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古籍 > 中医书籍700本 > 正文
编号:11610606
477-伤寒括要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9kb)。

    <篇名>伤寒括要

    书名:伤寒括要

    作者:李中梓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伤寒证治。自古难之。始于仲景。后贤纂述。无虑百家。而在人耳目间者。十有余种。

    不患。畴能千支万派。汇归一源。而有张长沙。若合符节耶。自非丹铅几偏。而髓竭心枯者。未

    易语也。余发始燥。便读仲景书。今且雪盈巅矣。上下南阳易水间。纸败墨渝。始成授珠十帙。

    乙酉春杪集甫竣。而毁于兵火。己丑春孟谋梓之而艰于费。且念多则惑。少则得。古语谆切。今授珠虽备于义。而后学或苦其繁。曷若以一茎笔现丈六紫金。俾入门径而登高捷乎。遂

    以授珠删繁去复。简邃选玄。仅得十之二。而竟无漏义矣。颜曰括要。谓括义详而征词简

    也。及门之能谙其义。而嘘枯振槁。独有许石子一见颔之。且汲汲于寿世。乃捐金付诸剞劂。

    欲指扶桑。无舟莫适。非谓执此可以尽废百家。谓谙此可以折衷千古也。夫病机繁杂。变迁

    无穷。如珠走盘。纵横不可测。虽纵横不可测。而终不出此盘也。是帙者其珠之盘乎。审是帙

    者。其持盘者乎。操通灵之法。以应无穷之变。惟变取适。而不胶于法。斯善读括要者矣。

    \x顺治六年岁次己丑上元日尽凡居士李中梓士材甫识。\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仲景为伤寒鼻祖。虽后贤蜂起。莫能越其范围。然有发仲景之奥旨。补仲景之未备者。无不采收。更附以一得之愚。使学人一览无余。不致遗珠之叹耳。

    一释仲景书者。惟成无己最为详明。然智者一失。时或有之。必本诸经文。要诸至理。

    详为条辨。用正千古之讹非敢以臆见。妄肆讥评也。

    一仲景立方。动以斤计。或称升合者。何其多也。及考其用末药。只服方寸匕。丸药如

    梧桐子大者。多不过三十粒。又何其少也。丸散汤液。岂得如此悬绝耶。千金本草。皆以古三两为

    今一两。古三升为今一升。可为准则。盖衡数以二十四铢为两。汉制六铢钱。四个为一两。

    宋制开元钱。十个为一两。大约羌三分之一耳。且仲景汤液并分三次服。则轻重止得三分之一。而服法又得三分之一。岂非古之一两。仅得今之一钱乎。局方纲目概以今之五钱。作为一

    剂。则失之太少 。陶氏吴氏。各以意为重轻。尽变古法。则其失更甚。兹刻方药。悉选仲

    景古本。不敢轻于变古也。但世有古今。时有寒暑。地有南北。药有良犷。人有强弱。惟明达者。随在变通为得耳。

    一前辑授珠。每一症。先列仲景全文。次列后贤续论。次列管窥总释兹刻欲其简便。不

    能尽遵全文。有复字。及不紧要字。稍稍节去。然其要旨。固已摭拾无剩矣。

    一仲景伤寒论例。凡曰太阳病者。皆谓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也。凡曰阳明病者。皆谓胃

    家实也。皆谓脉微细但欲寐也。凡曰厥阴病者。皆谓气上冲心痛吐蛔也。如少阴病。反发热脉沉。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谓脉沉细。但欲寐。而又反发热者。用是方也。后人不解其意。不察

    少阴病。所括脉微细。但欲寐之症。第见发热脉沉。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大失仲景之旨。

