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家庭护理学问多
今年67岁的董老伯在一次车祸中被撞成“植物人”,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生命体征平稳了,家人便将他接回家中康复促醒。两个多月中,子女每天认真地给老人活动关节,喂营养膳食,不停地和他“讲话”,希望父亲能像其他“植物人”一样在亲人的精心呵护下一“觉”醒来,可无论怎样努力,老伯非但没有任何奇迹发生,而且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逐渐萎缩,肺感染、尿路感染也反复发作,一点苏醒的迹象都没有。
像董老伯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很多“植物人”在家中等待苏醒中都遇到过类似的困境。据黑龙江省康复医院植物状态脑复苏中心主任王德生介绍:家庭护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家属缺少相关的护理知识和康复促醒常识,进而导致病人身体状况下降,合并症增加。这里,在家护理“植物人”的亲属一定要讲求科学,创建一个促使“植物人”苏醒的适宜环境和康复氛围。王德生主任就此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清洁舒适的家庭病房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病人安排在朝阳的房间,安装空调或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屋内安装紫外线定时照射消毒,被褥要干净舒适整洁,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为45%,屋内可养一些兰草、万年青等植物,电器如微波炉、电冰箱等物品要远离病人。
, 百拇医药
精心的日常生活护理
每天早晚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对病人口腔进行擦拭清洗,棉球湿度要适宜,不可过大,每次1个,用止血钳夹紧防止掉落口腔被吸入呼吸道;每日用温水给病人擦浴1次,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患者会阴部清洁,每日便后及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二便处,要保证这两个出口的干爽。许多病人伴有便秘,应在3天内及时通便。
充足的饮食营养
有些家属误认为患者长期卧床体能消耗少,不需要额外补充能量。其实,“植物人”中有许多合并有感染、肌肉痉挛等症状的,要消耗掉很多能量,因此要给予充足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及足量的维生素及水分,饮食中要多加鸡蛋、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富含维生素的青椒、西红柿、菜花;有补血效果的黑芝麻、黑米;主食应以面食为主。可将以上食物打磨成均匀浆糊,经口或鼻饲管进食,一次300~600毫升,缓慢喂进;每日3~5次,每日2500~3000毫升,每日总热量控制在2500千卡左右。
, 百拇医药
科学防褥疮
褥疮又称“压疮”,是“植物人”最好发的合并症,很多人患上此病后又引发其它疾病。家属每日应给病人交替采用仰卧位、侧卧位翻身,间隔时间不超过2小时。翻身动作要轻柔,不可拖拽,避免外伤,每次翻身对患者臀部及后背用手轻轻扣打。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每日也可用红花油由轻至重按摩受压部位,力度宜轻。若皮肤有轻度破损,可以用碘酒涂于患处,一天两次。若是臀部发生轻度褥疮,可用氯霉素眼药水或庆大霉素点于局部。较重的褥疮,可用双氧水1~2毫升局部冲洗,待泡沫出现后,立即用盐水再冲洗,然后局部用些抗菌素,敷上油纱条即可。
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萎缩
每天定时扶助病人起床,坐于床上或被动地固定在起立平台上,使之站立40~60分钟,这样既可辅助锻炼其颈部肌肉、腰肌和下肢力量,预防肌肉萎缩,而且还能提高躯体平衡功能,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兴奋冲动刺激。
, 百拇医药
同时,“植物人”在床上要保持各关节处于功能位,这是预防肌肉痉挛的最关键体位。让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稍内旋,肘屈曲90°,前臂稍旋前,腕伸直,指骨关节与掌指关节微屈,拇指外展,下肢伸直,在股骨大粗隆下、膝关节下及足底各放一小枕;在床上对病人做肢体关节被动运动,每日上、下午和晚睡前各做1次。
王德生主任医师指出,家庭成员还应加强同“植物人”的语言交流,多和他或她说些曾经谈论的话题,说话语速要慢,语调要温和,对相同的话题要多重复。另外,对患者进行感官刺激也很重要,如按揉肢体的痛觉、冷热水的温度觉、按摩器的振动觉、抚摩时的触觉等刺激,以及彩色灯光闪烁的视觉刺激、音乐的听觉刺激、香水和醋的嗅觉刺激,让这些外界刺激的传入从不被认知到朦胧感知最终变得有效,以此帮助病人从恶梦的深渊中摆脱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对“植物人”的促醒亦有积极的作用。王德生主任医师解释说,呈现植物状态者多为神智不清,昏不知人,静而不烦,喉有痰鸣,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濡弱。中医认为本病为外伤或病邪扰及神明,上扰清空神志不明而致。可采用辅助正气、醒脑开窍的药物,如当归、人参、熟地、半夏、胆星、茯苓、礞石、菖蒲、生石决明等,每日煎服1剂,30天为一疗程;家里没有针灸条件的,可在医生指点下按摩人中、百会、涌泉、足三里、四神冲等穴位。
总之,“植物人”的家庭护理比普通病人的护理更需讲求科学性,定期评价和专业医生的指导必不可少,一旦其病情出现波动,应立即和专科医生联系进一步诊治。
·小链接·
“植物人”是一种俗称,简单理解是没有意识、像植物一样生存的人。医学上确切地称之为“持续性植物状态”,是指临床中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它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严重脑损害,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能睁眼,貌似清醒,但没有意识,不能与外界交流,有睡眠-觉醒周期,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的一组征候群。我国将这种持续性植物状态翻译成“植物人”,虽不规范,但比较形象。, 百拇医药(衣晓峰 靳万庆 本报记者)
