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诊疗常规.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4kb)。
肠 癌 诊 疗 常 规
[病名概念]
肠癌系指发生于大肠的癌性病变。是由机体正气不足,邪毒湿热滞留肠道,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瘀凝结于肠所致。本病与历代文献记载的"肠覃","脏毒"等有相似之处。腹中有包块者,又属"癥瘕"、"积聚"等范围。
中医肠癌即西医学之结肠癌,直肠癌。
[病名诊断]
中医诊断:肠癌
西医诊断:大肠癌
[诊断依据]
1 中医诊断依据:
主症:大便习惯、形状改变,血便或脓血便,腹痛或腹部包块。
次症:消瘦,乏力,腹胀痛、或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
其次:起病隐匿,年龄在40~50岁之间多见,。
2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发现有大便习惯、形状改变,血便或脓血便,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腹痛或腹部包块,消瘦,乏力,腹胀痛、或里急后重等临床表现,尤其是年龄在40~50岁之间者应引起注意。可进一步做以下检查:
(1) 直肠指检有结节、溃疡、肿块、肠腔狭窄、出血等。
(2)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
(3) 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X线检查有充盈缺损、龛影、肠壁僵硬、粘膜破坏、肠腔狭窄、甚或程度不同的肠梗阻等,均可提示。有肠梗阻的不宜做。
(4) 内窥镜检查 对结、直肠内肿块的性状、病理等作初步诊断,取活体组织做细胞学诊断。
(5) 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查增高>5ng/mL。
(6) B超CT等检查发现腹腔内占位或肝转移病灶。
以上(1)、(2)、(4)、(5)、(6)项为必做检查顶目。
[证候诊断]
·脾虚湿毒:腹胀痛,神疲乏力,食少面黄,血便或粘液血便,或有肛门坠胀,舌胖苔
白腻或薄黄,脉缓或滑数。
·湿热瘀毒:腹胀腹痛,痛有定处,拒按,便下脓血,便溏不爽,里急后重,纳呆,口
干口苦,舌红或见瘀点、瘀斑,苔黄浊,脉弦数或滑数。
·脾肾两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纳呆, 口干不欲饮,腹胀肢肿,肠鸣而泻,泻后稍安,舌淡而不润,苔薄,脉沉细或弱。
[病理与分期]
1 病理
早期大肠癌的大体分型 ①息肉隆起型。②扁平隆起型。③扁平隆起伴溃疡型。
进展期大肠癌的大体分型 ①隆起型。②溃疡型。③浸润型。④胶样型。
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型 以管状与乳头状腺癌多见,未分化癌及鳞腺癌均罕见。
2 分期 (即Dukes'分期)
Dukes' A期 癌灶未穿出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Dukes' B期 癌灶已穿出深肌层并侵入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Dukes' C期 癌灶伴有淋巴结转移。
C1 期 癌灶临近淋巴结转移;
C2 期 癌灶伴有肠系膜动脉结扎处淋巴结转移。
Dukes' D期 癌灶伴有远处器官转移,或因局部广泛浸润或淋巴结广泛转移而切除术后无法治愈或无法切除者。
[并发症]
(1) 肠梗阻
(2) 肠穿孔或腹膜炎
(3) 出血
[入院指征]
(1) 有临床症状,需入院检查以明确诊断者。
(2) 诊断明确,需入院治疗者。
(3) 病情变化,需入院治疗者。
[治疗常规]
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肠癌应首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中、晚期肠癌可根据病情选择以化疗或中药抗癌为主的综合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注意调节情志,适当锻练,戒烟酒及其它不良嗜好。要调节寒热,起居有时,预防感染。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宜丰富,宜多食高纤维素饮食及杂粮;少吃粘腻、肥甘、辛辣、荤腥的食物;多食香菇、海带、薏苡仁、水果、蔬菜等;适当摄入脂肪及蛋白质。
二、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肠癌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不足,邪毒湿热滞留肠道,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瘀凝结于肠所致。因此,治疗应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肠癌早期,以邪实为主,治当攻邪,兼以扶正,如行气活血、化瘀软坚和清热解毒利湿,佐以健脾益气;中期则攻补兼施扶正与祛邪并重;肠癌晚期,以正虚为主,治宜扶正祛邪,可采用滋养肝肾,清热解毒散结等法。
分证论治
1 脾虚湿毒
治法:健脾理气,化湿解毒。
方药:扶脾解毒汤;党参15g,白术12g,生薏仁30g,枳壳15g,佩兰15g,白头翁15g,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腹痛剧加广木香9g后下;腹胀明显加大腹皮15g,莱菔子15g;便血量多加仙鹤草30g;纳呆加山楂15g,鸡内金15g。
2 湿热瘀毒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逐瘀化滞
方药:通瘀解毒汤 大黄12g,川连12g,枳实15g,槐花20g,水蛭6g,鸡内金12g,败酱草20g,甘草5g。
加减:小腹胀,里急后重明显加厚朴15g,广木香9g;呕恶加陈皮10g,姜制竹茹15g;腹痛剧加土鳖虫12g,田七末6g。
3 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益肾,清肠解毒
方药:阴虚为主的,知柏地黄汤加味:知母15g,黄柏15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20g,山萸肉10g,生地15g,熟地10g,山药20g,龟板20g,制首乌15g,苍术20g,川楝子20g。
加减:阳虚为主的 ......
