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 国际反毒品日 > 毒品种类
编号:11630210
冰毒:貌似冰清玉洁的软性毒品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对于时下被称之为“王牌软性毒品”的冰毒,人们不会太陌生。近年来,服食冰毒及与之“沆瀣一气”的K仔和摇头丸之类的人数仍在节节上升,犯罪分子制造和贩运冰毒的手段更是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破获的制“冰”大案要案屡屡见诸媒体。

    貌似“冰清玉洁”,却毒如蛇蝎

    冰毒这个名词,在国内出现时间并不长,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初,但在此前一个世纪它就已问世。1887年,日本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发麻黄碱的新用途时,发现给麻黄碱做个小“手术”,即去掉其化学结构上一个羟基,生成的*****具有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它就是冰毒。

    从化学结构上来看,它与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极为相近,可谓“同宗同族”,故亦可利用苯丙胺在其侧链上接上一个甲基,生成物甲基苯丙胺与*****完全相同,所以实际上是同物异名,叫法不同而已。

    甲基苯丙胺是一种外观性状无色、透明、无臭的结晶或粉末,外表确是“冰清玉洁”。这也是它后来在日本等地被吸毒者称之为“冰”的原因。之后在东南亚地区,不少吸毒的青少年为掩人耳目,将其美化,冠上一个听起来很有吸引力而且较为文雅的名称——冰淇淋,就更富有欺骗性了。但是其毒性和危害,则犹如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 百拇医药
    从医疗用药到战争帮凶

    甲基苯丙胺问世之初,由于其兴奋作用,曾一度在临床上用于医治发作性昏睡症患者及精神忧郁病人,但为时不久,就发现了它的成瘾性及其他不良反应,随即将之撤出了临床,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被束之高阁,默默无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战争需要大量生产飞机大炮,强迫军火制造工人加班加点,并给他们分发甲基苯丙胺对抗疲劳。之后又将这种兴奋剂给在前线作战的士兵服用,一方面可以驱使士兵在服药后精神振奋,不顾死活去冲锋陷阵,为军国主义卖命,另一方面还可舒缓士兵的思乡情绪和战争忧郁症。岂知好景不长,战争结束后,社会上出现了大批的瘾君子,遗留下严重的社会隐患,由此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纷纷将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列入管制,冰毒也属被管制之列。

    一颗小如米粒的冰毒,其毒力可维持长达10小时以上,可以令吸食者兴奋得连续好几个夜晚无法入睡,整个人的生理时钟被打乱,生理活动失调,免疫力下降,强烈的兴奋、疲劳、焦虑不安、激动与忧郁、失眠交替出现,终致精神失常,丧失理智,有的人因此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 百拇医药
    吸食冰毒,家破人亡

    到20世纪80年代末,冰毒在美国已泛滥成灾。据粗略估计,1998年美国的冰毒吸食者已高达800万人,其中约10%的人是经常吸毒者。

    1990年,美国出版的一份颇受年轻人欢迎的名叫《滚石》的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因吸食冰毒导致家破人亡的报道。悲剧的主人公是一位26岁名叫卡萝尔的妇女,她在一家意大利馅饼店工作。她有三个孩子,丈夫失业,全家的担子均压在她身上,她只有拼命工作。老板很赏识她,很快提升她担任经理助理。由于繁重的工作和家务双重压力,卡萝尔陷入极度疲劳和烦恼之中。一天,经理悄悄地给了她一只装了些白色粉末的纸袋,并告诉她可以帮助她消除疲劳。卡萝尔欣然一试,果然十分灵验,她甚至可以一口气干上10个小时,可是一旦停下手来,全身骨头就像散了架似的动弹不了,只有再吸食这种很灵验的药粉才能继续干活。这种药她后来才知道是毒品甲基苯丙胺,想不再服用,但已经上了瘾,无法摆脱。不言而喻,卡萝尔的悲惨结局——丈夫离她而去,孩子没人理,因吸毒而负债累累,老板将她解雇了,卡萝尔最后饮恨自杀。

    类似卡萝尔的事例,国内媒体也早已有过不少报道:有的人辛辛苦苦挣下了上百万家财,最后在毒雾袅袅中丧失殆尽;有的妇女为了获取一点点冰毒而不顾羞耻屈辱出卖自己的肉体。不久前我国一位名记者为了写一篇关于吸毒的纪实报告,亲自尝试毒品的滋味而无法摆脱,自己也成为可悲的吸毒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