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6中医名言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kb)。
中医名言拾粹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
中医名言拾粹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