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研究
编号:11557489
学点汉语音韵学知识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84期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通常我们把汉语语音发展史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四个时期。上古音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中古音主要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的语音,近古音主要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现代音主要指“五四”以后之北京音系。

    对于学习中医古籍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音韵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知识主要是上古音的声纽(声母)、韵部,中古音的声纽、韵部以及双声、叠韵、阴阳对转的原理。

    中古的声母即36字母,相传为唐守温和尚所创,它们是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半舌来,半齿日;韵部即《广韵》的206韵。上古的声纽是学者们根据音韵学的原理以及上古的韵文材料推测出来,王力先生认为声纽为32个,即将轻唇音非敷奉微分别归入帮滂并明,将舌上音知彻澄娘分别归入端透定泥,将喉音喻、半舌音来归入舌音,将半齿音日归入齿音,并将齿音分化出庄初神山,即合并8个,转移3个,分化4个;上古韵部王力先生分为上古韵部为30部,即(一)之职蒸、(二)幽觉冬、(三)宵药、(四)侯屋东、(五)鱼铎阳、(六)歌月元、(七)支锡耕、(八)脂质真、(九)微物文、(十)叶谈(十一)缉侵。
, http://www.100md.com
    所谓双声,即二字声母相同;所谓叠韵,即二字韵部相同;所谓阴阳对转,指阴声韵即韵尾无-n、-ng的韵部与韵尾有n、-ng的韵部相互转化。

    古音学号称绝学,因为古代留下的都是文字材料而不是语音材料,因此理解学习都较困难。古人很长时间并不知道语音是变化的,他们读前人诗作,发现不押韵,就会用“叶”或“协”来改读,比如《诗·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音”、“南”、“心”三字上古本押韵,但六朝人读起来却不押韵了,于是将“南”改读为“乃林反”,这样就押韵了,不知古音“南”的上古音本来就在“侵”韵,与“音”、“心”属同一韵部。真正明白语音是变化这一道理的,是明朝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中明确提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这一主张,使古音学的研究开创了崭新的时代。清人不仅在此理论指导下对古音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根据古音学的原理提出了“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 百拇医药
    运用古音学原理,可以解决许多古籍问题,比如可以用它解决文字通假,如《灵枢·通天篇》:“太阴之人……其状临临然长大。”“临”在此通“隆”,古同声,“盛大”之义。还可以解决某些古籍的断代问题,因为语音的变化是有一定时代性的,比如“行”字在先秦属“阳”韵,在汉以后逐渐转入“耕”韵,而《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与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行”既属“耕”韵又属“阳”韵,带有汉代早期的音韵特点,则可知《素问》部分篇章可能成书于汉代早期。再比如说中药名往往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变化名称也随之变化,以致人们难识其真面目,如莱菔子即萝卜子,“莱菔”、“萝卜”乃声音相近而字形变化而已。

    音韵学参考书有王力《汉语音韵》、杨剑桥《汉语音韵学讲义》等。, 百拇医药(黄作阵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