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伤寒论类方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9kb)。
<篇名>伤寒论类方
书名:伤寒论类方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9年
<目录>卷一\桂枝汤类·一
<篇名>桂枝汤(一)
属性: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
余,以助药力。桂枝本不能
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至皮毛,汗所从出,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观此可知伤寒不禁食矣。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
不除此解肌之法也。若如水流漓,则动营气,卫邪仍在。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
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
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桂枝汤全料,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古一两,今二钱零,则一剂之药,除姜枣,仅一两六钱零,一服不过五钱零矣。治伤寒大症,分
两不过如此。一服即汗,不再服;无汗,服至二、三剂,总以中病为主。后世见服药得效者,反令多服,无效
者,即疑药误,又复易方,无往不误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恶等物。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风在外,故阳脉浮;卫气有邪,则不能护营,故阴脉弱。阳浮者,热自发。风
为阳邪,故发热,桂枝之辛以散之。阴弱者,汗自出。芍药之酸以收之,甘草之甘以缓之。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者,但恶寒甚轻,非若中寒及阴经之甚也。
翕翕发热,其热亦不如阳明之甚。鼻鸣干呕者,鼻鸣似属阳明;干呕似属少阳,盖三阳相近,故略有
兼病,但不甚耳。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桂枝汤总症。
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故汗出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误治。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此误下之症。
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宜施治。论
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
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结。盖邪风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刺之以泄经气。风府一穴,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刺入四分,留三呼。风池二穴,在颞 后,发际陷
者中,穴在耳后,按之引于耳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留三呼。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病虽过期,脉症属太阳,仍不离桂枝法。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此禁下总诀。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服桂枝汤言虽有当下之症,而外症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
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荣气和者,言荣气不
病,非调和之和,故又申言之,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自汗与发汗
迥别。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
自汗反止矣。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未热之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
之。无他病,太阳诸症不必备,而惟发热自汗,故亦用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太阳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
按“未可”二字,从《金匮》增入,《伤寒论》失此二字。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便赤为里
有热。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汗出而头痛未解,则蕴热在经而血动矣。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发汗未透,故烦。乃服药不及之故。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症。身疼痛者,表症。急当救里。此误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
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下脱可危,虽表症未除,而救里为急。
《伤寒论·不可下编》云∶误下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清谷已止,疼痛未除,仍从表治,盖凡病皆当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则以扶阳为急,而表症为缓也。表里分
治而序不乱,后人欲以一方治数症,必至两误。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提出邪风二字,见桂枝为驱
风圣药。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
今多汗而犹恶寒,则仍在太阳矣,虽阳明病,而治从太阳。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本无汗法,因其脉独浮,则邪仍在表,故亦用桂枝,从脉
不从症也。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有时复热。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发热,则为阳明之潮热
而非疟矣。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者,宜发汗。一症而治法迥别,全以脉为凭。此亦从脉而不从症之法。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里症。身疼痛者,表症。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节属厥
阴症,未必由误治而得,然既见表症,亦宜兼治。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里症除而表症犹在,仍宜用桂枝法,轻其剂
而加减之可也。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再误。心下痞,邪入中焦。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苦寒开
降之法,详见后。
<目录>卷一\桂枝汤类·一
<篇名>桂枝加附子汤(二)
属性: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此发汗太过,如水流漓,或药不对症之故,其人恶风,中风本恶风,汗后
当愈。今仍恶风,则表邪未尽也。小便难,津液少。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四肢为诸阳之本,急难屈伸
乃津脱阳虚之象,但不至亡阳耳。若更甚而厥冷恶寒,则有阳脱之虑,当用四逆汤矣。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
枝同附子服,则能止汗回阳。
<目录>卷一\桂枝汤类·一
<篇名>桂枝加桂汤(三) ......
<篇名>伤寒论类方
书名:伤寒论类方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9年
<目录>卷一\桂枝汤类·一
<篇名>桂枝汤(一)
属性: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
余,以助药力。桂枝本不能
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至皮毛,汗所从出,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观此可知伤寒不禁食矣。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
不除此解肌之法也。若如水流漓,则动营气,卫邪仍在。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
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
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桂枝汤全料,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古一两,今二钱零,则一剂之药,除姜枣,仅一两六钱零,一服不过五钱零矣。治伤寒大症,分
两不过如此。一服即汗,不再服;无汗,服至二、三剂,总以中病为主。后世见服药得效者,反令多服,无效
者,即疑药误,又复易方,无往不误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恶等物。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风在外,故阳脉浮;卫气有邪,则不能护营,故阴脉弱。阳浮者,热自发。风
为阳邪,故发热,桂枝之辛以散之。阴弱者,汗自出。芍药之酸以收之,甘草之甘以缓之。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者,但恶寒甚轻,非若中寒及阴经之甚也。
翕翕发热,其热亦不如阳明之甚。鼻鸣干呕者,鼻鸣似属阳明;干呕似属少阳,盖三阳相近,故略有
兼病,但不甚耳。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桂枝汤总症。
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故汗出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误治。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此误下之症。
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宜施治。论
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
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结。盖邪风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刺之以泄经气。风府一穴,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刺入四分,留三呼。风池二穴,在颞 后,发际陷
者中,穴在耳后,按之引于耳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留三呼。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病虽过期,脉症属太阳,仍不离桂枝法。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此禁下总诀。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服桂枝汤言虽有当下之症,而外症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
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荣气和者,言荣气不
病,非调和之和,故又申言之,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自汗与发汗
迥别。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
自汗反止矣。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未热之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
之。无他病,太阳诸症不必备,而惟发热自汗,故亦用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太阳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
按“未可”二字,从《金匮》增入,《伤寒论》失此二字。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便赤为里
有热。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汗出而头痛未解,则蕴热在经而血动矣。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发汗未透,故烦。乃服药不及之故。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症。身疼痛者,表症。急当救里。此误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
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下脱可危,虽表症未除,而救里为急。
《伤寒论·不可下编》云∶误下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清谷已止,疼痛未除,仍从表治,盖凡病皆当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则以扶阳为急,而表症为缓也。表里分
治而序不乱,后人欲以一方治数症,必至两误。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提出邪风二字,见桂枝为驱
风圣药。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
今多汗而犹恶寒,则仍在太阳矣,虽阳明病,而治从太阳。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本无汗法,因其脉独浮,则邪仍在表,故亦用桂枝,从脉
不从症也。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有时复热。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发热,则为阳明之潮热
而非疟矣。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者,宜发汗。一症而治法迥别,全以脉为凭。此亦从脉而不从症之法。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里症。身疼痛者,表症。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节属厥
阴症,未必由误治而得,然既见表症,亦宜兼治。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里症除而表症犹在,仍宜用桂枝法,轻其剂
而加减之可也。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再误。心下痞,邪入中焦。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苦寒开
降之法,详见后。
<目录>卷一\桂枝汤类·一
<篇名>桂枝加附子汤(二)
属性: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此发汗太过,如水流漓,或药不对症之故,其人恶风,中风本恶风,汗后
当愈。今仍恶风,则表邪未尽也。小便难,津液少。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四肢为诸阳之本,急难屈伸
乃津脱阳虚之象,但不至亡阳耳。若更甚而厥冷恶寒,则有阳脱之虑,当用四逆汤矣。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
枝同附子服,则能止汗回阳。
<目录>卷一\桂枝汤类·一
<篇名>桂枝加桂汤(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8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