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30252
依恋旧包被,孩子走向独立的桥梁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旧包被,小男孩的心肝宝贝

    广州消息:程先生一家打算周末外出旅行,整理行装时却见5岁的儿子伟达抱着一条旧包被不放。这条旧包被是伟达襁褓时代用过的,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尽管爸爸妈妈极尽“哄劝利诱”之能事,要伟达放下那条又脏又破的小包被,都遭到了伟达近乎拼命的反对。

    据伟达家人介绍,几年来,不论伟达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去,还是到叔叔婶婶家去,旧包被一直是第一重要的东西,必须把它紧紧抱在怀里,甚至用嘴撕咬着才能安静下来。如果他发现包被没带,一定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迟迟无法入睡。

    摘自《广州日报》

    编者按:很多父母也许都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即孩子对某些软质物品的难以割舍的情结,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过渡物依恋。孩子们为什么会对这些物品的感情如此之深?这些过渡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请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桑标教授的分析文章。
, 百拇医药
    依恋旧包被,孩子走向独立的桥梁

    过渡物依恋是普遍现象

    年轻的父母都有体会,孩子出生后不久,与照料者之间往往具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和感情联系,表现为微笑、喊叫、偎依和跟随等行为。心理学家将照料者(通常为母亲)与孩子之间这种亲密的关系叫做依恋。

    在1岁以后,不少孩子会出现一种新的依恋现象——对某种软质物品或玩具恋恋不舍。由于这一现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过渡性的意义,心理学家将儿童所依恋的软质物品称为过渡物,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过渡物依恋。

    被儿童用做过渡物的物品,通常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毛巾、小毯子、小棉被、软质的玩具等。孩子对所依恋的过渡物,最典型的表现为嗅、抚摸、搂着睡觉等;此外,在疲劳、不开心、身处陌生的环境时也会玩弄它或是将它放在脸蛋上轻轻地摩擦。从西方的大量文献报道来看,儿童的过渡物依恋现象非常普遍,年龄范围也比较大,从1岁左右开始,会一直延续到7岁左右。
, 百拇医药
    过渡物依恋具有重要作用

    过渡物依恋是耶非耶?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一个著名实验。哈洛制造了两个假母猴,一个是金属做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则在金属外覆盖上一层柔软的毛巾做成布母猴。在金属母猴身上,装有可供小猴子吸吮的奶瓶;而布母猴身上则没有奶瓶。将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到有这两个假母猴的笼子里,观察小猴子在笼子里的活动。结果发现,当小猴子需要食物时,它会到金属母猴身上去吃奶。除此之外,它基本上是与布母猴一起度过的。在许多时候,它依偎在布母猴的身边,尤其当它发现周围环境有不安全因素,如有人、其它动物、电动玩具出现时,更是紧紧地抱着布母猴。于是,哈洛推断,比之于食物,身体接触的舒适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通常小猴子是以母猴为依恋对象的,而一旦失去了母猴,那么,具有柔软特征的过渡物便成为小猴的依恋替代对象。

    在动物身上得出的实验结果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儿童的依恋行为。有心理学家指出,过渡物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婴儿在身体离开母亲的同时,继续紧靠着象征母亲的一个替代物,这样儿童就能够象征性地和母亲联系着,与此同时,又在身体和心理上独立于母亲。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的过渡物依恋,真正起到了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到成长为独立的自我之间的一种过渡。
, http://www.100md.com
    过渡物依恋不是恋物癖

    有人认为,过渡物依恋是恋物癖的一种表现,事实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不应该混淆起来。之所以认为过渡物依恋不等同于恋物癖,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恋物癖是特指的,指的是把无生命的物品作为性活动的对象以引起性兴奋。所以它是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只有极少数个体才会出现。而过渡物依恋几乎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正常表现,大多数儿童都会表现出这样的依恋现象,当然依恋的程度各不相同。其次,从性别上看,恋物癖者几乎都是男性,所迷恋的物品大多是女性的贴身用品,如内裤、胸罩、高跟鞋及装饰品之类。而过渡物依恋在男孩、女孩均有明显的表现,孩子依恋的是自己日常使用的软性物品。第三,过渡物依恋出现在儿童期,过了儿童期一般会自然消退。恋物癖通常开始于青春期,与性生理发育、性心理成长密切相关。当然,青少年时期的轻微恋物行为可以在恋爱、结婚后缓解或消失,而恋物行为频度很高,同时又不具有良好的婚姻关系与性行为者,则常常难以纠正。

    极端的过渡物依恋反映了孩子的孤独症状
, 百拇医药
    有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照料孩子并与孩子沟通。某市就有这样的报道:在高级知识分子(简称高知)父母家庭中,孩子患孤独症的比率要高于普通家庭。通常的看法是,高知父母更懂得有关育儿的知识,因此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应该会少于普通的家庭。事实上,由于高知父母通常从事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与孩子相处和沟通的时间反而少了,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孤独症。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安全感。早期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以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缺少安全依恋的孩子,会感到孤独和焦虑,只能被迫从“物”上寻求情感的庇护,这样孩子对过渡物的依恋就会走向极端。在新闻所述个案中,过渡物依恋只是孩子的一些外在表现,本质上孩子可能患有孤独症(又叫自闭症)。他们共同的根本特点是: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遇事退缩,喜欢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而对过渡物的极端依恋与对外界环境中其他人或物品的极其冷淡,恰恰构成了强烈的外在比照。对这些孩子的父母而言,诊断与治疗孩子的孤独症状才是最为迫切的,而不仅是停留在关注孩子专注于过渡物依恋这个表面现象上。
, http://www.100md.com
    适当满足,淡然处之

    显然,我们不能以孤独症儿童的极端过渡物依恋而怀疑过渡物依恋本身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作用。一般儿童的过渡物依恋,由于孩子仅仅表现出对某些物品的偏好,并不排斥其他的人与环境,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情绪适应。通过令人满意的母子依恋关系,儿童可以将母亲的抚慰特征迁移到手中的物体,然后再通过过渡物的使用,发展出自我抚慰的能力。所以,有过渡物依恋的儿童一般较少出现睡眠障碍,更加独立、更易照管,较为自信与开朗。只要孩子的过渡物依恋没有影响日常的社会适应,父母可适当满足,淡然处之。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孩子对过渡物的过分注意与迷恋。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是重要的第一步;此外,可允许孩子拥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过渡物并注意保持清洁卫生;不要刻意强化或突然移开孩子的过渡物;多拥抱孩子,有助于孩子解除皮肤饥饿症;在孩子睡前讲讲故事,有利于孩子克服害怕情绪,安然入睡;花足够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包括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认知与社会性刺激、与孩子一起外出游玩、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等。父母的这些措施,使过渡物依恋只能成为真正亲子依恋的一种补偿或临时替代,而不可能成为孩子依恋的主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