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肥胖--减肥大讨论(一)
肥胖可称为一种现代病,是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肥胖和减肥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牵动着国内外亿万人的心。肥胖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胆结石、肾脏病、皮肤病、打鼾以及审美的影响已逐渐为社会所公认。“你又发福(胖)了!”这样一句话不一定让对方高兴,而“你变得苗条了!”却会使许许多多小姐太太和大腹便便的人士笑逐颜开。一时间,崇瘦减肥成为一种时尚,减肥运动应运而生。
你耳闻目睹肥胖和减肥所引出的千姿百态的问题吗?有哪些原因造成肥胖呢?肥胖究竟有多少害处呢?肥胖也有好处吗?你对肥胖和减肥有什么体会和经验?究竟应怎样进行科学减肥?
羊城三月,春意盎然。本刊近来在收集到读者反映的数百个与减肥有关的问题的基础上,发起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包括有遗传、营养、生理、心理、行为医学、社会医学、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内分泌科、消化科、中医科、皮肤科、性医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作者和热心读者参加的座谈会、笔会以及咨询会,与会者展开了别开生面的热烈讨论。
, 百拇医药
与会者发言一个接着一个,不少老教授还准备好书面材料,本刊热心读者踊跃参与,不少读者、作者从四面八方寄来讨论稿,有的还通过E-mail发来稿件或电话咨询。
这里根据记录摘要发表专家、作者和读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有部分材料取自本刊作者发表的文稿。从本期起,连载四期。
本刊热烈欢迎广大专家、作者和热心读者继续踊跃来稿来电,或积极参加我们组织的座谈,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或问题,以及自己减肥的心得体会或耳闻目睹的减肥故事等,围绕肥胖和减肥进行一场社会大讨论!
肥胖有标准吗
专家们指出,一个人是不是胖,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因为他或她胖墩墩的;但对有的人来说,却不那么容易确定,单靠目测或量体重也不那么科学,就算是公认的胖子,他或她究竟超过多少,也还缺乏准确性,要测理想体重才行。
, 百拇医药
读者黄丽英(广州市某厂工程师,女,35岁,身高162厘米,体重62公斤)说:我父母精瘦,我绝对不属于具有肥胖基因的人。我年轻的时候瘦得很,大学毕业的时候还不足45公斤。生孩子后,我就胖了,尤其是肚子太大,穿衣服不好看。我该怎样减肥呢?
主持人:我看你的身材挺合适的嘛。看来搞清楚真肥胖和假肥胖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一个人是否需要减肥。是否肥胖,国际上是有标准的。
这时,读者周惠仁(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横街200号)抢着说:这个我懂,标准体重的计算是:(身高-100)×0.9 。例如,我身高170厘米-100×0.9=63(公斤)。我正好63公斤,符合标准体重!
傅祖植教授(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专家):标准体重的提法不准确,建议提“理想体重”。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的积聚过多,衡量脂肪的积聚主要是用理想体重。目前理想体重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 http://www.100md.com
(1)身高(厘米)-105=理想体重(公斤),或身高(厘米)-100(×0.9男,×0.8女)。
(2)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是:正常BMI为18.5~24.9,超重为25~29.9,大于或等于30为肥胖;综合我国情况,暂定为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24者即为肥胖。
何志谦教授(中山医科大学营养学系)指出:第二种计算方法才比较科学,现在营养学会等机构,多用BMI做标准。这样测量的结果,不少青春期的少女,原来以为自己很胖的,实际上并不胖。身材高大的人,骨架也大,体重当然也重些。
你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胖子?医学上主要分为男性型(苹果型)和女性型(洋梨型)身材。男性型主要胖在肚脐的上下部位,特别是腹部周围易堆积脂肪,常与内脏脂肪堆积有关,因而容易引起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女性型则大多是皮下脂肪型肥胖,主要是美观方面的问题。(在座的刚巧有一对父女,父亲身高168厘米,体重88公斤,明显一个“啤酒肚”;女儿身高165厘米,体重91公斤,她身穿一条特大的牛仔裤,却显得很紧,人们不禁莞尔一笑,她的腿还粗过不少女子的腰围!这对父女显然都得了肥胖症了,他们都是抱着讨教的目的而来的。)
, 百拇医药
杜敏联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说:对成年人是以BMI作为标准,但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阶段的身体比例是不一样的,儿科要用相应的标准来衡量。用身高应有的体重作为标准,超过这个标准的20%就是肥胖。进入青春期后就可以用成年人的BMI标准去衡量了。
陈国伟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接着说:体重重的不等于肥胖,肥胖主要看脂肪的积聚。体重作为一般的衡量标准有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意义较测脂肪厚度大。但医学上的肥胖和生活上的肥胖又有很大的区别。生活中女孩子很强调自己的三围,这是从审美角度上定出来的标准,很多人以为自己的三围超过了标准就是肥胖,这是对肥胖概念的错误理解。从医学上来说,是按以上提到的标准和方法去下定义,是和健康紧密相关的。
陈为宪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也说:肥胖与否还要看脂肪的比例,男性占体重的15%以下,女性占体重的25%以下。肌肉发达的运动员,经常健身的人,超重不一定是肥胖。
, 百拇医药
游泽山副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我认为肥胖的人应该通过检查而定,不应该由病人自己感觉是肥胖,或别人说他是肥胖就是肥胖。
中国人有7%的肥胖
主持人:人们经常说胖子越来越多了,究竟全国有多少胖人?
