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1601399
“治未病”内涵的现实指导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14期
     “治未病”是中医学从指导生命全过程的高度而提出的一项最高的治养原则。它贯穿于养生防病、疾病诊断和治疗之中,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未病”的概念始见于《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中作了重要发展,使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发掘、学习、思考和运用。

    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

    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为了实现“康寿”目的,中医学认为必须从护养生命做起。《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就首论养生要旨,提出了中医学的养生观,形成了“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与社会和谐”的养生模式。在顺应自然方面,提出了“治未病”,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作为—个自然人,养生之道首先就是要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生长收藏的变化节律保持同步,包括起居、饮食、精神、动静、劳逸等。顺应自然阴阳四时之序以养生就能达到不生病或不生大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治未病”也就成为中医最高的治养原则。这一原则覆盖了全体人群。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医学形成了各种养生术,如导引、吐纳、按摩、各种动静功法等。

    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征,防止发病。

    《素问·刺热论》认为五脏热病在发热之前,会出现一些先兆征,往往表现在面部的不同部位出现“赤色”,“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就是说,各种疾病在发病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是还未达到发病的程度。如果我们注意观察这些先兆,早期干预,就可以阻止发病或减轻发病,这也叫做“治未病”。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整,正是中医“治未病”原则的具体体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