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地震与健康
编号:11600561
加强心理干预 消除心理应激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29期
     编者按:19日,新华网主持人邀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吕秋云主任医师,就地震灾害给人造成的心理应激障碍相关问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主持人:现在汶川地震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开始陷入了失去亲人的悲恸,而我们的救援人员、记者亲身经历了大灾的场面之后,心理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专家称他们心理上的这些不良反应为心理应激障碍。重大灾难会给经历过的人们带来怎样的心理创伤?有哪些症状?

    吕秋云:所有经历过这么大灾难的人都会有应激反应。例如,有些人心理总觉得不安全,情绪上焦虑不安,还会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等症状。又如,因为亲人去世、房屋倒塌等,有的人情绪会很抑郁,有的人会变得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目的或者回避说灾难中发生的事情,还有一些人会有记忆力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犹豫不决等表现。而在这些人中最主要的是安全感减低,因为担心有余震而变得很敏感,如桌子动一下就“一惊一乍”的、被别人拍一下就吓得一惊。在刚刚经历灾难后,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有些反应,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其中有20%~30%的人,应激反应会更加严重,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就成为病了。应激反应持续两天以上,但在一个月以内,程度比较严重者,被称为急性应激障碍。如果应激反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被称为创伤性应激障碍。此外,有些人的应激反应会转成焦虑症或抑郁症。还有一些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我们要及早通过心理干预帮助大家尽快度过应激反应期。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在汶川地震的幸存者、目击者以及十多万救援人员当中,有哪些心理反应和症状?

    吕秋云:灾难现场的同事告诉我,有一名12岁的小女孩,目睹了老师、同学被砸死后,跑回家又看到其弟弟等亲人也被砸死了,她就变得神情漠然,没什么反应了;还有一名女工,从瓦砾中爬出来后就说“我再也不回这个地方了”,这是一种回避行为。此外,有些孩子在灾难中会变得比较坚强,积极地做事情,是一种亢奋、积极的情况。但对这种情况也要注意,也许他晚上会做噩梦,以后精神会过度“耗竭”,也可能会有心理问题。总之,有些人的反应比较亢奋,有些人的反应是抑郁、焦虑,有些人生病了、不吃不喝不说话,有些人会变得精神很“混乱”。经历灾难的人,由于性格不同、情况不同等会有不同的反应。总之,人在经历灾难过程时,一般都有应激反应,重一些的出现应激心理障碍,再重的发生创伤性心理障碍。

    主持人:是不是心理干预越早进入越好?心理干预包括哪些内容?

, 百拇医药     吕秋云:由于经历灾难后,所有人都会有心理反应,而心理干预是为了预防更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发生,如果早干预会减轻一些,如果不干预可能更严重一些。例如,我们对张北地震的调查研究发现,心理支持好的群众和心理支持不好的群众相比,前者的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要低,所以我们要对受灾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当然,整体的心理干预有急性期干预、慢性期干预,还有长远的干预。目前汶川地震灾难现场群体是需要急性期干预,就是心理医生与被干预者建立关系,并给他心理支持;其干预技术主要就是心理医生靠谈话与被干预者交流,讨论如何应对当前的问题。

    主持人:这种交流应该怎么进行?

    吕秋云:心理医生主要是倾听被干预者讲话。因为,只要有人听他讲话,他就会感觉很好,觉得不孤单了;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自我控制感,使他觉得自己是可以控制的、“我没有发疯”。另外,通过交流,心理医生还与被干预者讨论,如何积极地应对遇到的困难。心理干预的最低目标就是让被干预者恢复到原来的心理水平,能够应对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等;比较高的目标是,通过心理干预,能够使他成长,以便日后能够应对更大的困难。 (据新华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