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57900
脂络探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77期
     《中医内科学》讲“痢疾”的病机为:因疫毒弥漫、湿热、寒湿内蕴肠腑,腑气壅滞,气滞血阻,气血与邪气相搏结,夹糟粕积滞肠道,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这里涉及一个概念“脂络”,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脂络”一词加以解释。

    教材中相似说法还有两处,一处在鉴别诊断中引《景岳全书》一段文字:“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另一处在结语一段中言:“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脂络”、“脂血”、“脂膜血络”三者如出一辙,笔者从上述景岳一段文字为切入点,探讨脂络概念。

    “泻由水谷不分”,“痢以脂血伤败”,仔细揣摩“脂血伤败”与“水谷不分”的意义,二者根本区别在于“水谷不分”为脾胃运化失司,属气机升降失调,伤在气,而“脂络”、“脂血”、“脂膜血络”为形,痢疾有形质的改变(脓血是由患者本身组织变化而来),伤在形。中医的“形气神”理论就生理而言,说明一个正常人是“形、气、神”三者有机的结合,缺一不可,正如《灵枢·天年》云:“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就病理而言,“形、气、神”反映了病变的三个层次。如有的疾病伤在气,仅为气机紊乱,并无客观的形质改变,类似西医学所言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肠病等等;而有的疾病在某种因素作用下,发生了形的改变,有相对客观的形态学变化,类似西医学所言器质性病变,如十二指肠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等,这些器质性疾病开始可能也是气机紊乱,伤在气,久而久之,自身组织受损,因此,由“气伤”到“形伤”,是病变加重的表现;再如有的疾病涉及“神”的改变,类似西医学所言伴有神志障碍的疾病,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中毒性菌痢等等,是各种疾病最严重的阶段,正如《灵枢·天年》云:“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因此,“形、气、神”是对病变所伤不同阶段的高度概括。就本病而言,泄泻伤在气,痢疾伤在形,故言泄泻与痢疾可相互转化,由泻转痢,为病变加重,由痢转泻为病情好转。
, http://www.100md.com
    再言下痢白多赤少,伤在气分,赤多白少,伤在血分,谈到气分、血分就涉及到荣卫之气,《素问·痹论》云:“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这里又涉及一个概念:“肓膜”,张景岳和张志聪分别为这段文字作注,张景岳云:“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张志聪云:“分肉,肌肉之腠理。理者,皮肤藏府之文理也。盖在外则行于皮肤肌理之间,在内则行于络藏络府之募原。募原者,脂膜也,亦有文理之相通。故曰皮肤藏府之文理也。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是以在中焦则熏蒸于肓膜。”

    也就是说,卫气的循行不仅在皮肤、分肉间,还分布在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对于肠来讲,肠内的脂膜受卫气熏蒸,脂膜受损化为脓,因此白多赤少乃气分病变。根据卫气营血辨证,邪气伤及血络,即可表现为血证,如便血,故赤多白少,伤及血分。因此,痢疾的治疗应调气和血为主,芍药汤即体现了这一大法。, 百拇医药(岳 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