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1698050
“治未病”为健康筑起“防火墙”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5日 《中国医药报》 2008.04.15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本报记者 王泽议

    日前,记者从江西省2008年中医工作会议获悉,该省将用3年时间扩建30所县级中医医院业务用房,改善装备水平和就医环境,推动中医“治未病”的发展;该省还将鼓励、支持中医医院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保健服务,从源头上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而在上海市的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已经建立起来。基于该信息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质辨识,并提供个体化的健康调养方案。

    同样,北京市今年也将构建中医特色的保健服务网络体系,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据了解,北京市去年批准了7家中医医疗机构为首批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目前7家试点单位都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 百拇医药
    “治未病”符合医学发展方向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表明,世界医学的发展重心已经从“治病”向“防病”转移。

    而“治未病”的医学理念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在我国的中医学中出现。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中的诸多篇章都强调了这一理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是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北京中医医院教授吉良晨说。

    “治未病”与“治病”并不相同,“治未病”的主体是每个人而不是医院。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陶祖莱、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认为,从“治病”到“治未病”一字之差,蕴涵着深刻的变革,即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中心,转向以维持、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
, 百拇医药
    吉良晨认为,中医“治未病”可应用于亚健康人群。虽然亚健康人群在临床检查上暂时难以发现明确的病因及器质性病理变化,但是可以根据“治未病”的理念,针对其“未病”状态,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帮助其缓解不适或提高生活质量,从而预防和控制潜在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中医“治未病”还可应用于慢性病人群,可以将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运用到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

    陶祖莱、俞梦孙均认为,当前,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病是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威胁,并构成了疾病社会负担的主要部分。目前,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率正在以18%的年增长率上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非传染性慢性病是人体身心整体失调的局部体现。从整体功能失调到疾病的发生是渐变到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渐变、量变阶段,身心整体状态可因正确及时的干预而好转,从而避免疾病。这正是“治未病”的最有效时期。因而“治未病”的主题应该是人(个体化)的身心状态的动态辨识和动态调控。
, 百拇医药
    “治未病”的现代解读

    “未病”是指“病前状态”:一是疾病隐潜阶段,表面来看没有明显症状;二是已病情况下,与已病部位相关的脏器已处在“病前状态”。南通中医院的江乐认为,“治未病”的关键在于发现“未病”,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在没有明显症状的疾病隐潜阶段,如何发现身体存在的问题,是“治未病”的一个难题。

    吉良晨认为,中医“治未病”,要从具体的人出发,首先对其体质状态进行辨识,然后根据其体质特点权衡干预措施,通过中医中药的调整,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即调整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

    专家们认为,“治未病”的首要问题是身心状态的表征和观测,即系统状态变量(参数)的选择和归纳。对此,现代医学乃至生命科学并没有现成的答案。现实的做法是选择目前人们所公认的基本生理参数(如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化参数(如血脂、血糖等)、形态体能参数、行为、语言、情绪等作为系统状态变量。从这些状态变量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关联中,运用信息挖掘、信息融合、经验表达、知识工程等方法,对个体的健康状态进行动态辨识和干预效果评估。其关键技术是基本生理参数无创、无损、长期、连续、动态的监测。
, 百拇医药
    吉良晨指出,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继承和创新。一方面,深入挖掘“治未病”的思想内核,整理规范中医反映健康状态的生命指征,并沿着中医理论的轨迹,不断探寻新的更精细的机体内外健康征象,使采集手段不断现代化,并与健康状态指征的检测和中医健康状态的干预完美衔接,成为中医“治未病”一以贯之的理论内核。另一方面,要系统整理总结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维护和促进健康的技术方法,将其整合成针对不同健康状态的可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标准,使其能够被不同受众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

    探索构建中医保健服务体系

    今年1月25日,我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启动。北京中医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13家中医医疗机构成为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这标志着在未来我国卫生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中医药将担当重任。
, http://www.100md.com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苏钢强介绍,为了推动“治未病”保健服务体系尽快完善,目前我国在国家科技计划及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方面,围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需求,支持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重点在亚健康范畴、辨识、分类、监测、干预等方面开展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KY3H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智能系统已经应用于健康保障服务;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研究”课题通过建立信息采集模板,对当代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与方法进行继承性研究;“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的系统整理”工作,深入挖掘并系统总结了历代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及独特方法,探求中医“治未病”的有效措施和普遍规律。

    短 评

    办好“治未病”门诊需过三道槛

    □王秋冬

, 百拇医药     自去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号召各省市加快“治未病”门诊建设工作,广州、上海、浙江等地的许多医院相继设立了“治未病”中心。成立“治未病”门诊很重要,是治疗学上的重要突破,也符合现代防重于治的健康理念,应该得到支持。为确保“治未病”门诊的健康发展,必须有效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首先,应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对于“未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让门诊医生有据可依,减少诊断的盲目性,这是非常必要的。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治未病”的统一诊断标准,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其次,应有规范的治疗细则。应出台和建立“治未病”的规范细则,这是确保患者利益的基础,否则很容易让治疗走弯路。在制定细则时,要把中药、针灸、推拿、药熏、食疗、气功、刮痧、耳针、足浴等各种中医药治疗手段纳入治疗体系。

    再次,应与普通门诊严格区分。既然是“治未病”,就应充分体现防重于治的特点,注重养生保健,对就诊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切忌把“治未病”门诊办成普通门诊,甚至变成医院增收的手段。,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