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古人的分餐制
如今一说到饮食,很多人就会开始鼓吹西方的分餐多么文明、多么现代。且慢,让我们翻开史书看看,分餐到底是更古典还是更现代?
其实咱们的老祖宗早在周秦汉晋时代就已实行分餐制了。早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有记载:孟尝君某日请一个新来投奔的侠士吃饭,侍从不小心挡住了烛光,侠士误认为自己吃的那份菜与孟尝君不一样,欲离席而去。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分析出:要产生这样的误会,侠士和孟尝君肯定不会是在同一桌、同一碗里夹菜,当时的筵席应该是采用分餐制的。
我们常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成语来形容夫妻感情好、妻子贤惠有礼。这成语来自一个典故,东汉时期有一个叫梁鸿的人,品格高洁学问渊博,不少富贵之家想把女儿嫁给他都被他谢绝。“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婚后两人志同道合,十分恩爱。梁鸿“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里的案就指的是食案,也就是吃饭用的“小茶几”,可见梁鸿夫妇如此恩爱,也没有合餐呢。
, 百拇医药
如果大家认为这些不过是文字记录,不足为信,我们还有实物为证: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均可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却未见多人围桌欢宴“合餐”画面。出土的实物中,也有一张张低矮的小食案。此外,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宴饮图》。图中人物跪坐于席上,面前有俎案,上面放置食物。这又进一步证明了分餐在我国古已有之。
其实,若是留意古装电视剧,您也会看到很多君主大宴群臣的场面都是使用食案分餐而宴,最为大家所熟识的鸿门宴即是一个典型的分餐制案例。无论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还是东吴诸将与蒋干的群英会,莫不如是。文官武将进食时一般席地跪坐,只有君主才能高人一等地坐在床上吃饭,他们面前都摆着小小的食案和精致的若干盏碟,显得讲究而繁复,这些影视情节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一直到了唐代,人们的进食方式才逐渐由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围桌就餐的形式开始普及。此时虽然围坐一桌,但中原民间亲友欢聚一般还是延续“分餐”的办法。北宋何远的《春渚纪闻》里就记载过一次“邻人小席”,各菜都由侍从分到每个盘里。直至明朝,众人合吃的“会食制”才完全取代“分餐制”,现代家庭饮食模式逐渐形成,即多人围坐在桌旁同吃一盘菜,共喝一碗汤,觥筹交错,甚至互相夹菜以显示关爱和友好。这种风俗沿袭到了现在,逐渐成为中国最典型、最普及的进餐方式,也成为西方人眼中中国人饮食文化与他们大不一样的特色。
, 百拇医药
那么,中国古代分餐制为什么会逐渐变成合餐呢?我们结合历史和饮食文化来分析一下:
合餐的产生,首先和高大桌椅的出现有直接关系的。我们知道,唐代是民族融合的繁荣时期,由于外来的游牧民族大多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无拘无束,难以适应中原地区的小桌小盏。当时少数民族椅凳很快传入中原,史书中将其叫做“胡床”、“胡坐”。这种餐桌腿椅腿全都变高了,比跪坐在地上吃饭舒服了许多,也很快被汉人所接受。
其次是食物选择余地的出现。过去食物相对匮乏,“按人均分”是比较适合的分配原则。要获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将食物分为相等的若干份,因此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并且在数千年中加以延续。但毕竟人的情趣、口味、习惯不同,所需也不同,尤其是到了唐代,当食物资源相对丰足后,人们便有条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各取所需”。这是最适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
第三,分餐在古代容易造成浪费。古代宴席难免铺张,但由于大家口味不同,完全平均分配会造成每个人的食案上有的食物不够吃,有的食物却不动一筷,且一眼就能看出每个人的口味好恶。如果有的菜肴剩下许多,有的盘子又见了底,难免显得不雅,分餐难以照顾到个人隐私,因此“分久必合”。
, 百拇医药
第四,中国人自来喜好盛宴款待,一般的豪门夜宴中都有歌舞演奏,吹拉弹唱,十分热烈。一桌人凑在一起,把酒行令,评头品足,合餐拉近了距离,显得更加热闹亲近。合餐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的文化性格,体现了“和合”的精神,成了大势所趋,并进一步在圆桌上产生了长幼尊卑、主宾陪副的又一种饮食文化来。
如今对分餐制,有人欣然接受,大加赞扬;有人则不屑一顾。分餐制比合餐更有卫生,这一点无可置疑。但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想改变人们延续了上千年的饮食习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分餐制要全面推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合餐制的弊端是极易导致疾病传染,分餐制还是很值得提倡的。对于那些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的疾病,只要在座的人有一个有此传染性疾病,其他人就可能成为受害者。也许有人会说,“分餐制会破坏家庭亲情和良好的用餐气氛”,“分餐制会挑战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分餐制会造成人情冷漠”,但是说到底,健康还是比吃饭形式更重要。真要从餐桌上杜绝疾病传染,分餐还是不分餐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养成良好的餐饮卫生习惯,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这才是对自己、对朋友、对家人最实在的关爱。, 百拇医药(王 珏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
