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吃野菜 保健功效好
指导专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综合科主任 刘松江
清明过后,郊外的各种野菜开始冒头儿,对于许多出外踏青的人来说,采摘、购买野菜是一件乐事。其实,吃野菜不仅仅是换个口味,还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有的野菜甚至还有防癌功效。我国历来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在野菜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保健野菜大集合
蒲公英清热解毒 蒲公英又叫婆婆丁。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清肝明目、消肿散结的功效。它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还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利胆和保肝的作用。
吃法:蒲公英要新鲜食用,焯后食、炒食或做汤都可以,比如海蜇皮拌婆婆丁、婆婆丁炒肉丝,还可配着绿茶、甘草、蜂蜜等食用。
车前草清肝明目 车前草在我国东北被称为“车轱辘菜”,性味甘寒,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泻清肺之功效。
吃法:车前草一般是五月中旬到六月初味道最美,将新摘的菜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煮上15分钟出锅,放入凉水中再清洗一下,用手拧净后就可以装盘了,可蘸着东北大酱吃,味道很好。
刺老芽补气安神 刺老芽有补气安神、健脾利水、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从野生刺老芽成熟叶片中分离出数十种皂类化合物,已证实其中4种化合物可直接杀伤并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吃法:食用刺老芽时,先用沸水焯,然后裹以鸡蛋淀粉糊,再用油炸熟即可。此时刺老芽由褐变绿,透过淡黄色外皮,黄绿相间,色调清雅,香气诱人。刺老芽也可以清炒、做汤及凉拌拼盘等。
荠菜补虚健脾 荠菜的主要食疗作用是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
吃法:摘些荠菜的嫩茎叶或越冬芽,焯过后凉拌、蘸酱、做汤、做馅、炒食都可以,还可以熬成鲜美的荠菜粥。
此外,马齿苋、苦菜、蕨菜、桔梗等野菜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这些野菜基本上南方北方都有。刺老芽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南方的朋友想要品尝可以到超市买袋装的鲜菜,营养和口味都不错。
野菜不适合常吃
虽然某些野菜有保健作用,偶尔的尝尝鲜、换换口味还可以,但不适合常吃,且有些野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药性,并非人人都适合食用。比如,马兰头性味苦凉,有清火败毒的作用,但不适合体虚畏寒者;平常服止痛药、磺胺药者,吃野菜应慎重;过敏体质的人也不宜食用;女性有因寒痛经等症状的不宜食用。
建议采集野菜最好去远离市区的野外,周边环境要卫生;不认识的野菜最好不要吃,否则容易出现误食中毒。食用时需要用沸水焯过或用清水浸泡,如果处理不当口感并不好。 本报记者 李涤非, http://www.100md.com
清明过后,郊外的各种野菜开始冒头儿,对于许多出外踏青的人来说,采摘、购买野菜是一件乐事。其实,吃野菜不仅仅是换个口味,还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有的野菜甚至还有防癌功效。我国历来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在野菜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保健野菜大集合
蒲公英清热解毒 蒲公英又叫婆婆丁。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清肝明目、消肿散结的功效。它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还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利胆和保肝的作用。
吃法:蒲公英要新鲜食用,焯后食、炒食或做汤都可以,比如海蜇皮拌婆婆丁、婆婆丁炒肉丝,还可配着绿茶、甘草、蜂蜜等食用。
车前草清肝明目 车前草在我国东北被称为“车轱辘菜”,性味甘寒,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泻清肺之功效。
吃法:车前草一般是五月中旬到六月初味道最美,将新摘的菜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煮上15分钟出锅,放入凉水中再清洗一下,用手拧净后就可以装盘了,可蘸着东北大酱吃,味道很好。
刺老芽补气安神 刺老芽有补气安神、健脾利水、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从野生刺老芽成熟叶片中分离出数十种皂类化合物,已证实其中4种化合物可直接杀伤并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吃法:食用刺老芽时,先用沸水焯,然后裹以鸡蛋淀粉糊,再用油炸熟即可。此时刺老芽由褐变绿,透过淡黄色外皮,黄绿相间,色调清雅,香气诱人。刺老芽也可以清炒、做汤及凉拌拼盘等。
荠菜补虚健脾 荠菜的主要食疗作用是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
吃法:摘些荠菜的嫩茎叶或越冬芽,焯过后凉拌、蘸酱、做汤、做馅、炒食都可以,还可以熬成鲜美的荠菜粥。
此外,马齿苋、苦菜、蕨菜、桔梗等野菜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这些野菜基本上南方北方都有。刺老芽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南方的朋友想要品尝可以到超市买袋装的鲜菜,营养和口味都不错。
野菜不适合常吃
虽然某些野菜有保健作用,偶尔的尝尝鲜、换换口味还可以,但不适合常吃,且有些野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药性,并非人人都适合食用。比如,马兰头性味苦凉,有清火败毒的作用,但不适合体虚畏寒者;平常服止痛药、磺胺药者,吃野菜应慎重;过敏体质的人也不宜食用;女性有因寒痛经等症状的不宜食用。
建议采集野菜最好去远离市区的野外,周边环境要卫生;不认识的野菜最好不要吃,否则容易出现误食中毒。食用时需要用沸水焯过或用清水浸泡,如果处理不当口感并不好。 本报记者 李涤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