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98467
预防卒中ARB类抗高血压药占重要地位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中国医药报》 2008.04.01
     本报福建讯 记者徐述湘报道 卒中在我国是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抗高血压药对于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再发十分重要。3月22日,参加在福建武夷山举办的首届心脑血管联合防治高峰论坛的部分心脑血管专家,在热烈的学术交流间隙向记者着重强调了这个观点。

    在由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主办的本届论坛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专家诸骏仁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李舜伟教授等11位心脑血管专家新近联手推出的首个“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防治卒中专家共识”,成为与会200多名心脑血管领域专家学者探讨的重点。这一共识基于ARB在卒中防治中积累的越来越多的科研证据,推荐ARB“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

    在我国,卒中的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居第二位。然而,不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我国,卒中致残率均占第一位。而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4.5倍;我国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有40%~50%可归于高血压。但遗憾的是,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以及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都比较低,2002年的调查数据分别是30.2%、24.7%和6.1%,但目前还缺乏全国性的大型调查数据来评估近年来的高血压总体控制水平。上海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汪昕教授表示,近年来一些医院和地区间的小型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的控制状况有所改善,但非常有限,仍然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记者也注意到,这一共识中,与单纯的降压概念有些不同的是,专家们用“管理血压”来谈有效降低卒中发病率的问题。李舜伟教授直言不讳地说,对于高血压患者的降压问题,神经内科与心内科之间的看法是“求大同存小异”:心、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存在诸多差异,对付高血压的措施也就有一定的区别。心内科医生往往强调降压达标的重要性,而神经内科医生可能更多地要考虑降压速度和幅度对脑部的影响,如伴颈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就不宜过快过猛。“管理血压”的说法,可能更符合心脑血管专家联手对付高血压的临床实际。

    在ARB类药物中,缬沙坦是迄今为止拥有最多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汪昕教授指出,该共识所列举的众多国际临床试验中,在日本完成的JIKEI Heart研究是首个针对亚洲人群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其结果显示,在同等降压的情况下,与非ARB药物组相比较,缬沙坦组新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40%。

    专家们强调说,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ARB在降压的同时,还有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心脏重构,降低房颤发生及复发的作用,所以,它在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再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目前常用的ARB类抗高血压药:

    氯沙坦,推荐剂量50~100毫克/日;

    缬沙坦,推荐剂量80~320毫克/日;

    厄贝沙坦,推荐剂量150~300毫克/日;

    替米沙坦,推荐剂量40~80毫克/日;

    坎地沙坦,推荐剂量4~16毫克/日;

    依普沙坦,推荐剂量400~800毫克/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