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医从侍诊开始
回头再看我的学医历程:1995年开始学习中医,2000年考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讲授中医基础课程———方剂学,但我对中医的认识却并不清晰,更谈不上热爱。刚参加工作时,虽然站上了三尺讲台,但我传授给学生的无非是参考资料上的东西,断然没有个人独到的认识和体会,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可想而知,学生会如何看待我。然而这一切,从我考上博士研究生,成为伤寒名师梅国强教授的关门弟子后,开始逐渐改观。
导师梅国强教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近五十余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为了学以致用,曾放弃行政职务,坚持临床,他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证,尤以心肺、胃肠疾病见长。从博士二年级开始,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我开始坚持跟师侍诊,一年多下来,收获颇丰,最大的获益就是侍诊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提升了自己的临证水平,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把中医作为事业的信心!总之,侍诊让我逐渐爱上中医!当然,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首先,为了能够跟上应诊的速度,我不得不在平时挤时间重温《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学》等专业书籍;导师也非常赞赏温病学派的治疗心法,临床多有应用,这些相关书籍自然需要精读;为了了解导师的学术思想,他的论文或著作当然是首选,也是学习的重点……这样下来,看得多了,理论知识更牢固,认识和体会自然也就更深刻了。导师文字功底颇深,学习他的文章后,自己也开始尝试着写点东西,好像在不经意间,撰写论文对我来说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不仅如此,导师深谙“赏识教育”的理念,常常采用鼓励和赞赏的方式激励我多读书,多思考,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他都能给予充分的赏识,为学生树立继续学习的信心。
, http://www.100md.com
其次,导师多次提及,跟诊重在学习老师的辨证思维和方法,他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一旦得闲,或是患者病证比较典型,他总会简单讲上几句,提纲挈领,令人茅塞顿开。这样的机会多了,对于导师运用某些方药的经验和心得尚能领悟一、二。将这些加以总结,或撰写成文,或应用于临床,对自己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如导师善用柴胡类方,也曾撰写“加减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录”、“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等论文,参考其临证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梅国强运用柴胡类方经验述要”一文,分别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和《光明中医杂志》并得到认可。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导师用药之效验和他“多临床”的教诲,我开始更大胆地接触病人。以往也有短暂临床史,但那时开出方药后自己都没有什么把握,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但是经过侍诊的学习和磨砺,我发现见得多,心里有数,信心自然也就有了,疗效也随之有了明显提高,彼此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为教授方剂学,不少学生或学生亲友都会向我咨询或是直接求医,运用我的专业知识和从导师那学来的经验,我在学生中开始小有名气———会有教过的甚至没教过的学生及其亲友找我看病。如一位学生胃肠功能不好,虽吃过中药但疗效不显,经过辨证我果断给他开了几服柴胡陷胸汤加味,疗效显著;另一位学生的奶奶因感受风寒咳嗽月余,虽然没有见到患者,但根据学生的详尽描述,我尝试着选方并用导师治咳嗽的用药经验开出方药,因为未见患者本人,交代让她先吃两服再看。后这一学生因自己看月经病再次找我,遂问及她奶奶的情况得知,两剂而愈———远远超出自己预想。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便赘述。
理论和临床水平的提高,让我找回了自信,日常教学变得不再艰涩,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在接受系统理论教育后,再按照过去“师带徒”的模式进行临床实践,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我对中医的每一点感悟,都归功于导师无私的教诲,得益于跟师侍诊!, 百拇医药(张智华 湖北中医学院)
导师梅国强教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近五十余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为了学以致用,曾放弃行政职务,坚持临床,他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证,尤以心肺、胃肠疾病见长。从博士二年级开始,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我开始坚持跟师侍诊,一年多下来,收获颇丰,最大的获益就是侍诊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提升了自己的临证水平,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把中医作为事业的信心!总之,侍诊让我逐渐爱上中医!当然,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首先,为了能够跟上应诊的速度,我不得不在平时挤时间重温《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学》等专业书籍;导师也非常赞赏温病学派的治疗心法,临床多有应用,这些相关书籍自然需要精读;为了了解导师的学术思想,他的论文或著作当然是首选,也是学习的重点……这样下来,看得多了,理论知识更牢固,认识和体会自然也就更深刻了。导师文字功底颇深,学习他的文章后,自己也开始尝试着写点东西,好像在不经意间,撰写论文对我来说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不仅如此,导师深谙“赏识教育”的理念,常常采用鼓励和赞赏的方式激励我多读书,多思考,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他都能给予充分的赏识,为学生树立继续学习的信心。
, http://www.100md.com
其次,导师多次提及,跟诊重在学习老师的辨证思维和方法,他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一旦得闲,或是患者病证比较典型,他总会简单讲上几句,提纲挈领,令人茅塞顿开。这样的机会多了,对于导师运用某些方药的经验和心得尚能领悟一、二。将这些加以总结,或撰写成文,或应用于临床,对自己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如导师善用柴胡类方,也曾撰写“加减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录”、“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等论文,参考其临证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梅国强运用柴胡类方经验述要”一文,分别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和《光明中医杂志》并得到认可。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导师用药之效验和他“多临床”的教诲,我开始更大胆地接触病人。以往也有短暂临床史,但那时开出方药后自己都没有什么把握,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但是经过侍诊的学习和磨砺,我发现见得多,心里有数,信心自然也就有了,疗效也随之有了明显提高,彼此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为教授方剂学,不少学生或学生亲友都会向我咨询或是直接求医,运用我的专业知识和从导师那学来的经验,我在学生中开始小有名气———会有教过的甚至没教过的学生及其亲友找我看病。如一位学生胃肠功能不好,虽吃过中药但疗效不显,经过辨证我果断给他开了几服柴胡陷胸汤加味,疗效显著;另一位学生的奶奶因感受风寒咳嗽月余,虽然没有见到患者,但根据学生的详尽描述,我尝试着选方并用导师治咳嗽的用药经验开出方药,因为未见患者本人,交代让她先吃两服再看。后这一学生因自己看月经病再次找我,遂问及她奶奶的情况得知,两剂而愈———远远超出自己预想。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便赘述。
理论和临床水平的提高,让我找回了自信,日常教学变得不再艰涩,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在接受系统理论教育后,再按照过去“师带徒”的模式进行临床实践,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我对中医的每一点感悟,都归功于导师无私的教诲,得益于跟师侍诊!, 百拇医药(张智华 湖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