将其用在食品上的。商贩们只是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批准便将其用在瓜子上,为非法使用,但不等于瓜子有毒。而有些产品不合格,或许也只是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罢了。这些实际上还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市民无须一听到“不合格”三个字就被吓破胆。
, 百拇医药
但有的不法商家确实往花生油里掺入有害的工业油、潲水油或其他有害物质,这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例如,掺假的劣质油不但各项指标没达到国家的既定标准,而且内含的病毒、细菌进入人体更可能危害健康,像有的内含黄曲霉素超标,可能损害肝脏,甚至引发肝癌等。
一般来说,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都是一些小厂家、小作坊,在条件不充足情况下的所作所为,对于绝大多数正规商家,特别是知名大商家而言,在涉及企业品牌声誉的前提下,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
消费精明眼:学会识别真假花生油。不要买散装油。
1.闻气味:滴少许花生油在掌心揉搓,至掌心发热,纯正花生油有浓郁花生香味,反复揉搓香味持久;而掺入花生香精的“花生油”,反复揉搓后,香味会逐渐变淡。
2.冷藏法:将油放置在4摄氏度~10摄氏度冰箱内冷藏10分钟后取出,纯正花生油呈半凝固状,而掺入大豆油的几乎不凝固,掺入棕榈油的则全部凝固。
, http://www.100md.com
3.送权威部门检测。
见招拆招:“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它如何掩人耳目,只要认准一个理:到正规卖场,购买正规品牌的食品,就不用过于担心上当受骗了。
笃定: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共识:
1.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风险。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独有。
2.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公众不应把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归咎于媒体的过度报道,事实上,媒体的透明度增加,反而有助于引起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促使政府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民众得以受惠。
3.老百姓应正确认知食品安全问题。既然是问题食品,明知有毒还要吃当然不对,但也无须过度恐慌。即使是毒素致癌也有一个慢性的蓄积过程,何况人体摄入毒素,需要吸收到一定的量才会引起有害反应。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人体可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机制将毒素化解,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所以,整天担惊受怕根本没必要。
4.懂得一些关于食品的生活常识。知道如何判别食物的真假伪劣,成竹在胸,自然无可惧怕。, 百拇医药
2006年年初,问题油、劣质奶粉曝光,尔后福寿螺、致癌大闸蟹登场,紧接着“红心”咸鸭蛋骤然而至,而今,多宝鱼、桂花鱼又遭“禁药门”,如此新闻不绝,着实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应对。
无怪乎,2007年的第一声新年祝福,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奉上一句:身体健康!
迷惘:吃,还是不吃
鱼,孔雀石绿;虾,避孕药;蟹,致癌物;鸡,禽流感;猪,瘦肉精;牛,疯牛病;青菜,农药超标;大米,抛光打蜡……眼看每天吃进去的食物一个接一个被查出问题,而明天又不知该轮到什么时,老百姓担忧是必然的——
, http://www.100md.com 近几年,蔬菜、水果农药超标时有报道,陈姨看后心有余悸,从此格外小心:凡是从市场买回的蔬菜,必定反复清洗后,再用温水浸泡一个小时,方敢下锅。水果更是不削皮坚决不吃。陈姨说,即使把蔬果的味道和营养都泡掉了,也总比吃进农药、激素强。
然而,相对于张姐的“小心谨慎”来说,陈姨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对于问题食品,“宁可信其有”是张姐的一贯宗旨,她基本上是媒体一报道什么食品出问题,就马上对它实施“入口限制”,即使外界已经撤销安全警示,她还是会小心翼翼地再观察一段时间。像去年9月,上海曝出“瘦肉精”中毒事件后,张姐家中的餐桌上就再没出现过猪肉。至于鸡肉,打前年禽流感风波后,张姐就没敢再碰了。
但也有的人不以为然——
李先生说,媒体今天报道这个致癌,明天又说那个农药超标,一开始还挺担心的,后来听多了,反而麻木了,觉得无所谓了。“大菌吃小菌”呗。像许多广东人一样,鱼生一直是李先生的至爱,今年福寿螺事件曝光后,妻子劝他戒掉鱼生,可他却不屑一顾地说:“现在的人就喜欢捕风捉影,没事找事,我都吃十几年了,也没见有事,怕什么?”现在倒更好,像前一阵,媒体披露阳澄湖大闸蟹检出致癌物,大闸蟹行情大跌,他当即从市场买回几只,狠狠地过了一把口瘾。
, 百拇医药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名目繁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前,可能更多的是茫然而不知所措。
