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561149
诲人不倦 大师如斯——记医学教育家邝安堃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4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6期
诲人不倦 大师如斯——记医学教育家邝安堃教授

     邝安堃(1902-1992),著名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一级教授。曾任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和内分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邝安堃一生为我国内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回归热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氮质血症型;他是国内最早进行结缔组织病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率先用现代医学来研究中医阴阳学说和虚症理论,成功建立了阴虚和阳虚高血压大鼠模型。上世纪60年代,他提出的“复方降压片”的配伍原则和处方构成,在我国的高血压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上海瑞金医院内科大楼前有一尊邝安堃的铜像。每年清明节,瑞金医院的内科医生都会来到邝安堃铜像前,敬献花圈,缅怀恩师。邝安堃一生培养教导了无数弟子,甚至到了80岁高龄,仍坚持为大学生上课,带教硕士、博士研究生。在他培养的弟子中,犹以王振义、陈家伦、龚兰生、唐振铎、许曼音、董德长等最为知名。

    一支粉笔授课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就是邝安堃为学生上课的情形。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内分泌科老前辈陈家伦教授说:“我们到了4年级以后开始听邝教授的课,他上课从不带讲义和课本,知识早已在他的大脑里,总是出口成章,娓娓道来。”学生们都爱上这位大教授生动有趣的课,但是同时也需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才能跟得上进度。
, http://www.100md.com
    邝安堃在自述中总结道:“教课时,我努力做到五件事情:一是教的东西自己必须熟悉;二是备课要根据世界医学最新发展增减;三是根据不同对象确定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四是要脱稿讲课,精神饱满,语言清晰;五是注意学生的表情。”

    一小时和五分钟

    跟着邝安堃查房的见习医生都深知老师要求之严格。每周查房时,邝安堃决不允许学生拿着患者病史照章宣读,必须脱稿汇报,以此考验学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程度。因此,查房就是一件让学生们非常紧张的事了。但邝安堃告诉他们,他自己也曾受过这种教育。许曼音教授回想起当年时,笑着说:“我们虽然紧张,但也认为当医生本该如此,脑子里可没多想什么。”

    邝安堃对学生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小病讲1小时,大病讲5分钟。具体来说就是,哪怕是一个很常见的小病,邝安堃却要求学生从发病原理讲起,详细地阐述1个小时才罢休;而一个罕见而复杂的大病,他又要求学生能够在5分钟之内就把精要总结完毕。看似是练习大而化小,小而化大的能力,实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全方位地理解各种疾病,而不仅仅停留于皮毛。
, 百拇医药
    喜新不厌旧

    陈家伦用“时尚”形容了邝安堃在学术上的风格,他追求“新”,对国际上新文献的反应相当快,强调科学研究的“第一次”。他告诉学生:“做学术不要只做人家做过的事情。”早年,邝安堃虽年年为学生授课,但每年都添加新内容,从不墨守成规。他的求新精神影响了众多后来者,使瑞金医院内科至今保持着不甘人后,务实求新的奋斗理念。

    诲人不倦,邝安堃首先从自己做起。他的一生,真正印证了“活到老,学到老。”年轻时,他便立下宏愿,希望成为一名有“中国特色”的医生,因而在从医过程中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由于自幼留学法国,他的中文水平有限。回国后,他便请了老师专门指导他古文和书法,以便为今后攻读中医古书做准备。多年后,他不仅能够写出一手秀丽的中文字,而且文学词汇运用自如,使他日后的报告和演讲更加生动。1958年,他聘请一名老中医作为瑞金医院内科顾问,开始研究中西医结合。他和这名老中医一同看门诊,一同查房,长达8年。渐渐地,他也能单独为病人开中药方了。
, http://www.100md.com
    天才“抄”手

    几乎每一个评价邝安堃的人,首先就会提到,他是一个学识极其广博的人。也许因为他智慧的头脑,也许因为他所受的良好教育。但不能否认的是,邝安堃的“天才公式”和爱因斯坦的一样,其中有99%的汗水。邝安堃擅长法语,英文相对较弱,可是国外大多文献资料皆由英文写就。早年,若要学习珍贵的外国文献,只能亲自去看,若想保留,便只能抄写。邝安堃对文章“抄”的精神,就是他用功的写照。

    据说,在邝安堃的子女处,还保留着他厚厚的抄写本。邝安堃告诉学生,抄文章看似枯燥辛苦,其实有诸多乐趣。首先,抄比看更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抄写时能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面下的深层意思;第三,抄的同时容易激发自己的思维,促使创就思路愈加活跃;第四,抄写英文文章最起码可以锻炼英文,练习写字。邝安堃的抄写习惯保持了终生。后期,有时也会让学生用相机翻拍文献,他自己拿着放大镜阅读。

    在实际工作中,邝安堃深知自己也不是“万事通”,他不在乎表露自己的不懂,常常约请其他科室医生与他一同诊断病情,向他人讨教知识和经验。就这样,他渐渐扩大着自己“博”学的范畴。

    虚怀若谷、不拘门户、不耻下问、博采众长,邝安堃用一生诠释了一名大师的优秀品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