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邓铁涛及相关
编号:11620148
“肯定之肯定”为主,“否定之否定”为辅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51期
     辩证唯物主义论述事物发展规律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否定之否定”。中医学走过几千年的发展道路,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其中的规律,不难发现既有“否定之否定”,也有“肯定之肯定”,而且是以“肯定之肯定”为主线,以“否定之否定”为辅助的模式,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从生成论的观点来看,中医学由一颗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其树干的年轮不断增多、增大,没有被彻底否决过,这就是“肯定之肯定”的过程;树木的枝叶、花果,春生夏长,秋天陨落,年复一年,属于“否定之否定”。中医学自从形成之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淫七情、四气五味、升降出入等基础理论一直存在着,不断发展传承着,这就是历代中医学的“肯定之肯定”的结果。每一位中医,在他一生的医疗活动之中,不断开出方药,积累经验,绝大部分都散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从构成论的角度看,被称为“伟大宝库”的中医学,是由基本理论、诊疗技术、医疗经验三部分构成的。中医的基本理论是由比较简单、比较原始的阶段,逐渐成熟起来的,是一个“肯定之肯定”的过程。一开始的经验积累阶段,只有零散的具体经验,既没有理论,也没有体系,称不上“伟大宝库”。后来,古代哲学给了中医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使中医“登高望远”,逐渐引入气(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又结合具体的医学知识,逐渐形成了五脏六腑、精气神、形气关系、形神关系、健病关系、药毒转化、邪正斗争、辨证论治、增效减毒等等基本理论范畴,在运用之中不断丰富发展,经过“肯定之肯定”,一直传承了几千年。

    在历史的诊疗过程之中,每一位中医学家运用基本的理论作指导,结合当时具体的病证特点,“即时随机”地抓住病机,开具汤药,或者进行其他方式的治疗活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时过境迁”之后,各位医学家的具体诊治措施,往往就成为历史陈迹,既淡出了他自己的脑海,也被历史逐渐遗忘。事后回忆、总结,不过是“挂一漏万”的知识,是丰富历史过程的碎片而已。然而积沙成丘、集腋成裘,医学家的诊疗思想、“经验之方”,也会逐渐积累起来,形成体系。

    邓铁涛先生主编的《中国防疫史》,记载了中医学诊治传染病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从甲骨文的记载,到刚刚过去的非典,中医学的探索足迹可谓久矣。这个过程也是“肯定之肯定”与“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对于传染病大多按热病诊治模式应对;《难经》仲景之后,多用伤寒论述;吴又可说传染,所以重视疫气;温病四大家擅长清热养阴,因此倡导温热毒邪为患。看似纷然难辨,其实都是贯彻“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完全可以互相借鉴,融会贯通。因此,邓铁涛先生主张“以热病理论逐渐融合伤寒与温病”,以更有利于临床提高疗效。

    毫无疑问,建立统一的“外感热病学”,要整合历史上的不同诊疗思想,熔众说于一炉,离不开“肯定之肯定”与“否定之否定”的合理运用。, http://www.100md.com(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