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3202
从婴儿游泳看早期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枕着特制的保险气垫圈,出生才一两天的小宝宝很惬意地漂浮在38摄氏度的温水里。突然,他睁开眼睛,伸手划了一下水……

    一年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开展了一项名为“新生儿游泳”的产后延伸服务。此后,这种服务风靡全国各大城市医院,北京、上海、哈尔滨等,都有医院开展相关项目。

    除此之外,婴儿抚触、被动操等以往未曾见过的宝宝项目近期陆续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据了解,不少医院设有专门的早期教育中心,为0~3岁的婴儿提供早教服务,指导年轻父母对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如此种种,究竟是哗众取宠,还是确有其效呢?

    宝宝游泳: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

    这是医院里一个很特别的房间,里面有一些很特别的设备,此时这里正在进行一项很特别的活动。墙上的温度计指向28摄氏度。四个出生才几天的宝宝赤身裸体地被分别放进四个浅绿色的小水池。宝宝的脖子上都套着一个浅红色的塑料项圈。项圈是透明的,有点像我们游泳用的救生圈,却又有些不一样——这些项圈是通过开口卡在宝宝脖子上的。项圈内装着十几个五颜六色的小球,旁边装着一个音乐发生器,只要轻轻一按,立刻就会响起柔和悦耳的音乐。宝宝的肚脐好像贴着什么东西,哦,对了,他们出生的时候脐带才刚刚被剪断,贴这东西是为了防水用的。
, http://www.100md.com
    泡在水里的宝宝有的闭目养神,似乎显得很惬意,偶尔也用他们的小胳膊小腿轻轻地划一下水。有的宝宝干脆在水中躺半天也懒得动一下,这时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护士阿姨们就伸手握住他们的小胳膊小腿,按着某种固定节拍轻轻地舞动着。宝宝的长辈们则透过大大的玻璃窗分享着宝宝的悠闲与惬意。

    2002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赵少飞主任萌发出开展新生儿游泳项目的想法。当时,他不仅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也是一名婴儿抚触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他觉得婴儿抚触虽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抚触对于婴儿是被动的接受,而新生儿游泳却是主动的,可以作为抚触的补充,弥补抚触的不足。

    经过一番准备,新生儿游泳项目于2002年11月正式开始运作。最初,这种新鲜事物并未得到多少家长的认可。毕竟,自古以来宝宝出生后,家长只惟恐包得不严实,现在居然不仅脱光光,还要泡到水里,这行吗?随着一些新生儿“以身试水”反应良好,家长们才开始慢慢接受。
, 百拇医药
    时至今日,共有一万余人次的新生儿,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游过泳。由最初在出生后第三天开始每天游一次,变成了出生第一天就开始游,上下午各游一次,每次10分钟。有的家长还乐此不疲,一直让宝宝游到八个月大。更有家长嫌在医院游得不过瘾,干脆买了一套设备让宝宝在家里游。

    墙内开花墙外香,随着媒体的报道,新生儿游泳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颇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然而,新生儿游泳项目也面临着业内的种种质疑与争论。一是“发明者”之争。有学术界人士认为,婴儿游泳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在国外流行过。还有水中分娩,也是异曲同工。对此赵少飞主任认为,国外的婴儿游泳是指几个月大的婴儿,而他的新生儿游泳则是针对刚出生的宝宝,两者并不相同。

    更多、更激烈的争论是针对新生儿游泳效果的。赵少飞主任向记者介绍说,新生儿游泳能促进新生儿脑神经的发育,对新生儿的嗅觉、听觉、触觉、温觉,尤其是平衡能力的发育都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还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胎便早排出,对骨骼系统的发育更有效果。这一年里,赵少飞主任专门对此进行了对照研究,并已有论文在一些学术杂志上发表。
, http://www.100md.com
    然而,不少医学界专家认为,新生儿游泳更像是一种“概念营销”,追求的是广告效应及经济效益。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的静进教授认为,即使真正有好的意义,也必须有一个长期的纵向对比研究,要拿出依据来,以证明孩子生下来经过这种游泳后,其神经行为、体格发育、语言发育、智力发育都有超前。静进教授估计,那些没有经过新生儿游泳的孩子,两三年后和经过游泳的孩子相比,不会有什么差异。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围在玻璃窗前观看的家长。一位宝宝的奶奶对新生儿游泳是这么看的:“听医生讲这对孩子的大脑和运动系统有好处,反正我看孩子套着游泳圈、贴着护脐贴也挺安全的,而且游泳室的室温和水温都是精心调节过的,孩子应该不会着凉。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干吗不让孩子游一游呢?就算没有这些好处,权当带孩子到游乐场玩一次呗。”

