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3006
地球居民的“太空病”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2003年10月16日,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凯旋,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竖立了新的里程碑。翌日,他畅谈了这次太空飞行的经历,特别谈到了对太空环境“水土不服”的体验——失重反应、时差现象及晕动症等。其实,在太空出现的这些反应,有些在地面上也会不同程度发生的。

    晨昏颠倒的时差病

    平时我们都适应了地球表面的昼夜节律周期,然而到了太空,像杨利伟那样,21小时绕地球转了14圈,相当于21小时度过了14个昼夜,这便和地面上的周期完全不同步了。因此,大部分航天员不能很快适应太空的昼夜节律,遂出现时差反应。不过,通过机体的调节,通常在10天以内便可逐渐适应。航天员在医生的帮助下可有效地克服这种时差反应。

    其实,地球上的居民也常有时差病的经历。例如,从上海到美国,乘现代喷气式客机,每小时行八九百公里,只需十几个小时便可到达。到了目的地,那里的昼夜与上海几乎倒了个,于是旅行者白天精神委靡不振,全身疲乏;晚上却异常兴奋,久久不能入睡。
, http://www.100md.com
    防治时差病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渐进适应。参照目的地的昼夜周期,在出发前7~10天逐步调整,以期在出发时的睡-醒周期基本与目的地同步。二是强制调节法。即到达目的地后,强制自己按目的地的时间作息,以期在强制中逐步适应。三是褪黑素疗法。在到达目的地就寝前服用褪黑素,可帮助把时差调到正常状态。褪黑素制剂有美通宁和眠尔康等。

    飘飘欲仙的失重反应

    地球上的居民,一直在地心吸力的作用下生活,若“一步登天”——飞到地球以外的空间,霎时便从重力下“解放”出来而进入失重状态。此时,一百多斤重的人也会“轻如鸿毛”而飘浮起来。

    航天员进入太空在失重状态下生活,对机体会产生多系统的影响。首先是血液重新分布。地面上,人在地心吸力的作用下,流向心脏以下部位的血量多于流向心脏以上部位。在失重状态下,血液和其他物体一样失去了重量,于是人体内的流体静压作用消失,这就引起血液和体液向头部及上半身集中。其次是骨骼疏松,骨头变脆。在失重状态下,骨骼负荷和活动减少,钙质排出增多,由于钙质的丢失,使得骨质疏松和骨头变脆。其三是肌肉萎缩——在失重状态下,肌肉无须对抗重力的影响并保持紧张状态,于是,在太空中肌肉轻松地处于“半休”状态,久之即发生废用性萎缩。其四是失重诱发太空晕动症。
, 百拇医药
    地球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能体验到失重的感觉,如坐电梯时,电梯突然从高层快速下降,会突发瞬间的“失落”感;当坐轿车突然驶下陡坡或坐过山车骤然下降,也会在心头突感咯噔一下,似乎心脏停跳了一次。由于这些都是瞬间发生、瞬间消失的,因此,在地面上极少因失重而发生对人体损害的疾病。

    晕头转向的晕动症

    人在太空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常会发生太空晕动症。症状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有时还会出现感觉倒错和误辨方向,其主要表现与地面晕动症的症状是一样的,但太空晕动症与晕船、晕车、晕机等地面晕动症的发生机制不同。

    这里先说说地面上的晕动症(也称为运动病)。人体有一套平衡感觉的器官感受着人体空间的位置,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半规管。它们互相垂直位于内耳里,半规管中充满了淋巴液。因此,无论头部向哪个方向运动,都能引起神经冲动。当乘车、坐船时,人们的身体位置发生变动,上述平衡感受器受到了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大脑随即通过神经冲动再传到相应的四肢肌肉、关节以调整身体平衡。但有些人的平衡感受器过于敏感或功能失调,位置稍有一些改变就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剧烈反应;当车船颠簸、摇晃或飞机升降等刺激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引起平衡反应,于是出现头晕、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晕动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预防,包括避免拥挤、嘈杂的环境;不看车外的近景,不空腹乘车。有晕动症的人可在搭乘车船前服晕海宁或安定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地球居民的“太空病”比起真正的“太空病”轻多了,而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太空却安然无恙,他的确是中国人的骄傲!,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