何志谦教授:解放初期胖孩子不到0.5%,现在政府报道是7%,肥胖症的问题关键在孩子。如果我们现在不管孩子,将来我们势必变成胖人国。美国、西德、欧洲,现在四个孩子里有一个胖孩子。我国的城市和农村现在都有很多小胖墩,这是值得重视的。为什么我如此强调对肥胖孩子问题要特别重视,是因为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孩子长胖些好。有一个理论认为,小孩阶段胖,长大以后一半是胖的,如果脂肪细胞在儿童期增多,长大后每个脂肪细胞的容积都增大的话,这个人就特别地胖了。
杜敏联教授:全国儿童肥胖发生率有5%,有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像广州和上海则达到10%,甚至13%。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改革开放仅仅20年,肥胖问题引起国人关注也不过1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肥胖人口增长的速度似乎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假如我们不加以控制,按照这个发展的速度计算,肥胖人的比例将很快赶上西方国家。由于我们是人口大国,由此产生的问题将不堪设想。
肥胖的三个关键阶段
主持人: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人们常拿它来形容性格、行为和气质。记得杜教授在《家庭医生》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身高,也是三岁定八十》,请问,肥胖也是三岁定八十吗?
杜敏联教授:为什么肥胖孩子50%会变成肥胖的成人,这就是脂肪细胞的问题。人的脂肪细胞发育有三个阶段,胎儿期、两岁内和青春期。这三个阶段是脂肪细胞的生长期,这里指的是脂肪细胞数量,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体储存脂肪仓库的数量。如已长了100个脂肪细胞,以后就不会减少,就像已经建了一个仓库,亦即细胞可以存放更多脂肪。在这个基础上,吃得多就容易胖。如果青春期瘦的人,以后胖的机会少一点。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说肥胖是吃出来的,是指一个人吃得多,活动得少,消耗得少,营养过剩,自然就发胖。胖子是吃出来的,小胖子是喂出来的。大约95%的胖子属于单纯性肥胖。饮食过量,好吃高脂肪食物和甜食,有些人还喜欢吃“夜宵”,就容易成为胖子。
杜敏联教授:70年代初,国际医学界就在呼吁:冠心病、糖尿病要从儿童开始预防,儿童胖的原因和儿童营养不良一样,为什么吃得多,为什么吃得少,都是大家对营养知识的错误认识引起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胖是福气,认为孩子瘦就不好。
何志谦教授:中国寿星公的形象就是大肚子的嘛,这就是一种错误的传统观念。
杜敏联教授:营养概念的错误,是造成很多胖孩子的原因。很多妈妈高兴地告诉我:“我的孩子挺能吃呢!一顿能吃半只鸡。"不少家长经常带孩子去吃炸鸡、牛排等,看到孩子吃得又多又快,家长的心是甜滋滋的。
吃出来的胖子
, http://www.100md.com
读者小雪(广州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女,15岁,身高162厘米,体重80公斤):我小时候可瘦了,像只猴子,吃得少睡得少,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主要是没有良好的进食习惯。于是我外婆来到我家,专职对我进行喂养。她每天给我做三顿丰富的正餐,还加上可口的午点和夜宵。可能因为外婆的精心喂养,不久我就胃口大开,变成了一只“馋猫”,超过2小时不吃东西就馋得慌,对任何食物来者不拒,只要有东西吃就高兴。不久我就开始胖起来,妈妈高兴极了,爸爸也直赞外婆劳苦功高,外婆则说:“能吃能睡都是福。”我当然是乐呵呵的。我越吃越胖,直到胖得不成样子了,现在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妈妈说我发胖不是吃胖的,是懒胖的。因为我不爱劳动,做完作业就坐在电视机前,直到睡觉。
(小雪同学直率的发言引起了全场的活跃气氛,大家纷纷向她问长问短,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缩食减肥、增加活动量的建议,认为小雪的发言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年儿童发胖的一个缩影。)
何志谦教授:那是生活模式改变了。10年前,20年前,可以看到孩子在街上踢球,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活动空间少得可怜,孩子没有地方活动,只好坐在家里看电视。活动量少了,即使现在的孩子吃东西并不多,也会因消耗减少而发胖。我们要从宏观上控制人口的寿命,就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宏观地纠正人们在健康方面存在的错误观念,树立一种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正确的思维引导下,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才能普遍提高。
, http://www.100md.com
于国中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整形外科):关于生活模式的改变,我认为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改变。小时候我听过一个故事,在某个村庄,一天,父亲和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牵着牛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着,把牛拉的大便捡起来。半路上,儿子看见路边有一条鱼,于是很高兴地捡起来,回家后交给母亲煮来吃。饭后,父亲对儿子说:你以为我没见到这条鱼吗?我见到了,可是我不捡它。因为得了这条鱼后,我反而要损失更多的米饭。你看,这顿饭大家都吃得比以前多。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口感好的食物,可以促进人的食欲,使人的进食量增多。以前定量供应的时候,肉类、粮食、副食品都是按国家定量供应的。改革开放后,副食品丰富起来,胖人多了,所以说,肥胖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张振弘教授(本刊专家组成员):脑子也管肥胖。人体内有一个管理食欲的中枢,位于丘脑处。人与人之所以在食欲上有差异,除了其他一些外部因素外,主要由中枢兴奋性所决定。兴奋性高,进食多,易致胖,反之则不易发胖。