    其他几位家长的回答都大同小异。从家长们的谈话中,我们切实感觉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非常关心,很多宝宝项目,只要安全方面有保障,他们都有可能积极去尝试。
, 百拇医药
    新生儿游泳这个项目效果如何,尚须一定时间来检验。但结果无论怎样,都让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人们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国内各种各样的宝宝项目也不断增多。为此,记者又专程前往某妇幼保健院的早教中心了解情况。

    早期教育:教妈妈而不是教宝宝

    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八个月大宝宝的爬行比赛开始了。现场加油声四起,气氛显得相当紧张。为了让孩子赢得比赛,在场父母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拿出孩子喜欢的物品诱导宝宝向前爬行,奶嘴、玩具、食物及手机纷纷出笼,场面显得相当热闹。

    只见有的宝宝奋力前行,有的则是稳如泰山,一动也不动。有的宝宝在爬行过程中被其他事情分散了注意力,转变了爬行的方向;有的一开始专心致志地向前爬,却在快要到达终点的时候突然停下,“倒车”退向起点,急坏了一旁的父母。还有的宝宝完成比赛后意犹未尽,正想继续大显身手时却被妈妈抱起,很不高兴地离开了比赛场地。
, 百拇医药
    接下来,轮到一组两个月大的宝宝登场了。两个月大的宝宝比什么?不仅记者奇怪,家长在接到保健院工作人员邀请参赛的电话时,也觉得十分奇怪。

    宝宝们被妈妈放在地毯上呈趴睡状,一字排开。哨声一响,家长们拿着各种会响的玩具在宝宝头顶上猛摇:“宝宝,快抬头!”“加油,抬高点!”原来,宝宝们比赛的是抬头。

    比赛中,不论孩子是否得到第一,爸爸妈妈们都笑得前仰后合。不管输赢与否,这些家庭都玩得不亦乐乎。

    以上是记者在广东省佛山市某妇幼保健院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婴幼儿保健运动大赛上的所见所闻。这次婴幼儿保健运动大赛,共有170余名0~1岁的宝宝参赛。“选手”们按月龄被分为八个组,比赛不同的项目,除了爬行和抬头,还有翻身、拿积木入盘、仰卧起坐等。

    比赛的组织者——该院早期教育中心的医生告诉记者,举办这类比赛的目的并不是选拔优秀的宝宝,而是让家长们通过带宝宝参加比赛,在与其他宝宝的交流中,更客观地了解宝宝在各方面的能力发展状况,掌握现代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也给宝宝展示自己能力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有益于宝宝各方面、特别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早期教育中心的医生介绍道,该中心服务针对的对象是0~3岁的婴幼儿。由家长定期(0~1岁每月一次,1~3岁约半年一次)带孩子回诊,医生会给孩子做相关检查,针对检查结果,个体化指导家长科学育儿。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的鲍秀兰教授,是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的专家。她在八五期间曾做过一项课题研究,选择了178个孩子进行随机分配,其中62个进行早期教育,其余116个则是自然育儿(即由父母自己带,不予特别的指导)。一岁半到两岁时的测定结果显示,经过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力的平均分要比对照组(即常规儿)多8.7分,而且发现对照组中有六个孩子在两岁时智力低于正常。鲍教授认为,这个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即非疾病引起)。

