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07kb)。
<篇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书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作者:陈言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74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余绍兴辛巳。为叶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叙阴阳病脉证。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
道。题曰根据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几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远。庆德夫。论及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以人迎
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余蕴。故曰医事之要。无出
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余道。题曰三因极一病
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混淆。或附会杂揉。古文简脱。
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
蹊径。为进学之 。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
\x青田鹤溪陈 言无择序\x
<目录>卷之一
<篇名>脉经序
属性:学医之道,须知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中复分为三,博
约之说,于斯见矣。脉为医门之先,虽流注一身,其理微妙,广大配天地,变化合阴阳,六
气纬虚,五行丽地,无不揆度。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为《太素》《
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着。六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
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瓮,正道翳于 辞,良可叹息。
今乃料简要义,别白讨论,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六经不昧
,五脏昭然,识病推因,如指诸掌,类明条备,文略义详,倘能留神,则思过半矣。
<目录>卷之一
<篇名>学诊例
属性: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脉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与神
会,则莫之敢违。
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
气治,短则气病也。
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
一分,人命之主。
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脏害,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
期,此之谓也。
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
可根据源治疗。
<目录>卷之一
<篇名>总论脉式
属性:《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或有作为,当停宁食顷,俟定乃诊,师亦如之。
释曰∶停宁俟定,即不拘于平旦。况仓卒病生,岂待平旦,学人知之。
《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
以参决死生之分。
释曰∶切脉动静者,以脉之潮会,必归于寸口。三部诊之,左关前一分为人迎,以候六
淫,为外所因;右关前一分为气口,以候七情,为内所因;推其所自,用背经常,为不内外
因。三因虽分,犹乃未备,是以前哲类分二十四字,所谓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实
弦紧洪;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者,细数动虚促结代革散。虽名状不同,证候差
别,皆以人迎、气口一分而推之,与三部相应而说证。故《脉赞》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而汉论亦曰∶人迎紧盛伤于寒。以此推明,若人迎浮盛则伤风,虚弱沉细为暑湿,皆外所因;喜则散,怒则激,忧涩思结,悲紧恐沉惊
动,皆内所因。看与何部相应,即知何经何脏受病,方乃不失病机也。其如诊按表里,名义
情状,姑如后说。但《经》所述,谓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
病进。文藻虽雅,义理难寻,动静之辞,有博有约。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
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风湿寒热属于外
,虚实冷燥属于内,内外既分,三因颖别,学人宜详览,不可惮烦也。
《经》中所谓视精明者,盖五脏精明聚于目,精全则目明,神定则视审,审视不了,则
精明败矣;直视上视,眩瞑 瞑,皆可兼脉而论病状也。
所谓察五色者,乃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
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重泽,不欲如炭。五
色精败,寿不久矣。
所谓观五脏有余不足者,候之五声。五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胜,中衰则
气弱。故声如从室中言者,是气之涩也;言微终日乃复言者,是气之夺也,谵妄不避善恶,神明之乱也;郑声言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所谓六腑强弱,以候形之盛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筋将惫
矣;骨者髓之府也,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
藏也。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此等证状,医者要门,在脉难明,惟证易辨。是故圣智备论垂
教,学人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三部分位
属性:三部从鱼际至高骨得一寸,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中;寸后尺前名
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又云∶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六分为关分,从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故三部共得一寸九分。
<目录>卷之一
<篇名>六经所属
属性:心部在左手寸口,属手少阴经,与小肠手太阳经合。
肝部在左手关上,属足厥阴经,与胆足少阳经合。
肾部在左手尺中,属足少阴经,与膀胱足太阳经合。
肺部在右手寸口,属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合。
脾部在右手关上,属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合。
右肾在右手尺中,属手厥阴(心包)经,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其直
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
,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
