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冬令进补
中医学对哮喘的特色疗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东中医哮喘联盟”成立仪式上曾说,当前对哮喘最有效的药物都来自中医药,例如目前一些平喘特效药是从麻黄、洋金花等中草药中提取的。中医对哮喘治疗有独到之处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中医治疗哮喘的诸多方法中,冬病夏治和冬令膏方进补是临床上使用较多、很有特色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并且具有药源丰富、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夏天一般是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也是患者感觉“比较好过”的季节,中医学认为应该利用好这个时节,未雨绸缪、及早防治。从中医辨证上说,哮喘患者多属阳虚。《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谓“春夏养阳”,是指春夏时节自然界的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人体正好可利用这个时节进行调适,使人体虚弱的阳气得以调养,增强冬天时的抗病能力,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穴位注射和敷贴疗法是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之一。在三伏天时辨证选取穴位进行中药注射或敷贴,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激发免疫功能。清代名医徐灵胎曾指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至肤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临床研究报告已证实,接受上述方法治疗的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血清γ球蛋白比例升高等,说明经过“冬病夏治”,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得到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加强。冬季到来后,患者机体防御功能明显强于不接受治疗之时,往昔冬令好发哮喘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到了冬令时节,呼吸道黏膜易受刺激;另外,刚过了草枯叶落的秋季,空气中过敏性物质增加,这两者都容易使哮喘复发。所以在冬至节气前后就可以开始服用膏方进行冬令进补。还需要指出的是,哮喘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病程长,再加上抗菌药、激素类药长时间使用,身体多呈现虚象,既有肺气虚弱,也常见脾虚、肾虚,故其冬令进补应注意以下事项:用药不宜滋腻,此类患者多有咳痰症状,滋腻之品易生痰生湿加重症状。宜温补不宜温燥,大多选用山萸肉、巴戟天、仙灵脾、桑寄生、补骨脂等温润不燥之品。强调补肾,肾为气之根,肾虚失纳,则气逆而为喘;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则凌心射肺,形成喘咳、心悸、不能平卧之症,故当处处以补肾为要。
无论是“冬病夏治”还是“冬令进补”,都是调整人体的内环境,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预防哮喘的复发,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理论。
□张惠勇 耿佩华, 百拇医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东中医哮喘联盟”成立仪式上曾说,当前对哮喘最有效的药物都来自中医药,例如目前一些平喘特效药是从麻黄、洋金花等中草药中提取的。中医对哮喘治疗有独到之处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中医治疗哮喘的诸多方法中,冬病夏治和冬令膏方进补是临床上使用较多、很有特色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并且具有药源丰富、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夏天一般是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也是患者感觉“比较好过”的季节,中医学认为应该利用好这个时节,未雨绸缪、及早防治。从中医辨证上说,哮喘患者多属阳虚。《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谓“春夏养阳”,是指春夏时节自然界的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人体正好可利用这个时节进行调适,使人体虚弱的阳气得以调养,增强冬天时的抗病能力,这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穴位注射和敷贴疗法是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之一。在三伏天时辨证选取穴位进行中药注射或敷贴,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激发免疫功能。清代名医徐灵胎曾指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至肤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临床研究报告已证实,接受上述方法治疗的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血清γ球蛋白比例升高等,说明经过“冬病夏治”,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得到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加强。冬季到来后,患者机体防御功能明显强于不接受治疗之时,往昔冬令好发哮喘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到了冬令时节,呼吸道黏膜易受刺激;另外,刚过了草枯叶落的秋季,空气中过敏性物质增加,这两者都容易使哮喘复发。所以在冬至节气前后就可以开始服用膏方进行冬令进补。还需要指出的是,哮喘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病程长,再加上抗菌药、激素类药长时间使用,身体多呈现虚象,既有肺气虚弱,也常见脾虚、肾虚,故其冬令进补应注意以下事项:用药不宜滋腻,此类患者多有咳痰症状,滋腻之品易生痰生湿加重症状。宜温补不宜温燥,大多选用山萸肉、巴戟天、仙灵脾、桑寄生、补骨脂等温润不燥之品。强调补肾,肾为气之根,肾虚失纳,则气逆而为喘;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则凌心射肺,形成喘咳、心悸、不能平卧之症,故当处处以补肾为要。
无论是“冬病夏治”还是“冬令进补”,都是调整人体的内环境,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预防哮喘的复发,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理论。
□张惠勇 耿佩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