每一个人的体重相对不变,在一定范围内不受进食多少的影响。这就是所谓“定点理论",这个定点由他本身的遗传所决定。按形态与功能的不同,脂肪组织可分为两大类,即白色与褐色脂肪组织。人体内的脂肪大部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它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贮能组织,可以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之需。另有一小部分脂肪组织呈浅褐色,它的含量仅占人体全部重量的0.5%~5%,其含量实在没有优势。但它却以“星火燎原”之势,与白色脂肪组织、交感神经、激素等共同参与到人体贮能、供能与产热系统,调节人体能源的利用与体温,从而在影响人体能量代谢的天平上,成为一枚举足轻重的砝码。当寒冷、活动、进食等因素作用于人体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褐色脂肪细胞的活动能力(活性)增加,热量随之增加。褐色脂肪细胞产热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种特殊蛋白质,而这种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到神经、内分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百拇医药
有些肥胖病人吃得并不多,活动量也不小,但依然“体壮膘肥”,即使用尽办法减肥,体重也有增无减,煞是令人苦恼。其实这种肥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类人的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产热的“转移泵”运转慢了,也就是说,这种人好像处于一种亚冬眠的低能耗状态,能量消耗少,人也瘦不了。
胃是可以撑大的
陈为宪副主任:肥胖与否有一个社会心理因素问题,如果家长认为肥胖是美,就很难减下去。从小孩起,1岁到4岁,家长如果不适当加以指导,小孩吃得多就长得胖,家长还大加赞许,孩子就会在这种不适当的鼓励下多吃东西而长成胖墩。
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吃多了,胃也撑大了,越大越吃,越吃越大,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随之胃分泌的酶也增多,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也增加,造成消化液、消化酶的水平很高,使这个人习惯于多吃,如果再不运动,就容易长胖。过去的观点,吃得好就是身体好。现在医学认为,吃得好并不等于身体好。要使所有家庭对肥胖的害处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控制饮食并进行教育。
, http://www.100md.com
施梦娟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家庭医生医疗门诊部心理科):陈教授谈到胃撑大了,可能会变为贪食症,我看过一个病人,就是因为减肥患了贪食症。一个女大学生,其实人并不胖,她却一定要减肥。从开始的不吃东西变为后来猛吃东西,自己想控制都控制不了,早餐吃了8个包子,实际上她不想吃了,吃得胃都胀痛了,她还要吃下去,最后得了个贪食症。吃完后再呕吐,后来又患上了忧郁症。这是减肥引起的心理障碍。
读者冯来彬(广州市某服务公司经理,男,35岁,身高170厘米,体重90公斤)说:我肥胖是这两年的事,过去的10年里无论我怎样努力,工作或生意都搞不上去,那时候虽然我吃得不少,但就是不长肉,可能是太操心的缘故。两年前我的生意有了转机,可说是风调雨顺,我的心情好了,再没有烦恼和危机感了,这时,身体也胖起来了。我觉得“心宽体胖”这句话有道理。一个人心情不好,有吃有穿也胖不起来。
主持人:刚才施医生说得很对,这位经理所说的经历也证实,胖与瘦不但与饮食有关,而且也与情绪有关。根据本刊作者史久华编审,所提供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材料,该大学曾进行一次“半饥饿实验”。36名被试者,每顿只吃半饱,170天后不但体重下降,而且大多数变得态度淡漠,精神抑郁,厌于社交,容易激动,有人甚至丧失自尊心,产生自卑感,被叫做“半饥饿性精神神经症”。临床发现某些肥胖症者,是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以食物来补偿,结果吃得过多,肥胖成疾,叫做“情感饥饿”心理状态者。俗话说“心宽体胖”,可见人们早已注意到影响胖瘦的心理因素了。
, 百拇医药
张振弘教授:你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疾病或手术后发生肥胖,转学、调换工作后肥胖,结婚、分娩、闭经后肥胖,亲人亡故、远离家庭、失恋后肥胖,辍学、处分、失意后肥胖,戒烟、禁酒后肥胖,这些情况都可以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这时人们就会下意识地想法消除上述不良情绪,往往会采取过量摄食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据此,有些国外学者认为,摄食有满足欲望、缓和紧张及安定情绪的作用,所以一些失去心理平衡的人,可由于无意识地过量摄食而肥胖。心理因素致肥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体热量的摄取和消耗而起作用的。
“啤酒肚”的由来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爱喝啤酒,每顿必喝,晚上在酒吧喝得更多。这些人中间有不少人偏于肥胖或十分肥胖,因此,他们戏称自己突起的肚皮为“啤酒肚”。是否喝啤酒会令人发胖?是否因为啤酒里有小麦的成分令人发胖?
何志谦教授:1克脂肪产生9个卡路里,1克酒精产生7个卡路里。现在国人喝酒很厉害,要知道酒精产生的卡路里不可以转变为脂肪,而碳水化合物(肉、五谷、蔬菜、水果)则可以转变为脂肪。
, 百拇医药
读者黄为雄(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居民):啤酒的酒精含量很低,为什么喝啤酒的人却容易发胖呢?
