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大肠癌,并非难事
大肠是人体消化器官的一部分,总长度约1.5米。大肠就如人体的垃圾回收站,充当着“藏污纳垢”的角色。或许正因如此,大肠成为癌瘤的好发部位。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今年出版的《世界癌症报告》,2000年全球大肠癌新发病例为94.47万,死亡为49.24万,现存患者237.9万。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势态,在若干大城市中仅居胃癌、肺癌之后,被称为“癌老三”。
本期专题,将对大肠癌的诊治进行详细介绍。
孙大伯年过六旬,身子一直挺结实。大便很规律,每天早晨三件事:洗脸刷牙;一杯清茶;上厕所,同时浏览报纸杂志。近一年来,他的大便习惯有了明显改变,有时一连腹泻几天,找不出什么原因,更没有腹痛、腹胀、发热等肠炎、痢疾的症状,接着不治自愈;过两三天又出现便秘,要较用力才排出干结粪便,并见到少许鼻涕样黏液物。老伴劝他去医院检查,孙大伯说:“人老了,毛病也就多了,腹泻和便秘都是因为血气不足,看医生管啥用!”就这样拖了一年多才去医院,一检查是乙状结肠癌,并且已经有肝转移,需要开刀和化疗,在医院折腾了几个月还未治好。
, http://www.100md.com
孙大伯确诊结肠癌后,他的两个弟弟和他的儿子大吃一惊,自觉大便也有异样,于是赶紧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孙大伯一个弟弟也有结肠腺瘤癌变,但属于很早期,手术后很快就痊愈了。他的儿子结肠上有一个小腺瘤,予以肠镜下摘除。
这一家子两人患了结肠癌,一个晚期,一个早期。显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效果挺好。其实,大肠癌虽然是内脏肿瘤,早期发现并非难事。首先,人们应关心自己,注意自己的大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如果像孙大伯那样,本来大便很有规律,后来变成腹泻与便秘交替,特别是粪便中混有血性黏液物,就应及时找医生检查。如果不注意,直到明显便血、腹痛、肠梗阻或腹部扪到包块才看医生,那就迟了。其次,健康检查应包括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如果发现隐血阳性反应,就应进一步追踪检查。再就是医生应有大肠癌的警惕性,凡有大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的成年人就诊时,均应做直肠指检。这种检查简便易行,无须特殊设备,我国大肠癌中约有50%可通过肛门直肠指检发现。据统计,目前误诊误治的直肠癌患者,有80%以上是由于医生未及时做直肠指检,使相当多的患者失去根治机会,怪不得医界同道认为,“一指值千金”(意指用手指检查直肠比花上千元的影像检查更有效)、“举指之劳,胜造七级浮屠”(意指医生仅用指检就能及早诊断直肠癌,使患者获得治愈,挽救生命比造七层宝塔更有意义)。虽然如此,还是有一半的大肠癌不能用手指扪到,这时,钡灌肠X线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然,最终确诊还是在肠镜检查时钳取病理组织活检。孙大伯若一发现大便异常就看医生,进行指检和肠镜检查,就不会拖到晚期了。
, 百拇医药
大肠癌好发于40~50岁的成年人,近年还发现,发病年龄越来越大。所以,上了年纪的人更应注意大肠癌发生的可能,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最好每年送检一次,若呈阳性反应要追踪检查。大约10%~20%的大肠癌患者有家族史,更有些疾病有遗传倾向,例如家族性息肉病,若不治疗,50岁时几乎100%都发生癌变;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显性遗传性,对其家族成员应予同时检查。近年来,人们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的研究十分重视。一般认为,家族中有三名大肠癌患者,其中两名是一等亲(即父辈—子辈或兄弟姐妹),而且有一个在50岁以前发病,具有这三个条件就可诊断为HNPCC。除了对现病者加以治疗外,医生有责任告知其家属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家族中其他患癌症成员。
此外,大肠腺瘤和溃疡性结肠炎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大的腺瘤癌变机会更多。一般认为,腺瘤大于2厘米,癌变率达12%,特别是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越长,癌变机会越大,20年病史者,癌变率为12.5%,30年病史者,癌发生率可达40%。所以,及早摘除腺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就可以防止其癌变。孙大伯的儿子已摘除了腺瘤,只要以后定期检查,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患结肠癌。
当然,预防大肠癌,除了上述及时治疗癌前疾病(家族性息肉病、大肠腺瘤和溃疡性结肠炎)外,平衡饮食十分重要。美国自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大肠癌发病率一直飚升,自90年代开始下降,1998~2000年,每年下降3%,死亡率近15年来持续每年下降1.7%。这一事实说明,大肠癌是能防能治的,考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平衡饮食,多吃粗粮、蔬菜水果,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及早去除大肠腺瘤等癌前病变;诊疗技术普及应用,特别是肠镜检查的推广。此外,限酒戒烟和参加体育运动,也有助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http://www.100md.com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今年出版的《世界癌症报告》,2000年全球大肠癌新发病例为94.47万,死亡为49.24万,现存患者237.9万。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势态,在若干大城市中仅居胃癌、肺癌之后,被称为“癌老三”。