目兑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
<篇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书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作者:陈言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74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余绍兴辛巳。为叶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叙阴阳病脉证。次及所因之说。集注脉经。类分八十一门。方若干
道。题曰根据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书欲托贵人刊行。未几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复与友人汤致德远。庆德夫。论及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遂举脉经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以人迎
候外因。气口候内因。其不应人迎气口。皆不内外因。傥识三因。病无余蕴。故曰医事之要。无出
此也。因编集应用诸方。类分一百八十门。得方一千五十余道。题曰三因极一病
源论粹。或曰现行医方山积。便可指示。何用此为。殊不知晋汉所集。不识时宜。或诠次混淆。或附会杂揉。古文简脱。
章旨不明。俗书无经。性理乖误。庸辈妄用。无验有伤。不削繁芜。罔知枢要。乃辨论前人所不了义。庶几开古贤之
蹊径。为进学之 。使夫见月忘指可也。于是乎书。
\x青田鹤溪陈 言无择序\x
<目录>卷之一
<篇名>脉经序
属性:学医之道,须知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中复分为三,博
约之说,于斯见矣。脉为医门之先,虽流注一身,其理微妙,广大配天地,变化合阴阳,六
气纬虚,五行丽地,无不揆度。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为《太素》《
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叔和诠次于后,非不昭着。六朝有高阳生者,剽窃作歌诀,刘
元宾从而解之,遂使雪曲应稀,巴歌和众,经文溺于覆瓮,正道翳于 辞,良可叹息。
今乃料简要义,别白讨论,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六经不昧
,五脏昭然,识病推因,如指诸掌,类明条备,文略义详,倘能留神,则思过半矣。
<目录>卷之一
<篇名>学诊例
属性: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脉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与神
会,则莫之敢违。
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
气治,短则气病也。
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
一分,人命之主。
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脏害,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
期,此之谓也。
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
可根据源治疗。
<目录>卷之一
<篇名>总论脉式
属性:《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或有作为,当停宁食顷,俟定乃诊,师亦如之。
释曰∶停宁俟定,即不拘于平旦。况仓卒病生,岂待平旦,学人知之。
《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
以参决死生之分。
释曰∶切脉动静者,以脉之潮会,必归于寸口。三部诊之,左关前一分为人迎,以候六
淫,为外所因;右关前一分为气口,以候七情,为内所因;推其所自,用背经常,为不内外
因。三因虽分,犹乃未备,是以前哲类分二十四字,所谓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实
弦紧洪;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者,细数动虚促结代革散。虽名状不同,证候差
别,皆以人迎、气口一分而推之,与三部相应而说证。故《脉赞》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而汉论亦曰∶人迎紧盛伤于寒。以此推明,若人迎浮盛则伤风,虚弱沉细为暑湿,皆外所因;喜则散,怒则激,忧涩思结,悲紧恐沉惊
动,皆内所因。看与何部相应,即知何经何脏受病,方乃不失病机也。其如诊按表里,名义
情状,姑如后说。但《经》所述,谓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
病进。文藻虽雅,义理难寻,动静之辞,有博有约。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
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风湿寒热属于外
,虚实冷燥属于内,内外既分,三因颖别,学人宜详览,不可惮烦也。
《经》中所谓视精明者,盖五脏精明聚于目,精全则目明,神定则视审,审视不了,则
精明败矣;直视上视,眩瞑 瞑,皆可兼脉而论病状也。
所谓察五色者,乃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泽,不欲如垩;
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重泽,不欲如炭。五
色精败,寿不久矣。
所谓观五脏有余不足者,候之五声。五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胜,中衰则
气弱。故声如从室中言者,是气之涩也;言微终日乃复言者,是气之夺也,谵妄不避善恶,神明之乱也;郑声言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所谓六腑强弱,以候形之盛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筋将惫
矣;骨者髓之府也,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
藏也。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此等证状,医者要门,在脉难明,惟证易辨。是故圣智备论垂
教,学人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三部分位
属性:三部从鱼际至高骨得一寸,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中;寸后尺前名
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又云∶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六分为关分,从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故三部共得一寸九分。
<目录>卷之一
<篇名>六经所属
属性:心部在左手寸口,属手少阴经,与小肠手太阳经合。
肝部在左手关上,属足厥阴经,与胆足少阳经合。
肾部在左手尺中,属足少阴经,与膀胱足太阳经合。
肺部在右手寸口,属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合。
脾部在右手关上,属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合。
右肾在右手尺中,属手厥阴(心包)经,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其直
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
,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
目兑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40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