何志谦教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三几个人一起喝啤酒,一个晚上下来,喝完的空酒瓶就满一大筐。因为饮酒量太大了,由酒精产生的卡路里(热量)在体内也多了,维持身体所需的能量已经够了,多余的能量就会变为脂肪。比如蛋白质、糖、脂肪所产生的能量就会自动转变为脂肪。而且啤酒中还含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也产生多量热能,所以啤酒有“液体面包"之称。因此,喝啤酒的人比不喝啤酒的人,多了一份额外的能量。
肥胖会遗传吗
读者程汉彭(广东省化州市工程师,男,25岁,身高175厘米,体重100公斤):我生下来就胖,我的家人也胖,个个特别能吃能睡,我妈说这是种瓜得瓜,我们家族就是胖种,再怎么减也没用。请问肥胖和遗传有关吗?
杜传书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影响肥胖的遗传基因有200多个。在日常生活中,若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在同一家庭中往往有多个肥胖者,尤其是双亲或其中一方为肥胖者的子女多肥胖,亲生子与父母肥胖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养子与养父母肥胖的一致性。双亲中一方为肥胖者,孩子肥胖的机会为25%~50%,双亲均肥胖者则孩子肥胖的机会为50%~75%。在较早前对双生子的调查分析表明,身高、体重与遗传有关。相对来说,身高受环境和饮食因素的影响则小一些,也就是说,体重受环境因素,尤其是食物影响更大。
, 百拇医药
俞纯山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据国外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单纯性肥胖与遗传因素有关,这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肥胖者,或父母一方是肥胖者,儿女也可能是肥胖者,机率颇高。肥胖的成因都不是单一的。尤其是单纯性肥胖,除了遗传因素外,饮食、运动和精神心理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发生作用。
游泽山副教授:真正很胖与很瘦的人并不多,而在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群是不太胖也不太瘦,这种人群除了受遗传的影响外,受环境影响的关系比较大,与饮食、运动的关系较大。有些人的肥胖是跟基因有关系,有些人的肥胖基因多,有些人的肥胖基因少。很多肥胖者是在孩童期半岁之内就胖,其祖辈,或者兄弟姐妹也肥胖,这些应该是多基因的遗传综合效应。如单纯性肥胖,有些人是跟疾病有关系,是继发性的肥胖,是病变引起的肥胖,如垂体的病变、卵巢的病变、下丘脑的病变,这些都可以通过检查诊断出来;还有95%以上是获得性肥胖,跟营养有关系,如营养太丰富或不够均衡,运动量不够;另外还有一些跟年龄有关系,可能到了某一年龄,这时的基因也开始发生作用了。
, http://www.100md.com
程汉彭读者问:像我这种有肥胖遗传基因的人,将来生的孩子也肯定是胖的吗?
傅祖植教授:肥胖原因是综合的,既有遗传因素,又与环境及行为习惯有关。就如人的身高既受父母影响又受环境的影响。假如父母是肥胖的,但子女已改变了多食的习惯以及注意运动,则可能不会出现肥胖;反之,多食、少运动当然容易出现肥胖。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妊娠期饮食与小孩将来肥胖有关。
陈国伟教授:肥胖确实很复杂,遗传在肥胖中起很大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但我认为外界影响很重要。“文革”前中国很穷,那时候的人那么瘦,现在的人却这么胖。不能说“文革”一来基因就变了。
张振弘教授:综合作者提供的材料和情况,多种遗传性疾病伴有肥胖。在动物(小鼠)中也发现许多与肥胖有关的基因。最少有4种基因与糖尿病倾向有关。还有许多种基因与体重增加有关。科学家已发现一种基因,缺少这种基因的小白鼠可以拼命吃而体重不增,也不出现糖尿病的症状。
, 百拇医药
这就是说,遗传是肥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至少在部分人中是如此,而肥胖者可能存在着这种控制的障碍。但如果后天性因素(饮食、运动等)控制得好,肥胖还是可以避免的。可见,遗传只起着一种可能致胖或容易致胖的作用,所以,对有家族肥胖史的人来讲,预防肥胖显得更为重要。
吴一龙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美国麻省的研究者在《自然》杂志上宣布,他们首次找到一个具有抑制肥胖症又能调节热量消耗的基因,称为MG基因,是在鼠身上找到的,是与肥胖有关的第六个基因,但却是第一个同代谢和能量消耗有关的基因。科学家用脂肪含量不同的食物喂养这批携带突变MG基因的鼠,结果不论是吃高脂肪还是低脂肪的食物,鼠都不会增加体重,而携带正常基因的老鼠吃高脂肪的食物后增加了体重。研究者认为,MG基因在人身上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尽管目前仅仅是在鼠身上得到有关结果(MG基因有一个很怪的名字,称为桃花心木,同动物的棕色皮毛有关)。
虽然新发现表明基因在食物相关性肥胖的发生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肥胖并不单纯是遗传学上的问题。不少的遗传学家认为,肥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的因素有食物、运动和生物学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不少人期待着在保留久坐、高脂饮食、不动等不良习惯上依靠单服减肥丸来减轻体重,这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于做到的。但新基因的发现,却让科学家知道可通过摹仿MG突变基因的活动来构建新药以控制肥胖,现在科学家也了解到类似的药物进入细胞的过程,制造出新药只是迟早的事情。
主持人:今天的讨论非常热烈,气氛也非常活跃,专家和读者一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本次讨论的范围仅就肥胖及其致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肥胖所涉及的范围实在太广泛了,也太令人们关注了。以后我们将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讨论会和咨询会,提供给大家(特别是本刊的热心读者们)更广阔的发表自己意见的场所。下一回讨论的中心议题是:肥胖究竟对人有好处还是有坏处?肥胖对人一点好处都没有吗?提出肥胖有坏处者,请你列举肥胖引起的种种后患,认为肥胖对人有好处者,也请你摆事实讲道理,举出种种事例来说明你的观点,例如,胖一点总比瘦一点要好,过胖总比过瘦要好,等等,你认为对吗?, 百拇医药
你耳闻目睹肥胖和减肥所引出的千姿百态的问题吗?有哪些原因造成肥胖呢?肥胖究竟有多少害处呢?肥胖也有好处吗?你对肥胖和减肥有什么体会和经验?究竟应怎样进行科学减肥?