本期专题,将对大肠癌的诊治进行详细介绍。
孙大伯年过六旬,身子一直挺结实。大便很规律,每天早晨三件事:洗脸刷牙;一杯清茶;上厕所,同时浏览报纸杂志。近一年来,他的大便习惯有了明显改变,有时一连腹泻几天,找不出什么原因,更没有腹痛、腹胀、发热等肠炎、痢疾的症状,接着不治自愈;过两三天又出现便秘,要较用力才排出干结粪便,并见到少许鼻涕样黏液物。老伴劝他去医院检查,孙大伯说:“人老了,毛病也就多了,腹泻和便秘都是因为血气不足,看医生管啥用!”就这样拖了一年多才去医院,一检查是乙状结肠癌,并且已经有肝转移,需要开刀和化疗,在医院折腾了几个月还未治好。
, http://www.100md.com
孙大伯确诊结肠癌后,他的两个弟弟和他的儿子大吃一惊,自觉大便也有异样,于是赶紧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孙大伯一个弟弟也有结肠腺瘤癌变,但属于很早期,手术后很快就痊愈了。他的儿子结肠上有一个小腺瘤,予以肠镜下摘除。
这一家子两人患了结肠癌,一个晚期,一个早期。显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效果挺好。其实,大肠癌虽然是内脏肿瘤,早期发现并非难事。首先,人们应关心自己,注意自己的大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如果像孙大伯那样,本来大便很有规律,后来变成腹泻与便秘交替,特别是粪便中混有血性黏液物,就应及时找医生检查。如果不注意,直到明显便血、腹痛、肠梗阻或腹部扪到包块才看医生,那就迟了。其次,健康检查应包括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如果发现隐血阳性反应,就应进一步追踪检查。再就是医生应有大肠癌的警惕性,凡有大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的成年人就诊时,均应做直肠指检。这种检查简便易行,无须特殊设备,我国大肠癌中约有50%可通过肛门直肠指检发现。据统计,目前误诊误治的直肠癌患者,有80%以上是由于医生未及时做直肠指检,使相当多的患者失去根治机会,怪不得医界同道认为,“一指值千金”(意指用手指检查直肠比花上千元的影像检查更有效)、“举指之劳,胜造七级浮屠”(意指医生仅用指检就能及早诊断直肠癌,使患者获得治愈,挽救生命比造七层宝塔更有意义)。虽然如此,还是有一半的大肠癌不能用手指扪到,这时,钡灌肠X线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然,最终确诊还是在肠镜检查时钳取病理组织活检。孙大伯若一发现大便异常就看医生,进行指检和肠镜检查,就不会拖到晚期了。
, 百拇医药
大肠癌好发于40~50岁的成年人,近年还发现,发病年龄越来越大。所以,上了年纪的人更应注意大肠癌发生的可能,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最好每年送检一次,若呈阳性反应要追踪检查。大约10%~20%的大肠癌患者有家族史,更有些疾病有遗传倾向,例如家族性息肉病,若不治疗,50岁时几乎100%都发生癌变;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显性遗传性,对其家族成员应予同时检查。近年来,人们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的研究十分重视。一般认为,家族中有三名大肠癌患者,其中两名是一等亲(即父辈—子辈或兄弟姐妹),而且有一个在50岁以前发病,具有这三个条件就可诊断为HNPCC。除了对现病者加以治疗外,医生有责任告知其家属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家族中其他患癌症成员。
此外,大肠腺瘤和溃疡性结肠炎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大的腺瘤癌变机会更多。一般认为,腺瘤大于2厘米,癌变率达12%,特别是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越长,癌变机会越大,20年病史者,癌变率为12.5%,30年病史者,癌发生率可达40%。所以,及早摘除腺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就可以防止其癌变。孙大伯的儿子已摘除了腺瘤,只要以后定期检查,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患结肠癌。
当然,预防大肠癌,除了上述及时治疗癌前疾病(家族性息肉病、大肠腺瘤和溃疡性结肠炎)外,平衡饮食十分重要。美国自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大肠癌发病率一直飚升,自90年代开始下降,1998~2000年,每年下降3%,死亡率近15年来持续每年下降1.7%。这一事实说明,大肠癌是能防能治的,考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平衡饮食,多吃粗粮、蔬菜水果,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及早去除大肠腺瘤等癌前病变;诊疗技术普及应用,特别是肠镜检查的推广。此外,限酒戒烟和参加体育运动,也有助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