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新生儿破伤风
编号:11631292
新生儿破伤风,“罪”不至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
     男婴患破伤风,父母狠心抛车外

    广州消息:从广州开往重庆的1319次列车运行到肇庆路段时,一名出生才6天的男婴被亲生父母从车上扔下,此举被一旅客发现而报警。肇庆铁路公安处接报后,立即派出警力全面展开调查。

    据查,6天前,这对到三水打工的重庆籍夫妇,在没有任何医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在出租屋产下一男婴。男婴出生后数天来一直哭闹无常,直至昨天,丈夫文某才抱着男婴去医院诊治。经医生诊断,男婴得了新生儿破伤风,建议住院治疗。文某苦于拿不出数千元的医疗费,只打了一针就匆匆将男婴抱回出租屋,并和妻子杜某商议,决定坐当天的1319次列车回重庆老家治疗。18时30分,文某在三水站买了无座车票,抱着男婴带着产后虚弱的妻子上了1319次列车。20时10分,列车运行至肇庆路段时,杜某发现男婴鼻子流血,20分钟后,文某从餐车回来,杜将情况告知文,文探了下男婴的鼻息,摸一摸心脏,觉得男婴气息全无。杜某就叫文某将男婴从窗口扔出车外。
, 百拇医药
    摘自《南方都市报》

    (编者按:“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这对为人父母者为何要把患破伤风的儿子抛出车外,难道患破伤风便要死?欲知详情,请看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庄思齐副主任医师的分析文章。)

    新生儿破伤风,“罪”不至死

    有经验的儿科医务人员只要一看报纸上这则新闻的前半段,就能做出“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断。因为新生儿破伤风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有明确的病因。这是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产妇分娩时使用了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剪刀、线绳来断脐、结扎脐带;接生者的手或包盖残端的棉花纱布未经严格消毒灭菌等,都可导致破伤风杆菌入侵。包盖下坏死的脐残端成为细菌繁殖生长的乐园,迅速滋长的细菌产生大量破伤风毒素,这些毒素进入体内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阻碍了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致使运动神经系统对传入刺激的反射强化,屈肌和伸肌同时强烈地持续收缩,从而出现抽搐。最先受累的是头面部肌肉,咀嚼肌痉挛使牙关紧闭,张口困难;面肌痉挛使口角上牵、眉举额皱而呈现特殊的“苦笑面容”。病情发展下去可出现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腰背前挺的“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会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缺氧,这是死亡的直接原因。从细菌入侵到痉挛发作有一段潜伏期,多为4~10天,最常见在5~7天左右。民间把抽搐称为“抽风”、“惊风”,故本病又称为七日风、脐风、锁口风。这些俗称形象地体现了本病特点:七天发作、脐部不洁引起、牙关紧闭为主要特征。
, http://www.100md.com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放前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破伤风。解放后由于大力推广了无菌接生,建立三级医疗机构,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但在边远山区农村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打工大军中,此病仍不少见。前者是由于群众卫生知识匮乏,后者则多为违反计划生育条例的“超生游击队”,抱着侥幸心理私自接生而导致发病。上述报道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那对打工夫妇私自在出租屋接生,使用了未消毒好的剪刀断脐、不清洁的线绳布料结扎、包盖脐部,致使破伤风杆菌由脐部入侵体内。生后5天发病,以哭闹不安开始,吃奶困难,阵发抽搐,最终身体僵直(角弓反张)、青紫、呼吸衰竭而死亡。

    那么,得了破伤风,是否就一定会死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在发病早期立即到医院诊治,经及时处理如控制抽搐、防治感染、静脉营养等,多数患儿可以度过痉挛期,发作逐渐减少,数周后痊愈。但若不及时就医,大量毒素与神经组织结合,病情就会急剧恶化,抽搐越来越频繁,最后以缺氧窒息或继发感染而死亡。假如那对打工夫妇在孩子哭闹不休、开始阵发抽搐时听从医生的意见住院治疗,孩子是完全有希望救活的,但他们却带着生病的孩子长途跋涉回家乡,结果在火车上婴儿就病情恶化而死。一条好好的小生命就这样断送在这对愚昧无知的父母手上!

    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死亡率很高、对初生婴儿威胁极大的危重病症,孕妇应着重以预防为主,杜绝私自接生。万一孕妇在紧急情况下提前分娩,可用2%碘酒涂擦剪刀,待干后断脐,结扎脐带的线绳也应用2%碘酒消毒。凡接生消毒不严的新生儿,应在24小时内重新处理,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3%双氧水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碘酒,同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单位,密切观察至少1周。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育龄妇女应做破伤风毒素免疫注射,每次0.5毫升,间隔1个月1次,共3次,可使育龄妇女产生高水平的抗毒素,这些抗毒素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预防产后破伤风,是一种防微杜渐的好方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