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60799
秋日回忆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90期
     这是一个秋日温暖的午后,这是一位气质儒雅的长者,此刻他坐在阳台沙发上,手持一杯清茶,静静追忆过去的时光。出生于闽南乡村,他曾不止一次的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位农民的儿子一辈子保持了坦诚、真诚、善良的品质。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年幼的他跟着堂哥在闽江江畔摆渡谋生。穷困的生活不但没有击倒他,反而更激励他奋进,后来重返学堂,十分珍惜得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勤奋使他从一个偏僻的乡村走出县城,考入福建名校格致中学、英华中学,与后来闻名遐迩的数学家陈景润成为校友。又从福州考入上海中医学院,走进了祖国医学这片天地。参加临床工作后,认真细心,跟师于针灸前辈,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后来又以优秀的成绩公派法国,在巴黎第五大学Necker医院肾病中心师从J.F.Bach教授系统学习免疫学研究。学成回国,开辟了针灸免疫学研究的新领域,自此,在这块园地里,他辛勤耕耘,不知疲倦,一代又一代硕士生、博士生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这位园丁依旧埋头工作,他的生命已经和这块土地不能分割。可是蓦然一回首,双鬓已染霜,曾经的学生也成了博士生导师。岁月就这样悄然流逝了。是啊,该好好为自己的学术生涯作个总结,回忆那一路征程,艰辛与欢乐伴随,迷茫与求索并存,记录下科研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也算是为后学者再助一程。
, 百拇医药
    于是,这本反映汉平先生学术思想、科研探求之路的《针灸之道》呈现在读者面前。该书是汉平先生50年来针灸事业的浓缩,全书从“秋阳之念”、“摸石问路”、“芹洲锣鼓”、“闽江扁舟”、“登瀛桥头”、“青蓝双赢”六辑反映了汉平先生在针灸领域中的探索历程。

    书中除了严谨的科学研究,还有浓浓的思乡情,闽江上摆渡载客的艰辛岁月,家乡的节日锣鼓风俗,登瀛桥上无限风光,这一切都勾起他深深的故乡情。从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有多少故事可以诉说,有多少艰辛一言难尽!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照片,都是汉平先生亲自提供,相信读者会在文字与图片的交替中与汉平先生一同重温过去的时光。

    作为实验针灸学的奠基人之一,汉平先生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其针灸免疫学方面的研究。“针灸血清”这一名词就是陈先生带领他的学生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后大胆提出的新概念。机体经针灸刺激后,提取血清,进行免疫学方面的检测,从而有力地证实针灸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陈老师目前已淡出了针灸学术主流舞台,但其对针灸学问题的念想依然萦于胸中,那么将这些“秋阳之念”展示给“东南后起才”吧。
, http://www.100md.com
    汉平老师从事的是传统医学研究,可思想却并未因此而固化。他崇尚创新思想,提倡用现代医学手段来研究针灸,愿做一只“闽江扁舟”,为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之沟通、针灸临床与实验针灸之衔接,尽绵薄之力。海外留学经历更使先生大开眼界,亲眼见证了国外同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这段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了现代医学研究的优势,却更坚定了他从事针灸科学研究的决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采西学之长而为我所用,不是能更好的体现祖国医学的科学性、合理性么?

    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扎实严谨的方法,而大胆缜密的假设同样不可缺少。书中有陈先生对针灸治疗艾滋病的可能性前景假设,他的假设有根有据,同时并不否认现代医学的强势。体现出他一贯的科研态度,实事求是,不妄自菲薄,亦非坐井观天。

    阅罢此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汉平先生有开放性的思维,善于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比如他可以从一场乒乓球赛、一场戏剧演出,甚至可以从武侠小说中得到灵感激发科研思路。他可以从非医学领域的研究报告中得到启示用于针灸科研研究。他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跨越祖宗,跨越自己”。教育学生要“贵有学术锐气”。他有博大的学者胸怀,他渴望有新思想的中医青年才俊的出现,他赞同中医院校建立的培养中医人才模式。但他同样要求中医工作者要学习前人、古人留下的宝贵的中医理论体系和诊疗经验,但这种学习不是所谓“照相式”的照搬,而是“国画式”的对神韵的继承、发展、创新。

    “最难乃针道”,道者,规律也。抓住规律,才能提纲挈领,指导针法、针具、针器的改革或提高。而悟针道,需要“艰苦探索,细心领悟”。我想汉平老师为这部文集取名《针灸之道》,一方面是回顾自己的针灸科研求索之路,也更是寄希望于针灸后学者要有勤奋踏实的治学精神和态度,才有可能悟出针灸学非常之道。

    长者善意中肯的劝导,一如秋日的阳光温暖亲切,在殷殷的关爱中,年轻的中医学子们行进在征程上。, http://www.100md.com(刘红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