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悟道养生 > 正文
编号:11602130
道教饮食保健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7日 黄永锋
    参见附件(38kb)。

    道教飲食保健方法

    黃永鋒

    食物選擇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之講究,是道教飲食養生的重要內容,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而道教徒在飲食過程中的一整套科學合理的保健方法,卻少有學者關注。這些飲食保健措施有益健康,於今仍有借鑒價值,本文細緻發掘《道藏》有關記載,擬從食前養護、進食保養、食後健身三個步驟詳加闡述。

    一、食前養護

    飲食當先饑而食,先渴而飲。南朝陶弘景引青牛道士言:"食不欲過飽,故道士先饑而食也。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渴而飲。"1約成書于中晚唐會稽道士范修然所撰之《至言總》卷2《養生》重複陶隱居的這一飲食觀:"善養性者,先饑乃食,先渴後飲。"2為什麼飲食不能極饑而食、極渴而飲呢?因為在道醫看來,"極饑而食且過飽,結積聚。極渴而飲且過多,成痰癖"。3《彭祖攝生養性論》也強調這一點:"不欲甚饑,饑則敗氣,食誡過多。勿極渴而飲,飲誡過深。食過則症塊成疾,飲過則痰癖結聚氣風。"4 餓到極端,容易過食;渴到極端,容易過飲。正如《養性延命錄》卷上《食誡篇》所言:"養性者,先饑乃食,先渴而飲。恐覺饑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5過食、過飲會造成疾患。所以我們應當先饑而食,先渴而飲。

    道門認為食前最好先咽氣。"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氣,咽一兩咽乃食,主無病。"6又如,《太清道林攝生論》記載,"每旦初起,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心眼觀氣入頂,下達湧泉。旦旦如此,名曰送氣。常以鼻引氣,口吐氣,小微吐之,不得開口,複欲得出氣少,入氣多。每欲食,先須送入腹"7。明初道士洪自誠編撰之《長生詮經》也援引《太上日用經》揭示了一種飲食之前服氣存神的方法:"日用飲食,禁口端坐,莫起一念,萬慮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視物,耳不聽聲,一心內守,調息綿綿,漸漸呼出,莫教間斷,似有若無,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裏津生,靈真附體,得至長生。"8飲食前調息定神,有利於促進腸胃血液迴圈,加強腸胃的納運功能。

    對於將食之物,須要衛生,提倡熟食。《太清道林攝生論》主張,"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勿飲濁酒食面,則塞氣死人";"茅屋漏水墮諸脯肉上,食之成癥結病。凡作脯不肯幹者,害人也。祭神肉無故自動,食之害人。飲食上有蜂行住,食中必有毒害也";"食生肉傷胃,一切肉唯須爛煮,停冷食之"。9《三元延壽參贊書》卷3《人元之壽飲食有度者得之》引經書雲:"酒漿照人無影,不可飲";"陰池流泉,六月行路勿飲,發虐";"食茅屋漏水墮脯肉,成症瘕,生惡瘡";"人汗入肉,食之作丁瘡";"食諸獸自死肉,生丁瘡。"10......秋夏果落地,惡蟲緣,食之患九漏。生果停留多日,有損處,食之傷人。11人之腸胃功能不宜生食,陳腐之食對腸胃更是有害,脯肉受潮、人汗入肉、蜜蜂等蟲行住叮咬之物、獸自死肉等都是不衛生的。飲品也一樣,酒漿混濁、陰池流泉不能喝,還有"勿飲深陰地冷水,作痎瘧。......山水烏土中有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癭疾,動氣增患,病人不可食,多發卒瘡"12,就是死水、受污染的水不可飲用。食物中毒還有一種重要情況是毒蟲侵擾,"飲食於露天,飛絲墮其中,食之,咽喉生泡。......飲食收器中,宜下小而上大,若覆之不密,蟲鼠欲盜食而不可,環器墮涎,食者得黃病......飲食上蜂行住,或貓犬吮破之水,生病。13"為了避免蟲物侵害使人中毒,道經提出注意使用可以試毒之飲食器具,"食物以象牙、金銅為匙箸,可以試毒。......食物以魚魫器盛之,有蠱毒,輒裂破"14。該句後注文約:"入閩者,宜審之。"說明古代福建一帶蟲害多行,人們飲食時都不得不小心謹慎。在飲食器具方面,道門要求"當修饌時,尤須潔淨果具,並令豐新"15。為了衛生起見,道經還主張分器而食,"道士各立齋器,巾挾當清淨,日供所需,不得於人同器共食,及給他用,穢炁混雜"16。飲食新鮮潔淨,既保持了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也利於食物被人體吸收。所以,道教徒注意食物衛生是十分合理的。

