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难经集注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47kb)。
<篇名>难经集注
书名:难经集注
作者:王九思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05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脏腑。刳肠剔心。以其
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按史记正义引此文。乃作仍)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世或以卢扁为二人者。
斯实谬矣。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
勒成滚动条。伸演其道。(按原本误作首。根据滑氏本义引此文改)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
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故首称黄帝。斯乃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所谓脱牙角于象犀。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逮于
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解。亦会合元宗。足可垂训。而所释未半。余皆见阙。余性好医方。问道无倦。斯经章句。特承师
授。既而耽研无HT 。十载于兹。虽未达其本源。盖亦举其纲目。此教所兴。多历年代。非唯文句舛错。抑亦事绪参差。
后人传览。良难领会。今辄条贯编次。使类例相从。凡为一十三篇。仍旧八十一首。吕氏未解。今并注释。吕氏注不尽。
因亦伸之。并别为音义。以彰厥旨。昔皇甫元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皆所以留情极
虑。济育群生者矣。余今所演。盖亦远慕高仁。迩遵盛德。但恨庸识有量。圣旨无涯。绠促汲深。元致难尽。
\x前歙州歙县尉杨元操序。\x
<目录>卷之一
<篇名>经脉诊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属性: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
吕曰。是手足经十二脉也。丁曰。十二经皆有动脉者。是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经也。以应天地各有三阴三阳之
气也。所谓天地三阴三阳。各有所主。其时自春分节后。到夏至之前九十日。为天之三阳所主也。夏至之后。秋分之前
九十日。天之三阴所主也。秋分节后。冬至之前九十日。是地之三阴所主也。冬至之后。春分节前九十日。地之三阳所
主也。凡左右上下。各有此三阴三阳之气。合为十二。故人亦有十二经也。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又人膈以上者。手三
阴三阳所主也。即通于天气。膈以下。足三阴三阳所主也。即通于地气。其通天气者为气为脉。其通地气者主味归形。
故十二经通阴阳行气血也。又经者、径也。递相溉灌。无所不通。所以黄帝云。十二经处百病。次决死生。不可不通也。
其言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即在两手三部各有会动之脉也。即(按此字衍。)左手寸部。心与小肠动脉所出也。心脉曰手少
阴。(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据下文,心包之脉。隶于右尺。不应自相矛盾。故删之。)小肠脉曰手太阳。
其应东南方君火在巽是也。左手关部。肝胆动脉所出也。肝脉曰足厥阴。胆脉曰足少阳。其应东方木在震是也。左手尺
部。肾与膀胱动脉所出也。肾脉曰足少阴。膀胱脉曰足太阳。其应北方水在坎是也。右手寸部。肺与大肠动脉所出也。
肺脉曰手太阴。大肠脉曰手阳明。其应西方金在兑是也。右手关部。脾胃动脉所出也。脾脉曰足太阴。胃脉曰足阳明。
其应中央土在坤是也。右手尺部。心包络与三焦动脉所出也。心包络曰手厥阴。三焦脉曰手少阳。其应南方相火。在离
是也。此三部动脉所出。故经言皆有动脉也。杨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合十二经脉。肝脉曰足厥阴。脾
脉曰足太阴。肾脉曰足少阴。胆脉曰足少阳。胃脉曰足阳明。膀胱脉曰足太阳。肺脉曰手太阴。心脉曰手少阴。(按原本
此下误衍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与上注同。今删之。)大肠脉曰手阳明。小肠脉曰手太阳。包络脉曰手厥阴。三焦脉曰
手少阳。凡脉皆双行。故有六阴六阳也。吕曰。足太阳动委中。足少阳动耳前。杨曰。下关穴也。又动悬钟。吕曰。足
阳明动趺上。杨曰。冲阳穴也。在足趺上。故以为名。又动颈人迎。又动大迎。吕曰。手太阳动目外 。杨曰。瞳子
穴也。吕曰。手少阳动客主人。杨曰。又动听会。吕曰。手阳明动口边。杨曰。地仓穴也。吕曰。又动阳溪。足厥阴动
人迎。杨曰。按人迎乃足阳明脉。非足厥阴也。吕曰。厥阴动人迎。误矣。人迎通候五脏之气。非独因厥阴而动也。按
