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的心肺复苏,能救他人一命
一、 现场心肺复苏,直到医务人员来“接班”
人体遭受雷击所造成的伤害与触电相似,但所受的伤害通常显得更快、更严重。遭受雷击时,除了可能出现皮肤、组织的直接烧伤外,心跳和呼吸停止是致死的最直接原因。绝大多数读者如浙江省衢县林谕、江苏省太仓支英、四川省宜宾文玲等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在急救现场就应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束手无策地等医务人员的到来,或急急忙忙把受雷击者送到医院。至于有少数读者提出民间流传的“埋湿沙”或“浸水”以“导去电流”的急救方法是不科学的。
受雷击者开始时呼吸浅快、心跳加快,接着呼吸变为不规则,心律不齐、心室颤动,几分钟内心脏停跳而死亡。但这个过程十分短暂,严重者可不出现上述的变化过程而死亡。部分读者持“雷击病情严重,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救护”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川省内江李阳、江苏省常州包祥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王春梅等读者强调“现场心肺复苏要坚持不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见到被雷击的人“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其实有时心跳和呼吸仅是十分微弱,并非真正停止)就宣布死亡固然不对,做了一段时间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未见到患者恢复便放弃亦是不对的。正如福建省平潭林豪、山东省青岛王孝恬等读者所指出的有连续做了6小时,甚至8小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而获救的例子。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把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下去,直到医务人员来“接班”。对于已恢复自主心跳的,亦不要随意搬动,以防心室颤动再次发生而导致心跳再次停止。要在医务人员到达或伤员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才能将其搬动。
, 百拇医药
二、 学会做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
几年来本刊《家庭急救》讨论中,涉及心肺复苏的不在少数。但从读者的来信看,不少人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在此我们特别向读者介绍一组简单、易行、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方法。
1.心前区叩击。上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受雷击者可发生心室颤动,此时抢救者应立即将手握成空心拳,以尺侧(小指侧)在胸骨中下段,以中等力量叩击1~2下,可起到除颤的作用,使心跳和神志恢复。胸外叩击重复一次无效即不再进行,应马上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目的是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中断以及通过按压对心脏进行有节律的机械性刺激,以兴奋心肌使其复跳。
具体操作是:让被救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抢救者站立或跪在被救者一侧,解开被救者的衣服,暴露其胸部;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中下段(婴幼儿则在两乳头联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另一手掌重叠放于手背上,手指抬举离开胸壁,肘关节伸直,依靠上半身体重量和肩臂肌力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应平稳而有规律,向下按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时,应稍有停顿。放松时手不要离开胸骨按压点,但应尽量放松,使胸廓自动回缩。每次按压要使胸骨下陷3~5厘米,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婴幼儿则用食、中两指或两拇指重叠下压,胸骨下陷深度为1.5~2.5厘米,频率为100次/分。儿童可以一手掌根按压胸骨中部,使胸骨下陷2.5~4厘米,每分钟按压80次)。
, 百拇医药
3.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心跳在胸外心脏按压1~2分钟内出现,则自主呼吸往往能自行恢复。但多数被救者须及时建立人工呼吸。现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
施行人工呼吸时首先要注意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口对口吹气:施救者一只手放在被救者的额上,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头部后仰,并以这只手的食、拇指掐紧被救者的鼻孔,另一手托起下颌,以保持气道通畅;抢救者深吸气后张开口贴紧被救者的口,用力向被救者肺内吹气。一次吹气完后要松开被救者的口和鼻,让其自动呼气。吹气要快而深,直至被救者胸廓上抬(气量约800~1200毫升),每分钟吹气约12~16次。
口对鼻吹气:如被救者牙关紧闭,抢救者在使病人气道通畅、口腔闭合的同时,深吸一口气,张口包住被救者鼻孔用力吹气,吹气量、频率与口对口吹气相同。
4.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配合。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应密切配合,同时进行。当只有一个抢救者单独操作时,应做两次人工呼吸,再做15次胸外心脏按压,反复进行;如果两个人配合,则一人吹一次气,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5次。
, http://www.100md.com
心肺复苏过程中,可每3~5分钟检查一次颈动脉有否搏动、散大的瞳孔有否缩小,但每次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钟。
