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561097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和干预研究(四)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1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7期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和干预研究(四)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和干预研究(四)

     (上接2月14日A7版)

    三、通心络——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理想药物

    我们对中药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防止斑块破裂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证明复方中药通心络的多靶点作用可能较好地弥补西药作用的单一性。

    研究对象

    雄性纯种新西兰兔30只,腹主动脉球囊拉伤+高脂饮食喂养8周,建立稳定斑块模型。

    方法

    8周后将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给予通心络1 g/(kg·d)+继续高脂喂养3个月,B组改为普通饮食,C组继续高脂喂养3个月。药物触发建立不稳定斑块模型,采用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0.15 mg/kg予以兔腹膜下注射,30分钟后,经耳缘静脉注射组胺0.02 mg/kg,处死动物前24h、48h行两次药物触发,成功建立兔不稳定斑块模型。检测3组动物的各项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 腹主动脉斑块的病理检测值 通心络干预组斑块纤维帽厚度[(196±52)μm]和纤维帽厚度/内膜中层厚度(IMT)比值(0.34±0.08)与B组相当,显著大于C组(P<0.05),IMT[(703±218)μm]与B组相当,显著小于C组(P<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