像董老伯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很多“植物人”在家中等待苏醒中都遇到过类似的困境。据黑龙江省康复医院植物状态脑复苏中心主任王德生介绍:家庭护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家属缺少相关的护理知识和康复促醒常识,进而导致病人身体状况下降,合并症增加。这里,在家护理“植物人”的亲属一定要讲求科学,创建一个促使“植物人”苏醒的适宜环境和康复氛围。王德生主任就此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清洁舒适的家庭病房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病人安排在朝阳的房间,安装空调或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屋内安装紫外线定时照射消毒,被褥要干净舒适整洁,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为45%,屋内可养一些兰草、万年青等植物,电器如微波炉、电冰箱等物品要远离病人。
, 百拇医药
精心的日常生活护理
每天早晚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对病人口腔进行擦拭清洗,棉球湿度要适宜,不可过大,每次1个,用止血钳夹紧防止掉落口腔被吸入呼吸道;每日用温水给病人擦浴1次,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患者会阴部清洁,每日便后及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二便处,要保证这两个出口的干爽。许多病人伴有便秘,应在3天内及时通便。
充足的饮食营养
有些家属误认为患者长期卧床体能消耗少,不需要额外补充能量。其实,“植物人”中有许多合并有感染、肌肉痉挛等症状的,要消耗掉很多能量,因此要给予充足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及足量的维生素及水分,饮食中要多加鸡蛋、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富含维生素的青椒、西红柿、菜花;有补血效果的黑芝麻、黑米;主食应以面食为主。可将以上食物打磨成均匀浆糊,经口或鼻饲管进食,一次300~600毫升,缓慢喂进;每日3~5次,每日2500~3000毫升,每日总热量控制在2500千卡左右。
, 百拇医药
科学防褥疮
褥疮又称“压疮”,是“植物人”最好发的合并症,很多人患上此病后又引发其它疾病。家属每日应给病人交替采用仰卧位、侧卧位翻身,间隔时间不超过2小时。翻身动作要轻柔,不可拖拽,避免外伤,每次翻身对患者臀部及后背用手轻轻扣打。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每日也可用红花油由轻至重按摩受压部位,力度宜轻。若皮肤有轻度破损,可以用碘酒涂于患处,一天两次。若是臀部发生轻度褥疮,可用氯霉素眼药水或庆大霉素点于局部。较重的褥疮,可用双氧水1~2毫升局部冲洗,待泡沫出现后,立即用盐水再冲洗,然后局部用些抗菌素,敷上油纱条即可。
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萎缩
每天定时扶助病人起床,坐于床上或被动地固定在起立平台上,使之站立40~60分钟,这样既可辅助锻炼其颈部肌肉、腰肌和下肢力量,预防肌肉萎缩,而且还能提高躯体平衡功能,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兴奋冲动刺激。
, 百拇医药
同时,“植物人”在床上要保持各关节处于功能位,这是预防肌肉痉挛的最关键体位。让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稍内旋,肘屈曲90°,前臂稍旋前,腕伸直,指骨关节与掌指关节微屈,拇指外展,下肢伸直,在股骨大粗隆下、膝关节下及足底各放一小枕;在床上对病人做肢体关节被动运动,每日上、下午和晚睡前各做1次。
王德生主任医师指出,家庭成员还应加强同“植物人”的语言交流,多和他或她说些曾经谈论的话题,说话语速要慢,语调要温和,对相同的话题要多重复。另外,对患者进行感官刺激也很重要,如按揉肢体的痛觉、冷热水的温度觉、按摩器的振动觉、抚摩时的触觉等刺激,以及彩色灯光闪烁的视觉刺激、音乐的听觉刺激、香水和醋的嗅觉刺激,让这些外界刺激的传入从不被认知到朦胧感知最终变得有效,以此帮助病人从恶梦的深渊中摆脱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对“植物人”的促醒亦有积极的作用。王德生主任医师解释说,呈现植物状态者多为神智不清,昏不知人,静而不烦,喉有痰鸣,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濡弱。中医认为本病为外伤或病邪扰及神明,上扰清空神志不明而致。可采用辅助正气、醒脑开窍的药物,如当归、人参、熟地、半夏、胆星、茯苓、礞石、菖蒲、生石决明等,每日煎服1剂,30天为一疗程;家里没有针灸条件的,可在医生指点下按摩人中、百会、涌泉、足三里、四神冲等穴位。
总之,“植物人”的家庭护理比普通病人的护理更需讲求科学性,定期评价和专业医生的指导必不可少,一旦其病情出现波动,应立即和专科医生联系进一步诊治。
·小链接·
“植物人”是一种俗称,简单理解是没有意识、像植物一样生存的人。医学上确切地称之为“持续性植物状态”,是指临床中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它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严重脑损害,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能睁眼,貌似清醒,但没有意识,不能与外界交流,有睡眠-觉醒周期,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的一组征候群。我国将这种持续性植物状态翻译成“植物人”,虽不规范,但比较形象。, 百拇医药(衣晓峰 靳万庆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