    姑举一以例其余。

    一后贤以慎重太过。凡仲景重剂辄以轻剂代之。如以冲和汤代麻黄汤之类。不可枚举。

    而仲景之微奥隐矣。殊不知有是病。则服是药。如钥之配锁。不可移易者也。其祸人者。皆药不对

    症耳。彼易以轻剂者。是欲以柔士任强弓。安望其中的哉。兹刻悉遵古法。第详别脉症。自

    无妄投之失矣。

    一仲景伤寒论暨金匮要略。诚为千古医宗。但文辞简古。义味深玄。非熟读深思。未易

    明了。不揣肤俚。将以注疏。畅其言外之旨。开其晦蚀之光。客嗣布之。以就正有道。

    <目录>卷上

    <篇名>伤寒总论

    属性:冬令严寒。万类闭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犯其邪。名曰伤寒。夫四时之气。皆

    能为

    肤。至春而发。名为温病。至夏而发。名为热病。独不言至秋为凉病者。何也。寒水之气。

    与火为仇。遇仇不发。已为火胜。而长夏湿土。又制水邪。况逢金令。金得寒而愈坚。故秋

    月无伤寒也。秋病之似伤寒者。皆夏月纳凉之邪。或时行不正之气。或秋令凉气之邪耳。仲

    景方法。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设也。后世混将冬月伤寒之方。通治春夏温热之病。遗祸至今。未有能改。陶节庵以麻黄桂枝。难以轻投。竟以冲和代之。施于时疫之病。犹或可也。用

    于伤寒之症。不亦悖乎。深嗟今之治伤寒者。在一二日。不问属虚属实。便汗之。在三四日。不问在经在腑。便和之。在五六日。不问在表在里。便下之。投剂一瘥。幽泉沉冤矣。人

    之表里虚实不同。邪之传变异气各别。奈何拘于日数不审形证耶。且寒邪伤人。原无定体。

    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传至厥阴而愈者。或不罢而留滞一经者。或间经而传者。或

    但传二三经而止者。或始终只在一经者。或越经而传者。或阳经一齐合病者。或阳经后先并

    病者。或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阴症者。或直中阴经而为真寒者。或伤生冷而

    为内伤寒者。必审脉验症。辨名定经。确然无疑。然后投剂。日数虽多。但见表症脉浮者犹

    宜汗之。日数虽少。但见里症脉沉者即当下之。若表里症俱见。或表里症俱无。此属半表半

    里。禁汗禁下禁吐。但当和之。若日久不愈。脉虚神困者盒饭补之。果能辨阴阳。审表里。

    察虚实。譬之善射。莫不中的矣。

    <目录>卷上

    <篇名>肾虚人易犯伤寒论

    属性:肾属寒水。主令在冬。故内经以为闭蛰封藏之本。以欲耗其精。则不能奉若天时。封藏

    固密。遂致太阳疏渗。寒邪易侵。若肾脏坚固。即使迫于寒灭受邪轻浅。治之即痊。肾脏虚衰。

    略冒寒邪。便尔深重。医药难疗故曰。伤寒偏死肾虚人。良非虚语。

    <目录>卷上

    <篇名>不服药为中医论

    属性:伤寒传变淆讹。症端错杂。且肃杀之气。最为毒烈医者不能博古衡今。漫投汤剂。鲜不

    夭枉。致令愤激之说。以不服药为中医。岂其然哉。惟正气实而邪气轻者。或可俟其经尽而愈。若正气虚而邪气重者。非按法施治。何由得痊。譬如人溺洪涛。命在呼吸。不为援手。而

    听其自渡。恐全活者几希矣。

    <目录>卷上

    <篇名>两感论

    属性:一曰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太阳)口干。烦满而渴。(少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身热谵语(阳明)腹满不欲食。(太阴)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少阳)囊缩而厥。(厥阴)病至六日。腑脏之气俱尽。营卫之气俱绝。则死矣。仲景既论两

    感为必死之症。而复日治有先后者。盖不忍坐视。而觊其万一之活也。如下利身痛。则先救

    里。不利身痛。则先救表。表症多者发表为急。里症多者。

    攻里为先。东垣曰。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或生。用大羌活汤。十救一二。

    <目录>卷上

    <篇名>时行疫症

    属性:春应暖而反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12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