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会主席葛均波教授谈“心”
论坛报:目前人们认为“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已经来临,但与此同时人们对DES还存有很多争议。您认为DES还存在哪些问题?
葛教授:一切科学技术都是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继续探索”。支架技术的发展也同样经历着这一螺旋式上升过程。
通过长期的临床应用与随访,人们逐渐对早期DES有了较为冷静的认识:尽管DES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但发生率并非如某些研究所示为零;同时由于内皮化延迟,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受到晚期血栓形成的威胁。我认为,对抗晚期血栓形成的根本途径是对支架本身——包括材质、工艺与涂层材料等方面——加以研发和改进,而非药物预防。
新一代DES因其涂层为可降解材料,减轻了涂层本身对血管壁的刺激。尽管涂层可以降解,但支架本身还存留在体内。据此从理论上推断,新一代DES还存在一定的远期再狭窄风险。因此,彻底解决DES血栓形成与再狭窄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论坛报:在刚结束的欧洲巴黎血运重建大会上,一项研究显示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未能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您如何看待血管内超声对PCI的指导作用?
葛教授:对该项研究的结果,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项涵括丰富患者资源的临床研究,最终入组时绝大部分患者因不符合研究要求而被筛除。病例的筛选对于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有重要影响。我个人认为,对该项研究的结果应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众所周知,血管内超声从上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临床,至今仍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它的应用,人们发现在8个大气压条件下支架出现贴壁不良,之后才出现了今天的高压球囊后扩张技术。血管内超声是观察支架贴壁是否良好、支架是否覆盖整个病变的重要参考手段。它可以告诉我们在置入过程中能够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病变的种类、治疗手段的选择等,尤其对于左主干病变、临界病变的支架置入,血管内超声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第二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大会主席葛均波教授。
论坛报:对急性心梗患者置入支架前是否行血栓抽吸,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请您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葛教授:已有研究证明,无论远端装置、血栓抽吸等装置,均未给急性心梗患者的远期预后带来更多的益处。尽管最近荷兰专家公布的一项TAPAS研究显示,抽吸血栓能够增加TIMI血流的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因纳入该研究的患者只有几百例,还不足以推翻已往的研究结论。
同时,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适应证的掌握、病变血管的条件、是否富含血栓以及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等因素,都会影响预后。对于这一争论的最终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予以揭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