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地震与健康
编号:11601606
随时准备挑战身体极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27日 《生命时报》 2008.05.27
     突破“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是有可能的,要靠通风、水和食物、自救与信心

    写在“5·12汶川大地震”和“5·26世界人体条件挑战日”之际

    5月26日,是“世界人体条件挑战日”,而在此次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再次证明了人能挑战更高极限!在国际公认的“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后,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多天了,200多个小时,但生命之花仍然坚韧地绽放着,不断出现生还的奇迹!

    “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是国际惯例

    一般来说,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人可以生存5—7天,个别身体条件好的人甚至可以活得更长。那为什么在地震时,国际上却将72小时作为一个生命的临界点呢?这是因为,在地震中,人被压在地缝之中,身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一般人都会受到外伤,身体出现创口,而一些厌氧细菌,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就会趁虚而入,它们往往在三天后发作,造成创口感染,极易致人死亡。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地震中,由于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大腿、臀部等肌肉丰满的地方最容易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这被称之为“挤压综合征”,也会威胁性命。
, 百拇医药
    在国际救援界看来,地震中出现的往往是开放性多发性复合伤,即使伤情较轻者,在72小时后获救,身体大多已处于极限衰竭的状态了,抢救存活率也很低。因此,国际救援界得出结论:在地震等地质灾难发生时,在72小时期间,受灾者的存活率在逐渐递减,即第一天(24小时内)被救者的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48小时内)被救者存活率为50%—60%,而第三天则降至20%—30%左右。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指出:72小时后,救出来的要么是尸体,要么就是奇迹。

    奇迹发生三个条件

    72小时后,奋战在四川等灾区的救援人员没有放弃,被压在瓦砾中的受灾群众更没有放弃,不断创造奇迹。从72.5小时到216小时,一个个生命被解救出来。据报道,四川大地震至今,被掩埋超过100小时而奇迹般生还的获救者,至少有240人。在世界近30年以来发生的大地震中,也频频出现生命奇迹:2005年10月8日南亚大地震中,一位27岁的巴基斯坦青年经历了27天掩埋被救,是目前掩埋时间最长的幸存者;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5名矿工在被困井下15天后奇迹生还……
, 百拇医药
    当然这都需要具备创造奇迹的条件,甚至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点条件。在创造奇迹的条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氧气、水和食物。首先,通风最重要。人呼吸离不开氧气,在地下能存活超过72小时的人,一定是有通风的空间。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在79小时后被救出的北川商人雷小海在水泥柱和楼板之间找到了一条缝隙,并用手指一点点扣掉砖头,让空气透进来。

    其次,一点点水和食物也是生命之源。也许在平时我们会觉得喝尿匪夷所思,但在维持生命为第一要义的灾难面前,却能延续生命。这是因为,在人的尿液中,96%的都是水。被埋164个小时的王春邦、106小时的李克成等都是捡到一个瓶子,用来接自己的尿液,以此给身体补充水分和盐。2001年2月5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大地震的第11天,一对兄妹被救。原来他们在地震中被埋在了自家厨房附近,找到了一些饼干和水。甚至被掩埋后,香烟、纸都是维持生命的“食物”。

    最后,懂得自救、保存体力和树立信心也是创造奇迹的重要条件。在地震中受伤,等待救援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还能动,可以先找身边的布给创口止血;如果出现骨折,用腰带、衬衣等进行简单固定。而在地震废墟中,不能一直大声呼喊,这样会使体能消耗更快。基本上能挺过72小时的获救者,都是在听到有人经过时才求救,或者时常敲击倒下的墙体或砖块引起救援人员注意。此外,保持足够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够得救。例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5名矿工相互鼓励,给彼此信心。
, 百拇医药
    要不断对身体发出挑战

    “活着、看着、想着、干着,这就是生命。”气候变化、病毒与疾病、地壳运动等,这些灾害都是对人体挑战。因此,为了提高人类对各种灾害的抵抗能力,增加自我体能,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基金会、人体条件挑战组织等机关机构,从1993年开始,将每年的5月26日定为“世界人体条件挑战日”。

    不仅仅在这一天,平时,我们就要做好准备,不断向自身的极限发起挑战。我建议,养成锻炼的习惯,如坚持晨跑、游泳、快走等,能让身体长期处于一种健康状态,在这些运动中,可适时延长时间或憋气时间,让自己不断超越身体极限;另外适时进行一些负重训练、攀岩和登山,以增强体能。另外,适当参与野外生存活动或有意过一段艰苦的生活,可以让你适应饥饿、口渴、寒冷、酷热等条件,增强不良环境下的适应性。, 百拇医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 李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