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筹措破“冰山”——吴疆教授谈北京地区丙型肝炎控制经验
吴疆,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曾从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治疗工作,负责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疫情管理和科研工作多年,现负责北京地区免疫预防规划工作。
在2007年11月16日召开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论坛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疆教授介绍了北京地区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及其应对策略。在讲解其中一张折线图(图1)时,吴疆教授指着下方的蓝色折线说,“北京地区经过14年,把丙肝病毒(HCV)流行率降至目前水平,做了许多,也得到许多。”我们都能够理解,在常住人口达到1600多万的北京,把丙型肝炎控制住、控制好,决非易事,“更何况丙肝还是一种普通人群不够了解的疾病,如同仅露一角的冰山巍然存在”。
吴教授讲,他曾经和人说起“丙肝”,对方反问“饼干”?吴教授说,这不是在开玩笑,是因为许多人包括医务人员对丙型肝炎了解太少。在1995年之前,丙型肝炎还不明确,报告传染病疫情的时候用“非甲非乙型肝炎”代替,这是导致我国医务工作者对丙型肝炎认识不足的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正确理解“报告病例增多”
有人问:“为什么已经加强控制,报告的丙型肝炎病例却逐年增加?”吴教授指出,应从3个方面理解:①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样,虽然近年来血液制品监测严格,但是一些人群中吸毒、性乱、纹身等高危传播途径却在增多;② 由于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不断完善,对丙型肝炎的报告增多;③随着我国对医疗设施的投入加大,HCV的检测逐渐普及,因此检测出的丙型肝炎病例亦在增多。
吴教授指出,丙型肝炎如同“冰山”,正确的态度是积极应对它的“逐渐显露”。
控制的关键在于认识
比较2006年各省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北京排在第七位。“有人问我,北京的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在前十位,这能算控制得好吗?”吴教授转述别人的发问,然后平静地回答并强调:“正如前面所讲,报告发病率决不等同于抗HCV流行率,也不等同于人群的感染率。”
, 百拇医药
1992年,全国公布的北京地区抗HCV流行率超过了3%,而2006年北京地区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人群中抗HCV流行率已经下降到1.20%。也就是说,北京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使人群中丙肝的感染率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丙型肝炎的高报告率只能说明北京发现丙肝的能力强于其他地区,而丙肝的防治恰恰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认识到疾病才能控制疾病。
在北京地区,控制丙型肝炎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健康宣教,使普通人群及医护人员认识丙型肝炎。
多重措施加强控制
吴教授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对丙型肝炎的控制措施相似,且非常完备。吴教授从以下3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血源控制 从1990年起,北京地区对献血人员进行抗HCV筛查,比全国早了3年多。临床上,严格掌握输注血液制品适应证,增加临床用血前的核查和复测工作,在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强从原材料到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推广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应用,保证只有合格医疗用品才能进入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丙型肝炎的医源性传播。规范医疗操作流程,防止医护人员发生HCV职业暴露。
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流行病学检测,掌握感染数据有利于有重点、有区别地实施控制措施,如开展吸毒等高危人群的丙型肝炎流行监测,开展临床散发性肝炎患者分型诊断调查等。
图1 北京市2006年与1992年不同年龄段人群HCV流行率比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