羊城三月,春意盎然。本刊近来在收集到读者反映的数百个与减肥有关的问题的基础上,发起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包括有遗传、营养、生理、心理、行为医学、社会医学、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内分泌科、消化科、中医科、皮肤科、性医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作者和热心读者参加的座谈会、笔会以及咨询会,与会者展开了别开生面的热烈讨论。
, 百拇医药
与会者发言一个接着一个,不少老教授还准备好书面材料,本刊热心读者踊跃参与,不少读者、作者从四面八方寄来讨论稿,有的还通过E-mail发来稿件或电话咨询。
这里根据记录摘要发表专家、作者和读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有部分材料取自本刊作者发表的文稿。从本期起,连载四期。
本刊热烈欢迎广大专家、作者和热心读者继续踊跃来稿来电,或积极参加我们组织的座谈,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或问题,以及自己减肥的心得体会或耳闻目睹的减肥故事等,围绕肥胖和减肥进行一场社会大讨论!
肥胖有标准吗
专家们指出,一个人是不是胖,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因为他或她胖墩墩的;但对有的人来说,却不那么容易确定,单靠目测或量体重也不那么科学,就算是公认的胖子,他或她究竟超过多少,也还缺乏准确性,要测理想体重才行。
, 百拇医药
读者黄丽英(广州市某厂工程师,女,35岁,身高162厘米,体重62公斤)说:我父母精瘦,我绝对不属于具有肥胖基因的人。我年轻的时候瘦得很,大学毕业的时候还不足45公斤。生孩子后,我就胖了,尤其是肚子太大,穿衣服不好看。我该怎样减肥呢?
主持人:我看你的身材挺合适的嘛。看来搞清楚真肥胖和假肥胖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一个人是否需要减肥。是否肥胖,国际上是有标准的。
这时,读者周惠仁(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横街200号)抢着说:这个我懂,标准体重的计算是:(身高-100)×0.9 。例如,我身高170厘米-100×0.9=63(公斤)。我正好63公斤,符合标准体重!
傅祖植教授(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专家):标准体重的提法不准确,建议提“理想体重”。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的积聚过多,衡量脂肪的积聚主要是用理想体重。目前理想体重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 http://www.100md.com
(1)身高(厘米)-105=理想体重(公斤),或身高(厘米)-100(×0.9男,×0.8女)。
(2)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是:正常BMI为18.5~24.9,超重为25~29.9,大于或等于30为肥胖;综合我国情况,暂定为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24者即为肥胖。
何志谦教授(中山医科大学营养学系)指出:第二种计算方法才比较科学,现在营养学会等机构,多用BMI做标准。这样测量的结果,不少青春期的少女,原来以为自己很胖的,实际上并不胖。身材高大的人,骨架也大,体重当然也重些。
你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胖子?医学上主要分为男性型(苹果型)和女性型(洋梨型)身材。男性型主要胖在肚脐的上下部位,特别是腹部周围易堆积脂肪,常与内脏脂肪堆积有关,因而容易引起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女性型则大多是皮下脂肪型肥胖,主要是美观方面的问题。(在座的刚巧有一对父女,父亲身高168厘米,体重88公斤,明显一个“啤酒肚”;女儿身高165厘米,体重91公斤,她身穿一条特大的牛仔裤,却显得很紧,人们不禁莞尔一笑,她的腿还粗过不少女子的腰围!这对父女显然都得了肥胖症了,他们都是抱着讨教的目的而来的。)
, 百拇医药
杜敏联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说:对成年人是以BMI作为标准,但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阶段的身体比例是不一样的,儿科要用相应的标准来衡量。用身高应有的体重作为标准,超过这个标准的20%就是肥胖。进入青春期后就可以用成年人的BMI标准去衡量了。
陈国伟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接着说:体重重的不等于肥胖,肥胖主要看脂肪的积聚。体重作为一般的衡量标准有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意义较测脂肪厚度大。但医学上的肥胖和生活上的肥胖又有很大的区别。生活中女孩子很强调自己的三围,这是从审美角度上定出来的标准,很多人以为自己的三围超过了标准就是肥胖,这是对肥胖概念的错误理解。从医学上来说,是按以上提到的标准和方法去下定义,是和健康紧密相关的。
陈为宪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也说:肥胖与否还要看脂肪的比例,男性占体重的15%以下,女性占体重的25%以下。肌肉发达的运动员,经常健身的人,超重不一定是肥胖。
, 百拇医药
游泽山副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我认为肥胖的人应该通过检查而定,不应该由病人自己感觉是肥胖,或别人说他是肥胖就是肥胖。
中国人有7%的肥胖
主持人:人们经常说胖子越来越多了,究竟全国有多少胖人?