    鲍教授告诉记者,早期教育并不是让早教医生教孩子做什么,而主要是教会家长该做什么。早期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大运动的训练,告诉家长孩子应该在什么时候抬头、翻身、爬行,并促使孩子运动。第二是认知能力,比如手的精细动作、知道某些物品的所在、认识妈妈、认识自己的五官等。第三是语言能力,比如让孩子听懂妈妈的话。第四是生活自理和交往能力,这属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这些训练按不同的月龄有不同的教案,比正常的智力发育规律要超前一个月左右,这样能促进其发展,也不能太超前,否则就不符合科学。比如说孩子在三个月时应抬头,那就在两个月时开始训练。训练方法由早教医生教给家长,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不会给家长增加很多负担。比如喂哺时和孩子说话,如“妈妈给你喂奶啦”、“我们洗澡啦”、“脱衣服啦”、“小脚丫伸出来”等,这样,语言刺激、皮肤触觉刺激、认知刺激都有了。又如练翻身,在换尿布时家长就顺便给孩子翻一翻。
, http://www.100md.com
    至于早期教育的具体方法,鲍教授说,不同年龄段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头半年,主要是面对面和孩子说话、逗孩子乐等。半年以后,孩子慢慢懂得一些话了,运动也慢慢有了,就要开始让他动一动,比如说坐一坐,翻滚翻身爬一爬,让他多看东西,多听。总而言之,都是多看多听多活动,只是不同阶段有点不一样。一岁以后,孩子的活动范围大了,探索能力强了,这时候就不要太限制他,但要注意安全。家里必须放置一些小东西让孩子摆弄,如玩具、废弃的药盒等,无须太高级。识字、背唐诗之类,孩子若有兴趣也可以教他,但不要作为一种目标与别人的孩子互相攀比。

    早期干预:高危儿摆脱智残的的命运

    一进周女士的家门,她三岁的女儿蓉蓉便冲着记者甜甜地叫“叔叔”。蓉蓉天真可爱,大眼睛直扑闪,活像个洋娃娃。我们的采访过程也不时被这调皮的小家伙打断,小家伙不是要给我们表演儿歌,就是要拿出她的“绘画大作”来向我们展示,要不就缠着周女士撒娇。周女士则爱怜地看着女儿,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意。
, http://www.100md.com
    周女士对幸福的体会,肯定比其他的年轻父母要更深,因为蓉蓉与别的宝宝不一样。别的小宝宝在产房诞生后,会转入爱婴区与妈妈待在一起。蓉蓉则不同,一出生便即时被转入了医院的新生儿科进行抢救。原来蓉蓉在出生时,由于产程过长造成的窒息导致了缺氧性脑病,后来还发展成颅内出血。所幸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

    周女士说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蓉蓉转危为安,脱离了危险,让她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可是听人说窒息会影响小孩的智力,放下的心又被提到半空。每每看到在病床上熟睡的蓉蓉,周女士就不停地默默祈祷:蓉蓉的智力千万别有问题!

    难道只能听天由命?在周女士心情低落的时候,医院从事早期教育工作的儿科医生们给她带来了一线光明。这些医生给蓉蓉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婴幼儿早期行为干预的计划,目的是促使蓉蓉受过损伤的大脑恢复正常的功能,提高智力。从蓉蓉出院那天起,周女士一家就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了艰辛的历程。

    如今的蓉蓉,乖巧伶俐,爱看书、爱听音乐、爱画画、爱跟大人聊天。不论是语言能力、运动能力还是智力,都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别。所有这一切,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也许不值一提,然而对于蓉蓉来说,她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了周女士全家人的心血。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是难以想像的。
, http://www.100md.com
    在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个新生命降临这个世界,其中有10%,即200万个孩子是像蓉蓉这样在医学界被称为“高危儿”的宝宝。

    鲍秀兰教授告诉我们,高危儿是指在出生前后存在有可能引起脑损伤的各种高危因素的婴儿。高危因素中最常见的是早产儿、窒息儿,其他还有高胆红素血症、小于胎龄儿、颅内出血、产伤、低血糖等。早产儿占所有新生儿的5%,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有100万个早产儿诞生。早产儿中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是7.8%。还有不少早产儿虽然智力正常,但其他很多方面的发育都比正常儿差,以后还可能会有行为问题,如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窒息儿中则有9%会出现智力低下。

