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知“杏林”为何物说起
关于“杏林”,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汉代董奉是位名医,他给穷人看病时,不收取诊费,有的甚至药费全免。但要求病重痊愈者在他家四周栽种杏树五颗;病轻痊愈者栽种杏树一颗。多年后,这些杏树连成一片,林深树密,果实金黄灿烂,鲜美可口,杏仁又可作药用,治愈了许多咳喘病患者。由此人们将那些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济世救苦的中医名士誉为“杏林春满”等以示尊敬。因而“杏林”称谓确切地说是指中医药行业。
凑巧的是,最近看了一期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幸运52》,其中有一道题大意是:“桃李满天下”,是特指教师行业,那“杏林春满”是特指哪个行业呢?结果,场外接受采访的人多数答不上来,场内选手也是一头雾水,最后还是借用了小学生的答案———医生才勉强过关。可见,许多人对中医药学知之甚少,让人对此感慨良多。
其一,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重视不够,使中医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渐行渐远。国家确立了对“高血压病日”、“糖尿病日”、“艾滋病日”等西医疾病的知识普及宣传日,但同样为中华民族身心健康做出贡献的中医却没有自己的节日;各种传媒上中医药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却总是回避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中医人员对西医学青睐有加,却忽视了根本的辨证论治思维;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等列入小学教材,却对齐桓公讳疾忌医、关公刮骨疗伤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医典故置之不理;将中医药学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现实中却不断将中医西化……久而久之,老年人相信中医,中年人怀疑中医,青年人诋毁中医,少年人放弃中医。因而不知“杏林”为何物乃意料之事。
, http://www.100md.com
第二,中医药学正逐步偏离航向,也因此面临着信任危机。解放以来,中医药学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中西医结合事业稳步推进,中医人员学会了“两条腿走路”,对疾病的诊治工作基本实现了优势互补,但中医药学发展不能偏离航向。中医临床时,医者需将中医理论、经验判断、智慧灵性、主观能动性与患者体质、饮食、情志及证候主次、药物质量等融为一体,依此进行的诊治才能体现中医特色,取得满意疗效。可惜现在的中医学术期刊太重视医学统计检验结论,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论文并不多见。一些期刊(或增刊)专为进职称者而备,交钱了事的东西还苛求质量吗?夸大疗效的中医药广告让大家都感到中医师好当,疑难杂病专科多以中医为幌子,能得到多少人信任?人人都知道中医学深奥难懂,可中医教育体制还要让学生学贯中西,面面俱到。中医学院毕业生找工作有点难,于是很多中医生毕业后都在行西医之实,信誉度的下降总要由中医去承担、去面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用中医“混口饭吃“都难。难怪有人把“杏林”理解为从事杏树营销的管理集团了。
第三,失去辨证论治的根基,中医将变得面目全非。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中医现已被几十个国家承认,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中医学术交流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占领了全球市场。尽管西医学对许多疾病仍然束手无策,诊治过程仍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药的依赖性和毒副作用众所周知,但大家都选择了接受,因为西医把人体研究很透彻,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数字化令中医梦寐以求。所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有了标准,但中医病名诊断犹如“鸡肋”;证候诊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疗效统计令人生疑;论文质量良莠不齐,但最致命的是有的丢掉了辨证论治根基。因而,在2003年“非典”来临之际,本是中医发挥优势之时,可惜它没有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向世人彰显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整体观念、未病防治的思想,却让中药材商家因此大赚了一把。结果群众都了解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能抗(防)病毒,却忘记了中药特有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至于辨证及处方,那是专家的事情了。失去了中医韵味的中西医结合,最终会变成西医的负担,一厢情愿只会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科学是多元化的。中医药学发展,需要依赖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确切的疗效、正确的引导和宣传,拥有独立发展的空间、脚踏实地的学术氛围,不断培养立志于振兴中医的青少年等。且让师带徒制度、中医坐堂制度等多种形式并存,深化改革,完善监管,服务于民。总有一天,“杏林春满”将成为美好的现实。D2, http://www.100md.com(杨永龙 云南省威信县)
凑巧的是,最近看了一期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幸运52》,其中有一道题大意是:“桃李满天下”,是特指教师行业,那“杏林春满”是特指哪个行业呢?结果,场外接受采访的人多数答不上来,场内选手也是一头雾水,最后还是借用了小学生的答案———医生才勉强过关。可见,许多人对中医药学知之甚少,让人对此感慨良多。
其一,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重视不够,使中医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渐行渐远。国家确立了对“高血压病日”、“糖尿病日”、“艾滋病日”等西医疾病的知识普及宣传日,但同样为中华民族身心健康做出贡献的中医却没有自己的节日;各种传媒上中医药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却总是回避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中医人员对西医学青睐有加,却忽视了根本的辨证论治思维;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等列入小学教材,却对齐桓公讳疾忌医、关公刮骨疗伤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医典故置之不理;将中医药学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现实中却不断将中医西化……久而久之,老年人相信中医,中年人怀疑中医,青年人诋毁中医,少年人放弃中医。因而不知“杏林”为何物乃意料之事。
, http://www.100md.com
第二,中医药学正逐步偏离航向,也因此面临着信任危机。解放以来,中医药学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中西医结合事业稳步推进,中医人员学会了“两条腿走路”,对疾病的诊治工作基本实现了优势互补,但中医药学发展不能偏离航向。中医临床时,医者需将中医理论、经验判断、智慧灵性、主观能动性与患者体质、饮食、情志及证候主次、药物质量等融为一体,依此进行的诊治才能体现中医特色,取得满意疗效。可惜现在的中医学术期刊太重视医学统计检验结论,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论文并不多见。一些期刊(或增刊)专为进职称者而备,交钱了事的东西还苛求质量吗?夸大疗效的中医药广告让大家都感到中医师好当,疑难杂病专科多以中医为幌子,能得到多少人信任?人人都知道中医学深奥难懂,可中医教育体制还要让学生学贯中西,面面俱到。中医学院毕业生找工作有点难,于是很多中医生毕业后都在行西医之实,信誉度的下降总要由中医去承担、去面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用中医“混口饭吃“都难。难怪有人把“杏林”理解为从事杏树营销的管理集团了。
第三,失去辨证论治的根基,中医将变得面目全非。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中医现已被几十个国家承认,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中医学术交流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占领了全球市场。尽管西医学对许多疾病仍然束手无策,诊治过程仍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药的依赖性和毒副作用众所周知,但大家都选择了接受,因为西医把人体研究很透彻,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数字化令中医梦寐以求。所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有了标准,但中医病名诊断犹如“鸡肋”;证候诊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疗效统计令人生疑;论文质量良莠不齐,但最致命的是有的丢掉了辨证论治根基。因而,在2003年“非典”来临之际,本是中医发挥优势之时,可惜它没有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向世人彰显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整体观念、未病防治的思想,却让中药材商家因此大赚了一把。结果群众都了解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能抗(防)病毒,却忘记了中药特有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至于辨证及处方,那是专家的事情了。失去了中医韵味的中西医结合,最终会变成西医的负担,一厢情愿只会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
科学是多元化的。中医药学发展,需要依赖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确切的疗效、正确的引导和宣传,拥有独立发展的空间、脚踏实地的学术氛围,不断培养立志于振兴中医的青少年等。且让师带徒制度、中医坐堂制度等多种形式并存,深化改革,完善监管,服务于民。总有一天,“杏林春满”将成为美好的现实。D2, http://www.100md.com(杨永龙 云南省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