可见,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食品“恐慌门”事件中,老百姓最关心的,或许还是如何拨开迷雾,看清危机背后潜藏的警示,并据理而用。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有人“谈食色变”,过分小心,以致渐渐陷入“食无可食”,乃至终日忧心惶恐的尴尬境地;但也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根本没把“病从口入”当回事。专家指出,这两种做法都明显带点偏激而失策。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大众对食品安全的观念认知模糊,甚至存在不少误区有关。
下面,我们将以2006年发生的几宗“著名”食品恐慌事件为例,请有关专家为大家逐一分析解惑,指明方向——思考:心魔是这么来的
目前,媒体报道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可归结为三大类:一是化学性污染,二是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三是不合格或假冒伪劣商品。三者犹如对人类健康虎视眈眈的魔头,不时跳出来滋事挑衅,变着法子攻击人体的健康防线——
, 百拇医药
日益发达的高科技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不法商人的牟利工具。化学性食品污染因而屡禁不止,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化学添加剂、农药超标、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它们的惯用招数是,善施伪装,经常以光鲜靓丽的诱人姿态,迷惑众生……
化学性污染——善施迷魂法
1.化学添加剂(如瘦肉精、人工色素等)
举例事件:猪——瘦肉精
[事件回放]:2006年9月13日至16日,上海市300多人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食物中毒。9月1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事故为瘦肉精食物中毒。
恐慌理由:人进食含瘦肉精的猪肉后,可能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肌肉震颤、心悸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恐慌指数:★★★★(猪肉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 百拇医药
专家分析:瘦肉精全称盐酸克伦特罗,本是一种平喘药。但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意外发现它可促进猪的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从而提高猪的瘦肉率。人在吃了即便是烧熟的含瘦肉精的猪肝、猪肺、猪肉后,也可能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肌肉震颤、心悸等中毒症状。
消费精明眼:懂得识别瘦肉精猪肉的伪装。含瘦肉精的猪肉,外观特别鲜红,且瘦肉纤维疏松,时有少量“汗水”渗出肉面,下锅后肉片易卷,且肉质粗糙;而一般的健康瘦猪肉呈淡红色,肉质弹性好,且不会有“出汗”现象。
但猪肉是否含瘦肉精,在外观上有时确实难以分辨。为减少由此带来的危害,应尽量减少进食猪内脏(瘦肉精常易蓄积在肝、肾等部位)。与此同时,进食应讲求多样化,这样不仅有助于营养均衡,也不易造成同一有害物质的蓄积。
2.农药问题(如农药超标、含非法农药等)
举例事件:蔬果——农药超标
, 百拇医药
[事件回放]:2006年6月12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外公布,在广州市三间大型连锁超市所销售的蔬菜和水果中,超过八成半有农药残留,两成半含非法农药残留。在一家超市抽取的一种砂糖橘中,更是检出八种残留农药,包括三种国家禁用农药,其中一种剧毒农药——甲基对硫磷的残留量竟超过国家标准40倍。
恐慌理由:进食含农药残留的蔬果后,可能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甚至抽搐、呼吸困难、昏迷等中毒症状,对心、肝、肾、脑等器官均可能造成损伤,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恐慌指数:★★★★(老百姓生活天天离不开蔬菜、水果)
专家分析:不可否认,蔬果农药残留的现象确实时有发生,但问题是否真有上述报道的那么严重,仍有待商榷。事实上,也有报道指,广州市工商局2006年第一季度抽检蔬菜产品合格率达96.5%,显示市场总体状况良好。这和“绿色和平”的检测结果相去甚远,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分析:由于检测季节、抽检市场、采样品种及采样部位(如叶的污染度通常比茎高)、检测技术有所不同,检测结果自然也会有所差别。
, 百拇医药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东西,食品零风险根本不存在,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因此,一方面我们既要理解和允许蔬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农药残留,另一方面,也要擦亮眼睛,务求将风险降至最低。
消费精明眼:挑选水果时,对于颜色特鲜艳,体积特硕大,且形状怪异的要特别留意,这类水果很可能是被某些生长激素类药物催熟的。此外,为避免农药“进口”,水果削皮吃安全一些。