    二、進食保養

    進食之時首先要注意冷熱食順序。《養性延命錄》指出,"凡食,先欲得食熱食,次食溫暖食,次冷食。食熱暖食訖,如無冷食者,即吃冷水一兩咽,甚妙。若能恒記,即是養性之要法也。......熱食傷骨,冷食傷藏;熱食灼唇,冷物痛齒"17。這是說先食熱食以暖胃。茅山處士劉詞所集之《混俗頤生錄》卷上《飲食消息》中有段話是很好的注腳:"夫人當以飲食先吃暖物,後吃冷物為妙。何者?以腎藏屬水,水性常冷,故以暖物先暖之。不問四時,常此消息彌佳。就中夏月偏宜暖之,為伏陰在內耳。"18熱食後不可乍冷,這樣食道會受到損傷,"諸熱食鹹物竟,不得飲冷漿水,致失聲成屍咽"19。一般來說,食物溫度適中為好,"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得灼唇,雖冷不可凍齒"20。"熱食傷骨,冷食傷藏,熱物灼膚,冷物痛齒。......凡食,欲得恒溫暖,宜入易消,勝於習冷。"21總之,食物溫度不宜過高,溫暖食比冷食好。不過烤肉要停冷再吃,而且不宜多食"凡吃炙肉,若乘熱食之多患風疳、齒或黃黯,漸至脫落,亦令人血脈不行"22。不說致癌,單單古人總結這幾條就足以告誡我們要對烤肉等燒烤食品"愛而遠之"。

    進食的時候不宜講話。"食上不得語,語而食者,常患胸背疼痛。"23"食不語",是《論語》中提倡的,《太清道林攝生論》引此句,說明其認同態度。食不語不僅可以防止食物進入氣管,也避免了講話不小心食物灑落出口。看電視節目其實食後,也要注意言語,《養性延命錄·食誡篇》說:"飽食勿大語。"24飲食不語,實則飲食要專心致志。飲食時心不在焉,不僅會影響食欲,還不利於消化,久而久之會導致胃病。這就告誡我們飲食時不要不讀書看報,看電視節目,或者思考問題。

    道門提倡進餐時保持樂觀舒暢的心情。"人當食勿煩惱,如食五味,必不得暴瞋,則令人神驚,夜夢飛揚25。有條件的還可以"侑食以樂",《混俗頤生錄》說,"脾好音樂,絲竹纔聞脾磨,即《周禮》雲樂以侑食"。26進食是收聽優美的音樂,有利於保持愉悅的進食心情,使人食欲大增,並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實踐表明,人在憂愁、悲傷、憤怒等不良情緒下進食,會出現食欲不振,甚至引起脘腹脹滿疼痛。

    食物要細嚼慢嚥才有利腸胃消化吸收。《太清道林攝生論》說:"美食須熟嚼,生食不麤吞。""當熟嚼食,使米脂入腸。"27細嚼慢嚥有什麼好處?《混俗頤生錄》說得很清楚:"食不欲麤及速,速即損氣,麤即損脾,脾損即為食勞。男子五勞,此為一勞之數也。"28從養生學的角度分析,細嚼慢嚥很有好處。一方面,細嚼可以充分磨碎食物,減輕胃的負擔;慢咽可以減少吞噎、嗆逆等現象。另一方面,細嚼慢嚥會促進唾液的大量分泌,幫助胃消化食物。

    三、食後健身

    食後保健功夫也是很重要的。一般熱食後,人體容易出汗,這時匆忙脫衣容易著涼,道醫提醒我們勿吹風,"凡熱食汗出勿蕩風,發痓頭痛,令人目澀饒睡。29"食後大汗洗臉、洗髮也會導致疾患,《養性延命錄》卷上《食誡篇》說,"酒熱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瘡。飽食勿沐發,沐發令人作頭風"30。五代蒲虔貫《保生要錄·論飲食門》沿襲陶弘景的思想,"凡食,熱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顏色,面上如蟲行。食飽沐發作頭風"31。

    食畢當漱口,這是道教徒很注意的一件事,多種道經記載了漱口事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