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九死一生”为可治可控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研究成果丰硕 相关研究获2007年度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报讯 (通讯员 黄欢)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顺乐教授负责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的研究,因改变了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不治之症”的状况,近日获得了2007年度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陈顺乐教授介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SLE一度被国人看作是绝症,甚至被误称为“血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20%。而国际医学界一度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SLE患者数量最多,病情最重。
1984年,陈顺乐教授等应用免疫学检测方法首先在上海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样本量总共为33668人)的SLE流行病学调查,共发现23例患者,其中8例原先已经确诊,病情都已累及内脏;新确诊患者则病情都很轻。经过统计分析,研究小组得出我国SLE患病率为70例/10万人,女性尤高(113例/10万人,约1‰),与1999年美国调查得出SLE患病率(1‰)相仿。
经过将近2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我国的SLE患者生存状况已大为改善。超过90%的患者在服用少量药物的情况下能够正常生活、工作,只有10%左右的病人还需要适当休息。1999年,研究者对长期跟踪近20年的50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84%,18年生存率达到70%,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摘掉了SLE“不治之症”的帽子。
SLE预后不仅与治疗方案密切相关,早期诊断也非常重要。为此,研究者先后建立了以Hep-2细胞为基质及免疫印迹等方法测定重要的抗核抗体Sm、RNP等,显著提高了患者早期诊断率。同时研究者还建立了300个SLE的核心家系遗传数据库。研究组还成功进行了SLE基因组扫描和易感基因的精细定位,在国际上率先确定PBX1和OAZ为易感基因,为今后寻找特异性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组创立的小剂量免疫抑制剂联合疗法——(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氯喹联合应用PMC),已在国内全面推广普及,使SLE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观念的革新。, 百拇医药
据陈顺乐教授介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SLE一度被国人看作是绝症,甚至被误称为“血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20%。而国际医学界一度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SLE患者数量最多,病情最重。
1984年,陈顺乐教授等应用免疫学检测方法首先在上海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样本量总共为33668人)的SLE流行病学调查,共发现23例患者,其中8例原先已经确诊,病情都已累及内脏;新确诊患者则病情都很轻。经过统计分析,研究小组得出我国SLE患病率为70例/10万人,女性尤高(113例/10万人,约1‰),与1999年美国调查得出SLE患病率(1‰)相仿。
经过将近2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我国的SLE患者生存状况已大为改善。超过90%的患者在服用少量药物的情况下能够正常生活、工作,只有10%左右的病人还需要适当休息。1999年,研究者对长期跟踪近20年的50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84%,18年生存率达到70%,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摘掉了SLE“不治之症”的帽子。
SLE预后不仅与治疗方案密切相关,早期诊断也非常重要。为此,研究者先后建立了以Hep-2细胞为基质及免疫印迹等方法测定重要的抗核抗体Sm、RNP等,显著提高了患者早期诊断率。同时研究者还建立了300个SLE的核心家系遗传数据库。研究组还成功进行了SLE基因组扫描和易感基因的精细定位,在国际上率先确定PBX1和OAZ为易感基因,为今后寻找特异性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组创立的小剂量免疫抑制剂联合疗法——(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氯喹联合应用PMC),已在国内全面推广普及,使SLE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观念的革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