挑选蔬菜时,如果发现叶面有蓝绿色油光,和/或有农药味的要特别警惕,这很可能是农药残留的表现。蔬菜下锅前如能实施“一洗二泡三烫四弃”工序,即先将蔬菜清洗后再泡在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在锅里用水烫两三分钟,最后将烫过蔬菜的水倒掉,则大部分残留农药可去除。
3.药物残留
举例事件:多宝鱼——有害药物残留
[事件回放]: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还被检出孔雀石绿、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有的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的要求。一时间,“毒鱼致癌”街知巷闻。
, 百拇医药
恐慌理由: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酸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可能性。而且鱼体内抗生素残留,会使食用者产生耐药性,降低药物的临床疗效。
恐慌指数:★★(吃多宝鱼的人尚不算多)
专家分析: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是国家明确在水产中禁用的药物。而土霉素和环丙沙星在一些地方的兽药标准中可以使用,但有一定残留标准。
国际癌症研究组织对硝基呋喃类药物是否致癌早有评估:大剂量、长时间喂以实验鼠硝基呋喃类物质,可观察到动物胃癌、肝癌及乳腺癌发病率增高,但无对人致癌的任何证据,故将它分类为“2类B”,即可疑致癌物。因此,“毒鱼致癌”的提法并不完全正确。
总而言之,致癌物污染食品≠致癌食品,况且在人体吸收上还有一个量的问题。
消费精明眼:对外表太过光鲜靓丽的鱼要警惕。鱼类品种繁多,不妨挑些别的吃。
, 百拇医药
见招拆招:所谓过犹不及,尽管高科技使化学性“伪装”越发尽善尽美,但这些靓丽得过分的外表也恰恰暴露出它们的致命破绽。此时,如能施展“望、闻、问、切”四大招数,迷魂法自然应声而破。
望:颜色特别鲜艳,体积异常硕大,兼且奇形怪状,外观明显有异于正常同类食品。
闻:有异味、臭味、农药味。
问:价格相当低廉。
切:手感异常。
当发现以上状况时,应疑为问题食品,必须小心选购。
相对于频频曝光的化学性污染,实际上危害更大、影响更深的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反而未能引起大众的足够重视。一个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一个习惯性的饮食动作,可能使你不知不觉地陷入致病微生物的隐形陷阱中……
, http://www.100md.com
4.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专攻隐形法
举例事件: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
[事件回放]:2006年6月24日,北京友谊医院接诊北京市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随后又陆续有多名患者因食用酒楼加工不当的福寿螺肉而染上寄生虫病。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已经达70例。
恐慌理由:进食问题福寿螺后,患者可出现急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颈项强直,少数出现面瘫及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感等,严重者可能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恐慌指数:★★(中招与个人饮食习惯有关)
专家分析: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被污染福寿螺后,广州管圆线幼虫进入体内,并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该案属于典型的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 http://www.100md.com
食品污染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的统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高达数十亿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英国的疯牛病、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等事件举世震惊。而在我国,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上海市近30万人中招的甲型肝炎大流行事件,相信不少人仍记忆犹新。可见,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实乃食品安全的头号劲敌。扫除食品安全隐患,理应把预防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放在首要位置。
消费精明眼:螺,必须煮熟再吃。
见招拆招:隐则无形,以守为攻,或为对付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最好招数。只要本身建筑好防御工事,则无惧敌者来攻了。