厥阴脉动于回骨焉。吕曰。足少阴动内踝下。杨曰。太溪穴也。按此动脉非少阴脉也。斯乃冲脉动耳。冲脉与少阴并行。
因谓少阴脉动。其实非也。亦吕氏之谬焉。少阴乃动内踝上五寸间也。经曰。弹之以候死生是也。吕曰。足太阴动髀上。
杨曰。箕门穴也。吕曰。手少阴动腋下。
杨曰。极泉穴也。又动灵道少海。吕曰。手心主动劳宫。手太阴脉动大渊。杨曰。又动尺泽侠白天府也。虞曰。吕
杨二注。惟各取其经脉流行之穴。言其动脉。与本经下文独取寸口之义。不相乘也。庶今举之。经曰。脉会大渊。大渊
在两手掌后鱼际间。乃手太阴脉之动也。太阴主气。是知十二经脉会于大渊。故圣人准此脉要会之所。于人两手掌后鱼
际间。分别三部。名寸、尺、关。于三部中诊其动脉。乃知人五脏六腑虚实冷热之证。谓一经之中。有一表一里。来者
为阳。去者为阴。两手合六部。六部合之为十二经。其理明矣。察阳者。知病之所在。察阴者。知死生之期。故曰十二
经皆有动脉也。乃合诊法。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丁曰。夫独取寸口诊法者。其一指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长短浮沉滑涩迟数。见病吉凶也。此法是黄帝脉要精微论中
之旨也。越人引此一篇。以为众篇之首也。昔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
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视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参
伍决死生之分也。此者是独取寸口之法也。杨曰。自难曰至此。是越人引经设问。从然字以下。是解释其义。余悉如此。
例可知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吕曰。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
见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春秋逆顺。知其死生也。丁曰。其手太阴者、是右手寸部也。为肺主其气。为五脏
六腑之华盖。凡五脏六腑有病。皆见于气口。故曰大会也。虞曰。五味入胃。化生五气。五味者。甘、辛、咸、苦、酸,五气者,膻、腥、香、焦、腐。乃五行之气味也。其味化气。上传手太阴。太阴主气。得五气以溉灌五脏,若胃失中和。
则不化气。手太阴无所受。故寸口以浮沉长短滑涩。乃知病发于何脏。故经云。寸口者。脉之大要会也。五脏别论曰。
五味入口。以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本经曰。人受气于谷。玉机真藏论曰。因胃气乃能至手太阴。阴阳应象论曰。味归
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夫如是。则知人之气。自味而化。上传手太阴。故寸口为要会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 ......
<篇名>难经集注
书名:难经集注
作者:王九思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05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脏腑。刳肠剔心。以其
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按史记正义引此文。乃作仍)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世或以卢扁为二人者。
斯实谬矣。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
勒成滚动条。伸演其道。(按原本误作首。根据滑氏本义引此文改)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以其理趣深远。非
卒易了故也。既宏畅圣言。故首称黄帝。斯乃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所谓脱牙角于象犀。收羽毛于翡翠者矣。逮于
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解。亦会合元宗。足可垂训。而所释未半。余皆见阙。余性好医方。问道无倦。斯经章句。特承师
授。既而耽研无HT 。十载于兹。虽未达其本源。盖亦举其纲目。此教所兴。多历年代。非唯文句舛错。抑亦事绪参差。
后人传览。良难领会。今辄条贯编次。使类例相从。凡为一十三篇。仍旧八十一首。吕氏未解。今并注释。吕氏注不尽。
因亦伸之。并别为音义。以彰厥旨。昔皇甫元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皆所以留情极
虑。济育群生者矣。余今所演。盖亦远慕高仁。迩遵盛德。但恨庸识有量。圣旨无涯。绠促汲深。元致难尽。
\x前歙州歙县尉杨元操序。\x
<目录>卷之一
<篇名>经脉诊候第一(凡二十四首)
属性: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
吕曰。是手足经十二脉也。丁曰。十二经皆有动脉者。是人两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经也。以应天地各有三阴三阳之