肠 癌 诊 疗 常 规
[病名概念]
肠癌系指发生于大肠的癌性病变。是由机体正气不足,邪毒湿热滞留肠道,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瘀凝结于肠所致。本病与历代文献记载的"肠覃","脏毒"等有相似之处。腹中有包块者,又属"癥瘕"、"积聚"等范围。
中医肠癌即西医学之结肠癌,直肠癌。
[病名诊断]
中医诊断:肠癌
西医诊断:大肠癌
[诊断依据]
1 中医诊断依据:
主症:大便习惯、形状改变,血便或脓血便,腹痛或腹部包块。
次症:消瘦,乏力,腹胀痛、或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
其次:起病隐匿,年龄在40~50岁之间多见,。
2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发现有大便习惯、形状改变,血便或脓血便,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腹痛或腹部包块,消瘦,乏力,腹胀痛、或里急后重等临床表现,尤其是年龄在40~50岁之间者应引起注意。可进一步做以下检查:
(1) 直肠指检有结节、溃疡、肿块、肠腔狭窄、出血等。
(2)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
(3) 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X线检查有充盈缺损、龛影、肠壁僵硬、粘膜破坏、肠腔狭窄、甚或程度不同的肠梗阻等,均可提示。有肠梗阻的不宜做。
(4) 内窥镜检查 对结、直肠内肿块的性状、病理等作初步诊断,取活体组织做细胞学诊断。
(5) 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查增高>5ng/mL。
(6) B超CT等检查发现腹腔内占位或肝转移病灶。
以上(1)、(2)、(4)、(5)、(6)项为必做检查顶目。
[证候诊断]
·脾虚湿毒:腹胀痛,神疲乏力,食少面黄,血便或粘液血便,或有肛门坠胀,舌胖苔
白腻或薄黄,脉缓或滑数。
·湿热瘀毒:腹胀腹痛,痛有定处,拒按,便下脓血,便溏不爽,里急后重,纳呆,口
干口苦,舌红或见瘀点、瘀斑,苔黄浊,脉弦数或滑数。
·脾肾两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纳呆, 口干不欲饮,腹胀肢肿,肠鸣而泻,泻后稍安,舌淡而不润,苔薄,脉沉细或弱。
[病理与分期]
1 病理
早期大肠癌的大体分型 ①息肉隆起型。②扁平隆起型。③扁平隆起伴溃疡型。
进展期大肠癌的大体分型 ①隆起型。②溃疡型。③浸润型。④胶样型。
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型 以管状与乳头状腺癌多见,未分化癌及鳞腺癌均罕见。
2 分期 (即Dukes'分期)
Dukes' A期 癌灶未穿出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Dukes' B期 癌灶已穿出深肌层并侵入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Dukes' C期 癌灶伴有淋巴结转移。
C1 期 癌灶临近淋巴结转移;
C2 期 癌灶伴有肠系膜动脉结扎处淋巴结转移。
Dukes' D期 癌灶伴有远处器官转移,或因局部广泛浸润或淋巴结广泛转移而切除术后无法治愈或无法切除者。
[并发症]
(1) 肠梗阻
(2) 肠穿孔或腹膜炎
(3) 出血
[入院指征]
(1) 有临床症状,需入院检查以明确诊断者。
(2) 诊断明确,需入院治疗者。
(3) 病情变化,需入院治疗者。
[治疗常规]
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肠癌应首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中、晚期肠癌可根据病情选择以化疗或中药抗癌为主的综合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注意调节情志,适当锻练,戒烟酒及其它不良嗜好。要调节寒热,起居有时,预防感染。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宜丰富,宜多食高纤维素饮食及杂粮;少吃粘腻、肥甘、辛辣、荤腥的食物;多食香菇、海带、薏苡仁、水果、蔬菜等;适当摄入脂肪及蛋白质。
二、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肠癌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不足,邪毒湿热滞留肠道,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毒瘀凝结于肠所致。因此,治疗应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肠癌早期,以邪实为主,治当攻邪,兼以扶正,如行气活血、化瘀软坚和清热解毒利湿,佐以健脾益气;中期则攻补兼施扶正与祛邪并重;肠癌晚期,以正虚为主,治宜扶正祛邪,可采用滋养肝肾,清热解毒散结等法。
分证论治
1 脾虚湿毒
治法:健脾理气,化湿解毒。
方药:扶脾解毒汤;党参15g,白术12g,生薏仁30g,枳壳15g,佩兰15g,白头翁15g,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腹痛剧加广木香9g后下;腹胀明显加大腹皮15g,莱菔子15g;便血量多加仙鹤草30g;纳呆加山楂15g,鸡内金15g。
2 湿热瘀毒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逐瘀化滞
方药:通瘀解毒汤 大黄12g,川连12g,枳实15g,槐花20g,水蛭6g,鸡内金12g,败酱草20g,甘草5g。
加减:小腹胀,里急后重明显加厚朴15g,广木香9g;呕恶加陈皮10g,姜制竹茹15g;腹痛剧加土鳖虫12g,田七末6g。
3 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益肾,清肠解毒
方药:阴虚为主的,知柏地黄汤加味:知母15g,黄柏15g,茯苓20g,泽泻15g,丹皮20g,山萸肉10g,生地15g,熟地10g,山药20g,龟板20g,制首乌15g,苍术20g,川楝子20g。
加减:阳虚为主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