何志谦教授:解放初期胖孩子不到0.5%,现在政府报道是7%,肥胖症的问题关键在孩子。如果我们现在不管孩子,将来我们势必变成胖人国。美国、西德、欧洲,现在四个孩子里有一个胖孩子。我国的城市和农村现在都有很多小胖墩,这是值得重视的。为什么我如此强调对肥胖孩子问题要特别重视,是因为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孩子长胖些好。有一个理论认为,小孩阶段胖,长大以后一半是胖的,如果脂肪细胞在儿童期增多,长大后每个脂肪细胞的容积都增大的话,这个人就特别地胖了。
杜敏联教授:全国儿童肥胖发生率有5%,有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像广州和上海则达到10%,甚至13%。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改革开放仅仅20年,肥胖问题引起国人关注也不过1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肥胖人口增长的速度似乎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假如我们不加以控制,按照这个发展的速度计算,肥胖人的比例将很快赶上西方国家。由于我们是人口大国,由此产生的问题将不堪设想。
肥胖的三个关键阶段
主持人: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人们常拿它来形容性格、行为和气质。记得杜教授在《家庭医生》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身高,也是三岁定八十》,请问,肥胖也是三岁定八十吗?
杜敏联教授:为什么肥胖孩子50%会变成肥胖的成人,这就是脂肪细胞的问题。人的脂肪细胞发育有三个阶段,胎儿期、两岁内和青春期。这三个阶段是脂肪细胞的生长期,这里指的是脂肪细胞数量,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体储存脂肪仓库的数量。如已长了100个脂肪细胞,以后就不会减少,就像已经建了一个仓库,亦即细胞可以存放更多脂肪。在这个基础上,吃得多就容易胖。如果青春期瘦的人,以后胖的机会少一点。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说肥胖是吃出来的,是指一个人吃得多,活动得少,消耗得少,营养过剩,自然就发胖。胖子是吃出来的,小胖子是喂出来的。大约95%的胖子属于单纯性肥胖。饮食过量,好吃高脂肪食物和甜食,有些人还喜欢吃“夜宵”,就容易成为胖子。
杜敏联教授:70年代初,国际医学界就在呼吁:冠心病、糖尿病要从儿童开始预防,儿童胖的原因和儿童营养不良一样,为什么吃得多,为什么吃得少,都是大家对营养知识的错误认识引起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胖是福气,认为孩子瘦就不好。
何志谦教授:中国寿星公的形象就是大肚子的嘛,这就是一种错误的传统观念。
杜敏联教授:营养概念的错误,是造成很多胖孩子的原因。很多妈妈高兴地告诉我:“我的孩子挺能吃呢!一顿能吃半只鸡。"不少家长经常带孩子去吃炸鸡、牛排等,看到孩子吃得又多又快,家长的心是甜滋滋的。
吃出来的胖子
, http://www.100md.com
读者小雪(广州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女,15岁,身高162厘米,体重80公斤):我小时候可瘦了,像只猴子,吃得少睡得少,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主要是没有良好的进食习惯。于是我外婆来到我家,专职对我进行喂养。她每天给我做三顿丰富的正餐,还加上可口的午点和夜宵。可能因为外婆的精心喂养,不久我就胃口大开,变成了一只“馋猫”,超过2小时不吃东西就馋得慌,对任何食物来者不拒,只要有东西吃就高兴。不久我就开始胖起来,妈妈高兴极了,爸爸也直赞外婆劳苦功高,外婆则说:“能吃能睡都是福。”我当然是乐呵呵的。我越吃越胖,直到胖得不成样子了,现在穿什么衣服都不好看。妈妈说我发胖不是吃胖的,是懒胖的。因为我不爱劳动,做完作业就坐在电视机前,直到睡觉。
(小雪同学直率的发言引起了全场的活跃气氛,大家纷纷向她问长问短,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缩食减肥、增加活动量的建议,认为小雪的发言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年儿童发胖的一个缩影。)
何志谦教授:那是生活模式改变了。10年前,20年前,可以看到孩子在街上踢球,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活动空间少得可怜,孩子没有地方活动,只好坐在家里看电视。活动量少了,即使现在的孩子吃东西并不多,也会因消耗减少而发胖。我们要从宏观上控制人口的寿命,就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宏观地纠正人们在健康方面存在的错误观念,树立一种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正确的思维引导下,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才能普遍提高。
, http://www.100md.com
于国中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整形外科):关于生活模式的改变,我认为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改变。小时候我听过一个故事,在某个村庄,一天,父亲和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牵着牛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着,把牛拉的大便捡起来。半路上,儿子看见路边有一条鱼,于是很高兴地捡起来,回家后交给母亲煮来吃。饭后,父亲对儿子说:你以为我没见到这条鱼吗?我见到了,可是我不捡它。因为得了这条鱼后,我反而要损失更多的米饭。你看,这顿饭大家都吃得比以前多。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口感好的食物,可以促进人的食欲,使人的进食量增多。以前定量供应的时候,肉类、粮食、副食品都是按国家定量供应的。改革开放后,副食品丰富起来,胖人多了,所以说,肥胖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张振弘教授(本刊专家组成员):脑子也管肥胖。人体内有一个管理食欲的中枢,位于丘脑处。人与人之所以在食欲上有差异,除了其他一些外部因素外,主要由中枢兴奋性所决定。兴奋性高,进食多,易致胖,反之则不易发胖。