气也。所谓天地三阴三阳。各有所主。其时自春分节后。到夏至之前九十日。为天之三阳所主也。夏至之后。秋分之前
九十日。天之三阴所主也。秋分节后。冬至之前九十日。是地之三阴所主也。冬至之后。春分节前九十日。地之三阳所
主也。凡左右上下。各有此三阴三阳之气。合为十二。故人亦有十二经也。所主左右上下之分也。又人膈以上者。手三
阴三阳所主也。即通于天气。膈以下。足三阴三阳所主也。即通于地气。其通天气者为气为脉。其通地气者主味归形。
故十二经通阴阳行气血也。又经者、径也。递相溉灌。无所不通。所以黄帝云。十二经处百病。次决死生。不可不通也。
其言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即在两手三部各有会动之脉也。即(按此字衍。)左手寸部。心与小肠动脉所出也。心脉曰手少
阴。(按原本此下有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据下文,心包之脉。隶于右尺。不应自相矛盾。故删之。)小肠脉曰手太阳。
其应东南方君火在巽是也。左手关部。肝胆动脉所出也。肝脉曰足厥阴。胆脉曰足少阳。其应东方木在震是也。左手尺
部。肾与膀胱动脉所出也。肾脉曰足少阴。膀胱脉曰足太阳。其应北方水在坎是也。右手寸部。肺与大肠动脉所出也。
肺脉曰手太阴。大肠脉曰手阳明。其应西方金在兑是也。右手关部。脾胃动脉所出也。脾脉曰足太阴。胃脉曰足阳明。
其应中央土在坤是也。右手尺部。心包络与三焦动脉所出也。心包络曰手厥阴。三焦脉曰手少阳。其应南方相火。在离
是也。此三部动脉所出。故经言皆有动脉也。杨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合十二经脉。肝脉曰足厥阴。脾
脉曰足太阴。肾脉曰足少阴。胆脉曰足少阳。胃脉曰足阳明。膀胱脉曰足太阳。肺脉曰手太阴。心脉曰手少阴。(按原本
此下误衍心包络脉曰手心主八字。与上注同。今删之。)大肠脉曰手阳明。小肠脉曰手太阳。包络脉曰手厥阴。三焦脉曰
手少阳。凡脉皆双行。故有六阴六阳也。吕曰。足太阳动委中。足少阳动耳前。杨曰。下关穴也。又动悬钟。吕曰。足
阳明动趺上。杨曰。冲阳穴也。在足趺上。故以为名。又动颈人迎。又动大迎。吕曰。手太阳动目外 。杨曰。瞳子
穴也。吕曰。手少阳动客主人。杨曰。又动听会。吕曰。手阳明动口边。杨曰。地仓穴也。吕曰。又动阳溪。足厥阴动
人迎。杨曰。按人迎乃足阳明脉。非足厥阴也。吕曰。厥阴动人迎。误矣。人迎通候五脏之气。非独因厥阴而动也。按
厥阴脉动于回骨焉。吕曰。足少阴动内踝下。杨曰。太溪穴也。按此动脉非少阴脉也。斯乃冲脉动耳。冲脉与少阴并行。
因谓少阴脉动。其实非也。亦吕氏之谬焉。少阴乃动内踝上五寸间也。经曰。弹之以候死生是也。吕曰。足太阴动髀上。
杨曰。箕门穴也。吕曰。手少阴动腋下。
杨曰。极泉穴也。又动灵道少海。吕曰。手心主动劳宫。手太阴脉动大渊。杨曰。又动尺泽侠白天府也。虞曰。吕
杨二注。惟各取其经脉流行之穴。言其动脉。与本经下文独取寸口之义。不相乘也。庶今举之。经曰。脉会大渊。大渊
在两手掌后鱼际间。乃手太阴脉之动也。太阴主气。是知十二经脉会于大渊。故圣人准此脉要会之所。于人两手掌后鱼
际间。分别三部。名寸、尺、关。于三部中诊其动脉。乃知人五脏六腑虚实冷热之证。谓一经之中。有一表一里。来者
为阳。去者为阴。两手合六部。六部合之为十二经。其理明矣。察阳者。知病之所在。察阴者。知死生之期。故曰十二
经皆有动脉也。乃合诊法。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丁曰。夫独取寸口诊法者。其一指指下。各有上下左右长短浮沉滑涩迟数。见病吉凶也。此法是黄帝脉要精微论中
之旨也。越人引此一篇。以为众篇之首也。昔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
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视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参
伍决死生之分也。此者是独取寸口之法也。杨曰。自难曰至此。是越人引经设问。从然字以下。是解释其义。余悉如此。
例可知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吕曰。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
见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春秋逆顺。知其死生也。丁曰。其手太阴者、是右手寸部也。为肺主其气。为五脏
六腑之华盖。凡五脏六腑有病。皆见于气口。故曰大会也。虞曰。五味入胃。化生五气。五味者。甘、辛、咸、苦、酸,五气者,膻、腥、香、焦、腐。乃五行之气味也。其味化气。上传手太阴。太阴主气。得五气以溉灌五脏,若胃失中和。
则不化气。手太阴无所受。故寸口以浮沉长短滑涩。乃知病发于何脏。故经云。寸口者。脉之大要会也。五脏别论曰。
五味入口。以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本经曰。人受气于谷。玉机真藏论曰。因胃气乃能至手太阴。阴阳应象论曰。味归
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夫如是。则知人之气。自味而化。上传手太阴。故寸口为要会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14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