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94kb)。
<篇名>中国医籍考
书名:中国医籍考
作者:丹波元胤
朝代:
年份:
<目录>卷一
<篇名>医经(一)
属性:〔黄帝内经〕汉志十八卷 佚
〔外经〕汉志三十七卷 佚
〔黄帝素问〕隋志九卷(梁八卷 按旧唐志亦曰八卷)存佚
皇甫谧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
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甲乙经序)
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卢医
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曰。然则诸书不足信邪。由汉而上。有说无方。由汉而下。有
方无说。说不乖理。方不违义。虽出后学。亦是良师。(褚氏遗书)
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
程颢曰观素问。文本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道理总是。想当时亦须有来历。(二程全书)
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
周汉之间。医者根据托以取重耳。(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
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
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
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
素问之名。着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
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曰。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
解。义未甚明。按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 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
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
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
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
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
汉之际也。(酒谱)
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
予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
阴阳。造化发育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
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
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
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
若是而已也。(文集古史余论)
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
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
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
沈作哲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人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
焉。文本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
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着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
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根据托。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
题)
刘 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
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
朱震亨曰。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人以
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遂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格致余论)
吕复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
向指为韩诸公子所着。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
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
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
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
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
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亦勤矣。(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宋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征。是当为医家之宗。(文集)
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
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医经国小)
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
有可取者。(逊志斋集)
王 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
六经乎。(青岩丛说)
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
黄省曾曰。农黄以来。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则周之矫之俞之卢。秦之和之缓之 。宋之文挚。郑之扁鹊。
汉之楼护
阳庆仓公。皆以黄帝之书。相为祖述。其仓公诊切之验。独幸详于太史。而候名脉理。往往契符于素问。以是知
素问之书。其文不必尽古。而其法则出于古也。(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
赵口口曰。传记言内经乃黄帝书。难经乃越人书。吾观内经非黄帝书。直越人书。难经非越人书。直仓令书
耳。以为仓令之书。故必寄之于越人。以为越人之书。故必寄之于黄帝。假令内经非黄帝。难经非越人。岂不足
以牖世而煽俗。彼谓内经不寄诸黄帝。则其为越人者无以安。难经不寄诸越人。则其为仓令者无以安。将无或乎
泯其道。以安其身。将无或乎泯其身。以存其道。将无几乎泯其名 ......
<篇名>中国医籍考
书名:中国医籍考
作者:丹波元胤
朝代:
年份:
<目录>卷一
<篇名>医经(一)
属性:〔黄帝内经〕汉志十八卷 佚
〔外经〕汉志三十七卷 佚
〔黄帝素问〕隋志九卷(梁八卷 按旧唐志亦曰八卷)存佚
皇甫谧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
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甲乙经序)
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卢医
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曰。然则诸书不足信邪。由汉而上。有说无方。由汉而下。有
方无说。说不乖理。方不违义。虽出后学。亦是良师。(褚氏遗书)
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
程颢曰观素问。文本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道理总是。想当时亦须有来历。(二程全书)
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
周汉之间。医者根据托以取重耳。(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
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
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
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
素问之名。着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
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曰。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
解。义未甚明。按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 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
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
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
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
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
汉之际也。(酒谱)
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
予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
阴阳。造化发育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
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
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
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
若是而已也。(文集古史余论)
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
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
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
沈作哲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人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
焉。文本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
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着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
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根据托。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
题)
刘 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
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
朱震亨曰。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人以
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遂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格致余论)
吕复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
向指为韩诸公子所着。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
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
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
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
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
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亦勤矣。(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宋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征。是当为医家之宗。(文集)
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
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医经国小)
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
有可取者。(逊志斋集)
王 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
六经乎。(青岩丛说)
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
黄省曾曰。农黄以来。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则周之矫之俞之卢。秦之和之缓之 。宋之文挚。郑之扁鹊。
汉之楼护
阳庆仓公。皆以黄帝之书。相为祖述。其仓公诊切之验。独幸详于太史。而候名脉理。往往契符于素问。以是知
素问之书。其文不必尽古。而其法则出于古也。(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
赵口口曰。传记言内经乃黄帝书。难经乃越人书。吾观内经非黄帝书。直越人书。难经非越人书。直仓令书
耳。以为仓令之书。故必寄之于越人。以为越人之书。故必寄之于黄帝。假令内经非黄帝。难经非越人。岂不足
以牖世而煽俗。彼谓内经不寄诸黄帝。则其为越人者无以安。难经不寄诸越人。则其为仓令者无以安。将无或乎
泯其道。以安其身。将无或乎泯其身。以存其道。将无几乎泯其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12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