三、心肺复苏过程的其他举措
许多读者提出包括复苏药物的应用、气管插管、开胸心脏挤压、电击除颤和紧急心脏起搏等配合心肺复苏过程的其他措施。但这些措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现场一般无法做到,主要由专业急救人员来完成。
由于大多数心脏停搏有一个“心室颤动”的阶段,故早期实施电击除颤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近年出现一种体外自动除颤器(AED),使用非常简便,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使用,可用于现场心肺复苏。有读者提出的心内注射“二联针”、“三联针”的提法,现已淘汰。由于心内注射易引起气胸、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并中断了胸外心脏按压,所以现在认为:抢救时应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只有在无法建立静脉通道的紧急情况下才做心内注射。
当心脏复跳,自主呼吸仍未恢复或虽有自主呼吸但尚不健全时,可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但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盲目依赖注射呼吸兴奋剂,反而可能导致呼吸中枢更趋抑制。
, 百拇医药
如果胸外心脏按压无效,电击除颤不成功或有特殊情况而不能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医务人员还可考虑开胸心脏挤压。因此法比胸外心脏按压的心搏出量高2~3倍,并能增加心脏冠状动脉灌注,但并发症较多。
使用气管插管可直接将氧气送入气道,如接上呼吸机,按需要进行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则能提高血氧含量,也有利于直接进行气管内吸引,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四、几点经验教训
福建省龙海林忠辉、河南省安阳赵英明、江西省赣州俞永妹等读者针对本例现场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必须吸取的经验教训,概括起来主要是:
1.吴升在“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时,错误地选择“进草亭子避雨”。须知在一片水田之中,草亭子是容易遭雷击的地方。正确的做法是当有雷雨时,要远离山顶、高大的树木、四周没有任何东西的砾石、突出于大片开阔地中的茅棚草亭等,而留在平地或低洼处。
2.吴升躲避雷雨没有注意保持身体与地面“绝缘”。他从水田避雨到草亭子里,潮湿的赤脚使身体成为雷电的“导线”。正确的做法应是,找个干燥的地方坐下,潮湿的脚不要着地,手也不要接触地面或其他会导电的物体,尤其是金属物体。如果确实找不到干燥或其他足以绝缘的地方,那只好整个人平躺在地面上,减少身体成为“导线”的机会。
3.吴明目睹吴升遭雷击,“先是吓傻了眼,接着狂奔回村报告”以及“吴大量赶到现场,束手无策,号啕大哭”都是不对的。他们必须马上为吴升做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另外再设法呼救、求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学会现场心肺复苏的本领。, 百拇医药
人体遭受雷击所造成的伤害与触电相似,但所受的伤害通常显得更快、更严重。遭受雷击时,除了可能出现皮肤、组织的直接烧伤外,心跳和呼吸停止是致死的最直接原因。绝大多数读者如浙江省衢县林谕、江苏省太仓支英、四川省宜宾文玲等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在急救现场就应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束手无策地等医务人员的到来,或急急忙忙把受雷击者送到医院。至于有少数读者提出民间流传的“埋湿沙”或“浸水”以“导去电流”的急救方法是不科学的。
受雷击者开始时呼吸浅快、心跳加快,接着呼吸变为不规则,心律不齐、心室颤动,几分钟内心脏停跳而死亡。但这个过程十分短暂,严重者可不出现上述的变化过程而死亡。部分读者持“雷击病情严重,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救护”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川省内江李阳、江苏省常州包祥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王春梅等读者强调“现场心肺复苏要坚持不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见到被雷击的人“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其实有时心跳和呼吸仅是十分微弱,并非真正停止)就宣布死亡固然不对,做了一段时间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未见到患者恢复便放弃亦是不对的。正如福建省平潭林豪、山东省青岛王孝恬等读者所指出的有连续做了6小时,甚至8小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而获救的例子。因此要坚持不懈地把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下去,直到医务人员来“接班”。对于已恢复自主心跳的,亦不要随意搬动,以防心室颤动再次发生而导致心跳再次停止。要在医务人员到达或伤员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才能将其搬动。
, 百拇医药
二、 学会做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
几年来本刊《家庭急救》讨论中,涉及心肺复苏的不在少数。但从读者的来信看,不少人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在此我们特别向读者介绍一组简单、易行、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方法。
1.心前区叩击。上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受雷击者可发生心室颤动,此时抢救者应立即将手握成空心拳,以尺侧(小指侧)在胸骨中下段,以中等力量叩击1~2下,可起到除颤的作用,使心跳和神志恢复。胸外叩击重复一次无效即不再进行,应马上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目的是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中断以及通过按压对心脏进行有节律的机械性刺激,以兴奋心肌使其复跳。