其实咱们的老祖宗早在周秦汉晋时代就已实行分餐制了。早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有记载:孟尝君某日请一个新来投奔的侠士吃饭,侍从不小心挡住了烛光,侠士误认为自己吃的那份菜与孟尝君不一样,欲离席而去。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分析出:要产生这样的误会,侠士和孟尝君肯定不会是在同一桌、同一碗里夹菜,当时的筵席应该是采用分餐制的。
我们常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成语来形容夫妻感情好、妻子贤惠有礼。这成语来自一个典故,东汉时期有一个叫梁鸿的人,品格高洁学问渊博,不少富贵之家想把女儿嫁给他都被他谢绝。“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婚后两人志同道合,十分恩爱。梁鸿“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里的案就指的是食案,也就是吃饭用的“小茶几”,可见梁鸿夫妇如此恩爱,也没有合餐呢。
, 百拇医药
如果大家认为这些不过是文字记录,不足为信,我们还有实物为证: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均可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却未见多人围桌欢宴“合餐”画面。出土的实物中,也有一张张低矮的小食案。此外,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宴饮图》。图中人物跪坐于席上,面前有俎案,上面放置食物。这又进一步证明了分餐在我国古已有之。
其实,若是留意古装电视剧,您也会看到很多君主大宴群臣的场面都是使用食案分餐而宴,最为大家所熟识的鸿门宴即是一个典型的分餐制案例。无论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还是东吴诸将与蒋干的群英会,莫不如是。文官武将进食时一般席地跪坐,只有君主才能高人一等地坐在床上吃饭,他们面前都摆着小小的食案和精致的若干盏碟,显得讲究而繁复,这些影视情节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一直到了唐代,人们的进食方式才逐渐由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围桌就餐的形式开始普及。此时虽然围坐一桌,但中原民间亲友欢聚一般还是延续“分餐”的办法。北宋何远的《春渚纪闻》里就记载过一次“邻人小席”,各菜都由侍从分到每个盘里。直至明朝,众人合吃的“会食制”才完全取代“分餐制”,现代家庭饮食模式逐渐形成,即多人围坐在桌旁同吃一盘菜,共喝一碗汤,觥筹交错,甚至互相夹菜以显示关爱和友好。这种风俗沿袭到了现在,逐渐成为中国最典型、最普及的进餐方式,也成为西方人眼中中国人饮食文化与他们大不一样的特色。
, 百拇医药
那么,中国古代分餐制为什么会逐渐变成合餐呢?我们结合历史和饮食文化来分析一下:
合餐的产生,首先和高大桌椅的出现有直接关系的。我们知道,唐代是民族融合的繁荣时期,由于外来的游牧民族大多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无拘无束,难以适应中原地区的小桌小盏。当时少数民族椅凳很快传入中原,史书中将其叫做“胡床”、“胡坐”。这种餐桌腿椅腿全都变高了,比跪坐在地上吃饭舒服了许多,也很快被汉人所接受。
其次是食物选择余地的出现。过去食物相对匮乏,“按人均分”是比较适合的分配原则。要获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将食物分为相等的若干份,因此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并且在数千年中加以延续。但毕竟人的情趣、口味、习惯不同,所需也不同,尤其是到了唐代,当食物资源相对丰足后,人们便有条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各取所需”。这是最适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
第三,分餐在古代容易造成浪费。古代宴席难免铺张,但由于大家口味不同,完全平均分配会造成每个人的食案上有的食物不够吃,有的食物却不动一筷,且一眼就能看出每个人的口味好恶。如果有的菜肴剩下许多,有的盘子又见了底,难免显得不雅,分餐难以照顾到个人隐私,因此“分久必合”。
, 百拇医药
第四,中国人自来喜好盛宴款待,一般的豪门夜宴中都有歌舞演奏,吹拉弹唱,十分热烈。一桌人凑在一起,把酒行令,评头品足,合餐拉近了距离,显得更加热闹亲近。合餐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的文化性格,体现了“和合”的精神,成了大势所趋,并进一步在圆桌上产生了长幼尊卑、主宾陪副的又一种饮食文化来。
如今对分餐制,有人欣然接受,大加赞扬;有人则不屑一顾。分餐制比合餐更有卫生,这一点无可置疑。但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想改变人们延续了上千年的饮食习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分餐制要全面推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合餐制的弊端是极易导致疾病传染,分餐制还是很值得提倡的。对于那些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的疾病,只要在座的人有一个有此传染性疾病,其他人就可能成为受害者。也许有人会说,“分餐制会破坏家庭亲情和良好的用餐气氛”,“分餐制会挑战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分餐制会造成人情冷漠”,但是说到底,健康还是比吃饭形式更重要。真要从餐桌上杜绝疾病传染,分餐还是不分餐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养成良好的餐饮卫生习惯,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这才是对自己、对朋友、对家人最实在的关爱。, 百拇医药(王 珏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