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01451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7日
    参见附件(41kb)。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本。《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九个单元,主要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象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附篇介绍了《内经》的注家和注本、五运六气以及《内经》的现代研究概况。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提高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的准确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注意避免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86~90学时。

    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主要供中医学各专业使用。

    2.原文选读部分各章后均有参阅文献及思考题,可供学生自学时参考。

    3.每个单元后均有"经文辑录",所选原文可供课堂讲授时引用,亦可供学生学习时参考,可灵活使用。

    4.教学时数的安排参考,各校可按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 论

    【教学要求】

    熟悉《内经》的成书年代、沿革,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了解《内经》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学习《内经》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2.《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

    3.《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及建构方法。

    4.《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5.《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6.《内经》的学术价值。

    7.学习《内经》的主要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原 文 选 读

    第一单元 宝 命 全 形

    【教学要求】

    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单元 阴 阳 应 象

    【教学要求】

    1.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了解五行的演泽及在医学上的运用。

    2.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3.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教学内容】

    1.阴阳学说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①解释生理;②解释饮食生化过程;③解释病因发病;④解释病机;⑤指导辨证;⑥分析药性功用;⑦指导诊法;⑧指导针刺治疗;⑨指导养生。

    3.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

    4.阴阳的可分性。

    5.阴阳的升降变化、动而不已是事物生杀之本始。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三单元 藏 气 法 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

    2.掌握藏象概念及五脏性能。

    3.熟悉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

    4.熟悉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含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掌握"魄门亦为五藏使"的临床指导意义。熟悉奇恒之府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5.掌握水谷、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及"四时五脏阴阳"的含义。

    6.掌握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熟悉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风邪湿邪致病的特性;了解脾的主时。

    7.熟悉五脏和七窍的关系。

    8.理解心不受邪的机理。

    【教学内容】

    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相互关系。

    2.藏象的概念及五脏性能。

    3.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

    4.奇恒之府的概念及其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的功有特点;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的功能特点。

    5.魄门亦为五藏使。

    6.水谷、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四时五脏阴阳"的意义。

    7.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8.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及"阳道实,阴道虚"含义。

    9.脾的主时。

    10.五脏和七窍的关系。

    11.心不受邪的机理。

    【教学时数】8学时。

    第四单元 血 气 精 神

    【教学要求】

    1.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失神伤脏而致病。

    2.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3.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4.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5.熟悉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

    1.针刺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证及五脏虚实的病证。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化源与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