每一个人的体重相对不变,在一定范围内不受进食多少的影响。这就是所谓“定点理论",这个定点由他本身的遗传所决定。按形态与功能的不同,脂肪组织可分为两大类,即白色与褐色脂肪组织。人体内的脂肪大部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它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贮能组织,可以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之需。另有一小部分脂肪组织呈浅褐色,它的含量仅占人体全部重量的0.5%~5%,其含量实在没有优势。但它却以“星火燎原”之势,与白色脂肪组织、交感神经、激素等共同参与到人体贮能、供能与产热系统,调节人体能源的利用与体温,从而在影响人体能量代谢的天平上,成为一枚举足轻重的砝码。当寒冷、活动、进食等因素作用于人体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褐色脂肪细胞的活动能力(活性)增加,热量随之增加。褐色脂肪细胞产热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种特殊蛋白质,而这种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到神经、内分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百拇医药
有些肥胖病人吃得并不多,活动量也不小,但依然“体壮膘肥”,即使用尽办法减肥,体重也有增无减,煞是令人苦恼。其实这种肥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类人的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产热的“转移泵”运转慢了,也就是说,这种人好像处于一种亚冬眠的低能耗状态,能量消耗少,人也瘦不了。
胃是可以撑大的
陈为宪副主任:肥胖与否有一个社会心理因素问题,如果家长认为肥胖是美,就很难减下去。从小孩起,1岁到4岁,家长如果不适当加以指导,小孩吃得多就长得胖,家长还大加赞许,孩子就会在这种不适当的鼓励下多吃东西而长成胖墩。
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吃多了,胃也撑大了,越大越吃,越吃越大,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随之胃分泌的酶也增多,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也增加,造成消化液、消化酶的水平很高,使这个人习惯于多吃,如果再不运动,就容易长胖。过去的观点,吃得好就是身体好。现在医学认为,吃得好并不等于身体好。要使所有家庭对肥胖的害处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控制饮食并进行教育。
, http://www.100md.com
施梦娟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家庭医生医疗门诊部心理科):陈教授谈到胃撑大了,可能会变为贪食症,我看过一个病人,就是因为减肥患了贪食症。一个女大学生,其实人并不胖,她却一定要减肥。从开始的不吃东西变为后来猛吃东西,自己想控制都控制不了,早餐吃了8个包子,实际上她不想吃了,吃得胃都胀痛了,她还要吃下去,最后得了个贪食症。吃完后再呕吐,后来又患上了忧郁症。这是减肥引起的心理障碍。
读者冯来彬(广州市某服务公司经理,男,35岁,身高170厘米,体重90公斤)说:我肥胖是这两年的事,过去的10年里无论我怎样努力,工作或生意都搞不上去,那时候虽然我吃得不少,但就是不长肉,可能是太操心的缘故。两年前我的生意有了转机,可说是风调雨顺,我的心情好了,再没有烦恼和危机感了,这时,身体也胖起来了。我觉得“心宽体胖”这句话有道理。一个人心情不好,有吃有穿也胖不起来。
主持人:刚才施医生说得很对,这位经理所说的经历也证实,胖与瘦不但与饮食有关,而且也与情绪有关。根据本刊作者史久华编审,所提供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材料,该大学曾进行一次“半饥饿实验”。36名被试者,每顿只吃半饱,170天后不但体重下降,而且大多数变得态度淡漠,精神抑郁,厌于社交,容易激动,有人甚至丧失自尊心,产生自卑感,被叫做“半饥饿性精神神经症”。临床发现某些肥胖症者,是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以食物来补偿,结果吃得过多,肥胖成疾,叫做“情感饥饿”心理状态者。俗话说“心宽体胖”,可见人们早已注意到影响胖瘦的心理因素了。
, 百拇医药
张振弘教授:你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疾病或手术后发生肥胖,转学、调换工作后肥胖,结婚、分娩、闭经后肥胖,亲人亡故、远离家庭、失恋后肥胖,辍学、处分、失意后肥胖,戒烟、禁酒后肥胖,这些情况都可以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这时人们就会下意识地想法消除上述不良情绪,往往会采取过量摄食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据此,有些国外学者认为,摄食有满足欲望、缓和紧张及安定情绪的作用,所以一些失去心理平衡的人,可由于无意识地过量摄食而肥胖。心理因素致肥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体热量的摄取和消耗而起作用的。
“啤酒肚”的由来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爱喝啤酒,每顿必喝,晚上在酒吧喝得更多。这些人中间有不少人偏于肥胖或十分肥胖,因此,他们戏称自己突起的肚皮为“啤酒肚”。是否喝啤酒会令人发胖?是否因为啤酒里有小麦的成分令人发胖?
何志谦教授:1克脂肪产生9个卡路里,1克酒精产生7个卡路里。现在国人喝酒很厉害,要知道酒精产生的卡路里不可以转变为脂肪,而碳水化合物(肉、五谷、蔬菜、水果)则可以转变为脂肪。
, 百拇医药
读者黄为雄(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居民):啤酒的酒精含量很低,为什么喝啤酒的人却容易发胖呢?
何志谦教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三几个人一起喝啤酒,一个晚上下来,喝完的空酒瓶就满一大筐。因为饮酒量太大了,由酒精产生的卡路里(热量)在体内也多了,维持身体所需的能量已经够了,多余的能量就会变为脂肪。比如蛋白质、糖、脂肪所产生的能量就会自动转变为脂肪。而且啤酒中还含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也产生多量热能,所以啤酒有“液体面包"之称。因此,喝啤酒的人比不喝啤酒的人,多了一份额外的能量。
肥胖会遗传吗
读者程汉彭(广东省化州市工程师,男,25岁,身高175厘米,体重100公斤):我生下来就胖,我的家人也胖,个个特别能吃能睡,我妈说这是种瓜得瓜,我们家族就是胖种,再怎么减也没用。请问肥胖和遗传有关吗?
