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1604349
相互羽翼 共筑基础 ——谈《难经》在构建中医学体系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44期
     《内经》和《难经》虽然没有必然的医学知识传承关系,但两者的成书同为医学知识体系形成标志,共同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00多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中,有人认为《难经》是对《内经》的发难解惑,是补充《内经》的不足,也有人认为《难经》虽然晚成于《内经》,但都是以传载医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医学典籍。如若认真研究两者的相关内容后不难发现,《难经》中虽有35节39见“经曰”、“经言”、“经云”之辞,但与《内经》的言辞和文义基本相同者仅7见,义同辞别者8见,义辞均有别者24见,这就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内经》和《难经》是传载医学知识的两个不同传本之立场,完全有理由认为其中义辞完全相同的7见和义同辞别的8见为两书成编时编纂者援引或参阅了资料之源相同的古文献。如若对义辞均不见于《内经》的24见和全书大量内容,运用比较方法将《内经》、《难经》予以横向研读分析之后更会坚定这一立场。

    《难经》81节内容可归类为六大知识板块,虽然与内容博大精深的《内经》比较显得有些单薄,但其中的真知灼见却成为构建和缔造中医学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仅就《难经》“脉学”这一知识板块而言,却是《内经》有关知识不可企及的,它使“独取寸口诊脉法”自此以完整、神奇、简便、适用的特有面貌奉献并造福于众生,同时也成就了叔和《脉经》以降2000多年众多的脉学研究大家的知识渊薮。
, http://www.100md.com
    “藏象学”板块的知识,更能彰显《难经》不同而又丰富于《内经》学术的魅力。要言之有三:一是首次从“形态结构决定功能”的视角,较准确地记述了五脏的大体解剖形态,细化了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的形态结构,发现了七冲门并给予了形象的命名,站在解剖学的立场上唱响了三焦“有名无形”的别样声音,认为三焦乃非与肝、心、脾、肺、肾相匹配的另“外(之)府”,自此引发了2000多年来关于三焦的“形名”之争,从争论中促进了气化三焦理论的发展。二是元(或“原”)气理论。《内经》虽有原气的内容,但无“原气”(或“元气”)之名,是《难经》第一次启动了“原气”的医学理论的起点。三是命门理论。词语“命门”于《内经》凡6见均指眼睛,都是站在诊法的角度认为眼睛是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的集中体现,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能通过眼神而表达于外,因而眼睛是医生了解人的生命活动最关键的部位,是医生窥视生命活动的门户。《难经》却将“命门”视为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等同的“脏”,故言“脏有六者”。若依《内经》命“脏”的法则言之,凡言“脏”者必须具备“藏”的生理特征,一“藏”精二“藏”神,二者务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难经》之所以将“命门”以“脏”名之,是因为“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诸神精之所舍也”。足见《难经》作者将命门视为六脏之一,是在严格遵循命“脏”法则的前提下立论的,自此开创了命门理论之先河。
, 百拇医药
    《难经》将其卷首“脉学”的研究成就贯穿于全书之始终,以脉(象)论病论证,据脉(象)指导临证选穴施针施治,为后世脉学研究作出了典范,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那就是“脉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作为脉象研究惟一、必然的旨归。如其所言“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重阴(尺脉属阴,又见沉、迟、细、弱属阴之脉)者癫,重阳(寸脉为阳,又见洪、滑、数、实属阳之脉)者狂;脱阳者(寸脉脉脱)见鬼,脱阴者(尺脉脉脱)目盲”等,均体现了其脉学理论在临床疾病辨证中的应用。

    《难经》缔造了中医学最基本的治则治法理论,一是从既病防变的角度与《内经》共同支撑了“治未病”的理论;二是创立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通过实例论证五行相生理论在临床治疗学中的应用;三是将五行相克相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泻南补北”治病法则,历代临床医学家广为应用,足显其意义之深广。, 百拇医药(张登本 孙理军 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