    遗憾的是,不少家长等到患儿两三岁时才发现异常,才想到要治疗。此时孩子要恢复就很难了,康复治疗也很花钱,而且只能改善症状,不能治好。

    鲍教授说,越是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小儿,越需要认真进行早期教育。对他们来说,这种早期教育叫做早期干预。在实施早期干预时,他们可能跟不上一般小儿的发育水平,这时家长千万不要着急,可视小儿的情况延缓教育计划的实施。比如正常小儿一个月后可俯卧抬头,有高危因素的小儿两个月后抬头仍不稳定,那就在两个月、三个月后继续训练小儿抬头的动作,直到小儿掌握了这一动作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对一些知识的掌握亦是如此。这类小儿可能要比一般小儿学得费力,家长要耐心地多花些功夫去教他们。只要家长耐心地一项一项地进行早期干预,就一定会有效果。即使是神经系统有损伤、留有后遗症的孩子,如能努力进行早期干预,也一定会使伤残程度大大减轻。尤其是在早期,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 百拇医药
    鲍教授对此也做过相关研究。她将低于37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教育(非干预)组,并设立正常小儿做对照组。到两岁时,干预组的智能评测平均比常规教育组高14分,甚至比正常孩子还要高。更重要的是,50多名干预组的早产儿没有一个智力低下,而常规教育组有7.8%的早产儿智力低下。同样,对窒息儿所做的研究结果也类似。如果孩子在一岁半至两岁时没有智力低下,今后只要继续给他好的环境,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好,不会再有多大问题。这也表明,高危儿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来预防或减轻智力低下的。

    鲍教授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出生后,父母要和医院建立较密切的联系,经常对小儿的发育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接受医生的指导,抓住早期教育的有利时期,减少小儿后遗症的发生和减轻伤残的程度。

    不同的声音:刹住早期教育的歪风

    我国有一句古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古文《伤仲永》里的仲永便是最佳例证。但父母们又担心,如果给孩子的教导太少,将来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早期教育是教还是不教呢?
, http://www.100md.com
    静进教授这样告诉记者:若早期给予孩子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感觉的、知觉的,会一过性出现超前发育,但是否会出现长久的超前发育,这种超前发育是否对孩子的后期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

    无论是否有定论,静进教授提醒家长们警惕这样一个趋势:就是盲目地过早强调早期教育。像有些孩子三岁练钢琴、四岁练芭蕾、五岁学绘画、六岁学奥数,七八岁出现焦虑倾向,继而出现学校恐怖症,甚至退学。这类例子并不少见。对于这种畸形的早期教育,静进教授称之为早期超负荷训练。在临床上,静进教授常遇见焦虑症、注意力集中困难、强迫症,甚至有抽动症的孩子,究其原因,在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往往存在着超负荷的早期训练情况。

    那么,怎样的早期教育才适量呢?静进教授认为,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发育规律,千万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他还告诉我们,国外现在特别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教育。它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彼此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整个发育进程及各自天赋都不一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天赋来实施适宜教育。所以,早期教育的内容要因人而异。
, http://www.100md.com
    静进教授还批评了目前国内早期教育项目一哄而上的现状,认为很多项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拔苗助长的性质,这样做,不但不一定会给孩子带来促进作用,还有可能带来负面作用。

    鲍秀兰教授则认为,早期教育存在的一大误区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加之某些机构炒作得很厉害,导致歪曲了早期教育的本意,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很多压力。像家长之间的相互攀比心理,如别人的孩子会翻身了,我的孩子不会,别的孩子会坐了,我的孩子还不会,家长便会非常紧张。其实,每个孩子的发育都不一样。也许这个孩子运动发育早一点,那个孩子语言发育早一点,只要在正常范围以内,都是没有关系的。比如坐,在五个月到七八个月之间会坐都是可以的。有的孩子说话晚一些,到两岁时也只会叫爸爸妈妈,可他什么都听得懂。家长固然应该重视某些现象,但也没必要过分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穷究我的孩子会认多少字啦,我的孩子会背多少唐诗啦,我的孩子会心算啦,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还有另一个误区就是,家长只注意培养智力方面,却忽视小孩行为习惯的培养,不知道要让小孩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鲍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三岁的孩子,看到一个婴儿哭,他拉拉婴儿的手,可婴儿还在哭,这个孩子就使劲打,越打婴儿哭得越厉害,哭得越厉害打得也越厉害。鲍教授认为,他这样做,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所以说,父母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父母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早期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给予孩子一种温暖的情感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由自在地发展。现在认为智能有七种,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孩子在这七个方面都要均衡发展。”鲍秀兰教授总结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