杜传书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影响肥胖的遗传基因有200多个。在日常生活中,若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在同一家庭中往往有多个肥胖者,尤其是双亲或其中一方为肥胖者的子女多肥胖,亲生子与父母肥胖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养子与养父母肥胖的一致性。双亲中一方为肥胖者,孩子肥胖的机会为25%~50%,双亲均肥胖者则孩子肥胖的机会为50%~75%。在较早前对双生子的调查分析表明,身高、体重与遗传有关。相对来说,身高受环境和饮食因素的影响则小一些,也就是说,体重受环境因素,尤其是食物影响更大。
, 百拇医药
俞纯山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据国外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单纯性肥胖与遗传因素有关,这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肥胖者,或父母一方是肥胖者,儿女也可能是肥胖者,机率颇高。肥胖的成因都不是单一的。尤其是单纯性肥胖,除了遗传因素外,饮食、运动和精神心理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发生作用。
游泽山副教授:真正很胖与很瘦的人并不多,而在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群是不太胖也不太瘦,这种人群除了受遗传的影响外,受环境影响的关系比较大,与饮食、运动的关系较大。有些人的肥胖是跟基因有关系,有些人的肥胖基因多,有些人的肥胖基因少。很多肥胖者是在孩童期半岁之内就胖,其祖辈,或者兄弟姐妹也肥胖,这些应该是多基因的遗传综合效应。如单纯性肥胖,有些人是跟疾病有关系,是继发性的肥胖,是病变引起的肥胖,如垂体的病变、卵巢的病变、下丘脑的病变,这些都可以通过检查诊断出来;还有95%以上是获得性肥胖,跟营养有关系,如营养太丰富或不够均衡,运动量不够;另外还有一些跟年龄有关系,可能到了某一年龄,这时的基因也开始发生作用了。
, http://www.100md.com
程汉彭读者问:像我这种有肥胖遗传基因的人,将来生的孩子也肯定是胖的吗?
傅祖植教授:肥胖原因是综合的,既有遗传因素,又与环境及行为习惯有关。就如人的身高既受父母影响又受环境的影响。假如父母是肥胖的,但子女已改变了多食的习惯以及注意运动,则可能不会出现肥胖;反之,多食、少运动当然容易出现肥胖。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妊娠期饮食与小孩将来肥胖有关。
陈国伟教授:肥胖确实很复杂,遗传在肥胖中起很大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但我认为外界影响很重要。“文革”前中国很穷,那时候的人那么瘦,现在的人却这么胖。不能说“文革”一来基因就变了。
张振弘教授:综合作者提供的材料和情况,多种遗传性疾病伴有肥胖。在动物(小鼠)中也发现许多与肥胖有关的基因。最少有4种基因与糖尿病倾向有关。还有许多种基因与体重增加有关。科学家已发现一种基因,缺少这种基因的小白鼠可以拼命吃而体重不增,也不出现糖尿病的症状。
, 百拇医药
这就是说,遗传是肥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至少在部分人中是如此,而肥胖者可能存在着这种控制的障碍。但如果后天性因素(饮食、运动等)控制得好,肥胖还是可以避免的。可见,遗传只起着一种可能致胖或容易致胖的作用,所以,对有家族肥胖史的人来讲,预防肥胖显得更为重要。
吴一龙教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美国麻省的研究者在《自然》杂志上宣布,他们首次找到一个具有抑制肥胖症又能调节热量消耗的基因,称为MG基因,是在鼠身上找到的,是与肥胖有关的第六个基因,但却是第一个同代谢和能量消耗有关的基因。科学家用脂肪含量不同的食物喂养这批携带突变MG基因的鼠,结果不论是吃高脂肪还是低脂肪的食物,鼠都不会增加体重,而携带正常基因的老鼠吃高脂肪的食物后增加了体重。研究者认为,MG基因在人身上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尽管目前仅仅是在鼠身上得到有关结果(MG基因有一个很怪的名字,称为桃花心木,同动物的棕色皮毛有关)。
虽然新发现表明基因在食物相关性肥胖的发生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肥胖并不单纯是遗传学上的问题。不少的遗传学家认为,肥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的因素有食物、运动和生物学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不少人期待着在保留久坐、高脂饮食、不动等不良习惯上依靠单服减肥丸来减轻体重,这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于做到的。但新基因的发现,却让科学家知道可通过摹仿MG突变基因的活动来构建新药以控制肥胖,现在科学家也了解到类似的药物进入细胞的过程,制造出新药只是迟早的事情。
主持人:今天的讨论非常热烈,气氛也非常活跃,专家和读者一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本次讨论的范围仅就肥胖及其致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肥胖所涉及的范围实在太广泛了,也太令人们关注了。以后我们将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讨论会和咨询会,提供给大家(特别是本刊的热心读者们)更广阔的发表自己意见的场所。下一回讨论的中心议题是:肥胖究竟对人有好处还是有坏处?肥胖对人一点好处都没有吗?提出肥胖有坏处者,请你列举肥胖引起的种种后患,认为肥胖对人有好处者,也请你摆事实讲道理,举出种种事例来说明你的观点,例如,胖一点总比瘦一点要好,过胖总比过瘦要好,等等,你认为对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