具体操作是:让被救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抢救者站立或跪在被救者一侧,解开被救者的衣服,暴露其胸部;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中下段(婴幼儿则在两乳头联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另一手掌重叠放于手背上,手指抬举离开胸壁,肘关节伸直,依靠上半身体重量和肩臂肌力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应平稳而有规律,向下按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时,应稍有停顿。放松时手不要离开胸骨按压点,但应尽量放松,使胸廓自动回缩。每次按压要使胸骨下陷3~5厘米,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婴幼儿则用食、中两指或两拇指重叠下压,胸骨下陷深度为1.5~2.5厘米,频率为100次/分。儿童可以一手掌根按压胸骨中部,使胸骨下陷2.5~4厘米,每分钟按压80次)。
, 百拇医药
3.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心跳在胸外心脏按压1~2分钟内出现,则自主呼吸往往能自行恢复。但多数被救者须及时建立人工呼吸。现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
施行人工呼吸时首先要注意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口对口吹气:施救者一只手放在被救者的额上,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头部后仰,并以这只手的食、拇指掐紧被救者的鼻孔,另一手托起下颌,以保持气道通畅;抢救者深吸气后张开口贴紧被救者的口,用力向被救者肺内吹气。一次吹气完后要松开被救者的口和鼻,让其自动呼气。吹气要快而深,直至被救者胸廓上抬(气量约800~1200毫升),每分钟吹气约12~16次。
口对鼻吹气:如被救者牙关紧闭,抢救者在使病人气道通畅、口腔闭合的同时,深吸一口气,张口包住被救者鼻孔用力吹气,吹气量、频率与口对口吹气相同。
4.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配合。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应密切配合,同时进行。当只有一个抢救者单独操作时,应做两次人工呼吸,再做15次胸外心脏按压,反复进行;如果两个人配合,则一人吹一次气,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5次。
, http://www.100md.com
心肺复苏过程中,可每3~5分钟检查一次颈动脉有否搏动、散大的瞳孔有否缩小,但每次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钟。
三、心肺复苏过程的其他举措
许多读者提出包括复苏药物的应用、气管插管、开胸心脏挤压、电击除颤和紧急心脏起搏等配合心肺复苏过程的其他措施。但这些措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现场一般无法做到,主要由专业急救人员来完成。
由于大多数心脏停搏有一个“心室颤动”的阶段,故早期实施电击除颤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近年出现一种体外自动除颤器(AED),使用非常简便,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使用,可用于现场心肺复苏。有读者提出的心内注射“二联针”、“三联针”的提法,现已淘汰。由于心内注射易引起气胸、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并中断了胸外心脏按压,所以现在认为:抢救时应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只有在无法建立静脉通道的紧急情况下才做心内注射。
当心脏复跳,自主呼吸仍未恢复或虽有自主呼吸但尚不健全时,可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但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盲目依赖注射呼吸兴奋剂,反而可能导致呼吸中枢更趋抑制。
, 百拇医药
如果胸外心脏按压无效,电击除颤不成功或有特殊情况而不能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医务人员还可考虑开胸心脏挤压。因此法比胸外心脏按压的心搏出量高2~3倍,并能增加心脏冠状动脉灌注,但并发症较多。
使用气管插管可直接将氧气送入气道,如接上呼吸机,按需要进行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则能提高血氧含量,也有利于直接进行气管内吸引,清除气管内分泌物。
四、几点经验教训
福建省龙海林忠辉、河南省安阳赵英明、江西省赣州俞永妹等读者针对本例现场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必须吸取的经验教训,概括起来主要是:
1.吴升在“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时,错误地选择“进草亭子避雨”。须知在一片水田之中,草亭子是容易遭雷击的地方。正确的做法是当有雷雨时,要远离山顶、高大的树木、四周没有任何东西的砾石、突出于大片开阔地中的茅棚草亭等,而留在平地或低洼处。
2.吴升躲避雷雨没有注意保持身体与地面“绝缘”。他从水田避雨到草亭子里,潮湿的赤脚使身体成为雷电的“导线”。正确的做法应是,找个干燥的地方坐下,潮湿的脚不要着地,手也不要接触地面或其他会导电的物体,尤其是金属物体。如果确实找不到干燥或其他足以绝缘的地方,那只好整个人平躺在地面上,减少身体成为“导线”的机会。
3.吴明目睹吴升遭雷击,“先是吓傻了眼,接着狂奔回村报告”以及“吴大量赶到现场,束手无策,号啕大哭”都是不对的。他们必须马上为吴升做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另外再设法呼救、求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学会现场心肺复苏的本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