下列措施有助于减少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保障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 百拇医药
●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避免生熟食混放,忌混用砧板、菜刀。
●不喝生水。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须洗净。
●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每餐尽量不留剩饭菜。吃剩的饭菜宜于10摄氏度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一向为老百姓所深恶痛绝,注重产品质量,小心谨慎是必须的,但如果一味笼统地把“不合格、假冒伪劣”与“食品不安全”划上等号,却可能在无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什么时候纯粹捣蛋,什么时候真正害人,对于它们,你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精神……
, 百拇医药
5.不合格或假冒伪劣产品——最爱障眼法
举例事件:花生油——掺假
[事件回放]:2006年2月1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广西、广东两地的“丰穗”牌和“友利”牌花生油的质量问题。据报道称,包装上标称100%纯正的花生油,其实大多掺杂了大豆油或棕榈油。
恐慌理由:掺假物质可能危害健康。
恐慌指数:★★★★(三餐厨事都离不了油)
专家分析:这里的不合格食用油其实是指将廉价大豆油、棕榈油掺入贵价花生油中,标称纯正花生油,以低价叫板真正的花生油,但大豆油、棕榈油也是食用油,食用由这两种油掺假的花生油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像一些商贩在瓜子外皮上涂矿物油是为了让瓜子好看,这被有些媒体炒作为“有毒瓜子”。其实,矿物油也称“液体石蜡”,具有通便等作用,国家是允许将其用在食品上的。商贩们只是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批准便将其用在瓜子上,为非法使用,但不等于瓜子有毒。而有些产品不合格,或许也只是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罢了。这些实际上还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市民无须一听到“不合格”三个字就被吓破胆。
, 百拇医药
但有的不法商家确实往花生油里掺入有害的工业油、潲水油或其他有害物质,这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例如,掺假的劣质油不但各项指标没达到国家的既定标准,而且内含的病毒、细菌进入人体更可能危害健康,像有的内含黄曲霉素超标,可能损害肝脏,甚至引发肝癌等。
一般来说,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都是一些小厂家、小作坊,在条件不充足情况下的所作所为,对于绝大多数正规商家,特别是知名大商家而言,在涉及企业品牌声誉的前提下,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
消费精明眼:学会识别真假花生油。不要买散装油。
1.闻气味:滴少许花生油在掌心揉搓,至掌心发热,纯正花生油有浓郁花生香味,反复揉搓香味持久;而掺入花生香精的“花生油”,反复揉搓后,香味会逐渐变淡。
2.冷藏法:将油放置在4摄氏度~10摄氏度冰箱内冷藏10分钟后取出,纯正花生油呈半凝固状,而掺入大豆油的几乎不凝固,掺入棕榈油的则全部凝固。
, http://www.100md.com
3.送权威部门检测。
见招拆招:“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它如何掩人耳目,只要认准一个理:到正规卖场,购买正规品牌的食品,就不用过于担心上当受骗了。
笃定: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共识:
1.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风险。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独有。
2.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公众不应把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归咎于媒体的过度报道,事实上,媒体的透明度增加,反而有助于引起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促使政府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民众得以受惠。
3.老百姓应正确认知食品安全问题。既然是问题食品,明知有毒还要吃当然不对,但也无须过度恐慌。即使是毒素致癌也有一个慢性的蓄积过程,何况人体摄入毒素,需要吸收到一定的量才会引起有害反应。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人体可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机制将毒素化解,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所以,整天担惊受怕根本没必要。
4.懂得一些关于食品的生活常识。知道如何判别食物的真假伪劣,成竹在胸,自然无可惧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