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骨折 > 脊柱、脊髓损伤
编号:11557453
脊髓损伤患者需及时心理疏导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85期
     48岁的建筑工程师王先生,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造成颈椎6、7段损伤,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发现自我感觉和运动功能均丧失,大小便失去控制,巨大的心理冲击让他几乎痛不欲生。随着这种危机信号的逐渐强化,王某变得十分悲伤、焦虑和抑郁,拒绝系统康复教育与肢体功能训练,致使其消化机能失调,泌尿系统感染,血压忽高忽低,后背部出现了早期表浅型小面积褥疮。

    “像王先生的心理表现,是内心强烈的应激反应,医务人员必须要以真诚的同情心给予必要的疏导,以帮助他们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康复中心张俊主任医师指出:当机体突然遭受意外损伤时,人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其精神世界也饱受重创。特别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与康复,并没有见到显著的疗效,患者便会感到问题的严重和后果的难测,部分伤员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恐慌、挫折、沮丧、愤怒和绝望,甚至不愿承认残障的事实。

    临床工作中,这样的例子随时可见。当患者认识到残障可能给自己后半生带来行动不便、生活困难、家庭和事业变故时,就会极力否认残障的发生和存在。有的人会说:“用不了多久,我一定能好起来,从这里站着走出去”。另一种人则是祈求灵丹妙药,希望三五天或四五个月即可摆脱瘫痪的局面,甚至已经卧床好几年了,还盼望有神医帮他脱离四肢瘫的困境。“伤残者这一‘否认’,是避免和控制焦虑的自我防卫意识,”张俊教授指出,从这个角度,医护人员及治疗师应以理解的心态减轻病员的焦虑,可用渐进的方式告之病情。
, 百拇医药
    张俊医生介绍说,一部分病员在心理调适后期,了解到残障的本质和身体所受到客观困惑的真实“面貌”,在接受现实的同时,情绪上仍相当消沉、低落和悲伤;事实上,每个患者的心理调适并非完全由最初的不适应直到最后的适应,只要他们的心理适应历程在某一阶段停留时间过久,医务人员就有责任协助他们尽快度过,以免影响康复过程的进展。在此方面,可采取一些可行措施,如开展娱乐性活动,有关康复护理、身体保健讲座,以及患者沙龙等。

    本文开头提到的王先生,经过系统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逐渐接受了现实,手术后期开始积极配合医生、护士、治疗师的康复计划,由原来不能独立坐位到利用矫形支具在双杠保护下行走100米,消化和呼吸功能得到改善,情绪也变得好起来,和家人及病友的关系也日益融洽了。现在王先生一边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一边重操旧业,将视线又落到了自己的工程设计和策划上。

    小链接:根据专家临床观察,那些心理问题严重、拒绝配合系统康复训练的脊髓损伤患者,其并发症几率高、程度重。其中,呼吸系统表现为通气功能下降,有效通气量减少,肺的应激能力降低;消化系统表现为消化机能失调,大便周期延长,造成大便干燥或硬结、便石;泌尿系统感染几率大,逆行感染加重,或出现肾积水、慢性肾功不全或尿毒症;循环系统表现为心功下降,常常出现突发性心率失常和植物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血压波动;运动系统表现为骨质疏松、骨代谢异常;皮肤系统极易发生褥疮,甚至是复杂的褥疮感染;内分泌系统表现为血糖升高;同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和失调。,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衣晓峰 靳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