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5kb)。
抗真菌药物主要应用范围包括哪些?
儿童真菌感染是一群特殊人群(传统上通常是指14岁以下,也有提出是18岁以下)的真菌感染,在不同的年龄,由于易感性不同,儿童真菌感染的病种和发病率不同,例如,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皮肤念珠菌感染等在婴幼儿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学龄前儿童的真菌感染以头癣为主,同时由于儿童发育的特殊性,抗真菌药物的治疗也不完全相同。本文分儿童浅部真菌感染、儿童深部真菌感染、以及抗真菌药物在儿童中的应用三部分进行介绍。
一、儿童浅部真菌感染
儿童浅部真菌感染多数可以通过外用药得以控制,但有时单纯的外用药是不够的,哪些情况需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
儿童浅部真菌感染通常由酵母真菌(例如念珠菌、马拉色菌)和皮肤癣菌引起。分为亲人性(anthropophilic)、亲动物性 (zoophilic)、和亲土性(geophilic)三类,它们感染生存于表皮死亡的角蛋白中,极少侵犯表皮以下组织。
体癣
(一)体癣和股癣
体癣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肤上的一种皮肤癣菌感染。股癣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和肛门周围的皮肤癣菌感染、实际上是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皮损表现可有差异,如由亲人性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损常呈大片形,数目较少;亲动物性犬小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皮损炎症较明显,常以水疱为主,损害较小,但数目较多,自觉瘙痒,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较少见,青壮年男性多见。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对婴幼儿体、股癣患者宜选用较温和的外用药物,口服药物须慎用。
(二)手癣和足癣
皮肤癣菌侵犯掌、足跖和指(趾)间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分别称为手癣和足癣。儿童手癣十分少见,足癣相对常见,致病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也可见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儿童手足癣皮肤相对成人薄,因此外用药物治疗仍然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无效,可酌情选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三)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
由皮肤癣菌以及皮肤癣菌以外的酵母真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感染称为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甲癣(tinea unguium)通常由皮肤癣菌即毛发癣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癣菌侵犯甲板所致。儿童甲癣较成人少见,由于儿童指甲较薄,角质较软,外搽 30%冰醋酸液或 3%~5%碘酊往往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对于年龄偏大的儿童,可以考虑口服药物治疗。
(四)花斑癣
花斑癣
俗称汗斑,是由糠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致病菌系一种嗜脂性酵母,称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rum ovale)或正圆形糠秕孢子菌(P.orbiculare)。此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潮湿,局部多脂、多汗等情况下,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致病菌丝型方可致病。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该病青壮年常见,以胸背部皮疹为主,儿童则以面部常见。
(五)皮肤念珠菌病
是由念珠菌属主要是白念珠菌引起。念珠菌可以侵犯皮肤、粘膜、以及全身内脏器官。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和皮肤上,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致病,主要分为以下几型。1)指(趾)间糜烂,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儿童少见。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间最为常见,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2)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婴幼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颈部、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表现为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丘疹。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夏季多见,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头颈部、胸背、臀或会阴部。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浊,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泽,且不破碎。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病,极少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免疫缺陷或内分泌疾患,如甲状旁腺、肾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别是先天性胸腺瘤。皮损好发生于头面部、手背及四肢远端、指甲,偶见于躯干。初起为红斑、丘疹鳞屑性损害,渐呈疣状增殖,上覆黄褐色或黑褐色蛎壳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晕,高度增生性的损害似皮角,去掉角质块,其下为肉芽肿组织。
(六)粘膜念珠菌病
主要分三型:1)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患者,口腔、咽、舌等处出现白色假膜,外围红晕,去除假膜可见红色湿润基底,易出血。累及口角则有口角糜烂、皲裂等。2)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多见于已婚女性,儿童罕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粘稠,奶酪样或豆渣样,在阴道壁上有时可见灰白色假膜样斑片,假膜和白带涂片可见假菌丝和成群芽孢。 3)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多通过配偶性交感染,儿童偶见,表现为包皮及龟头潮红、假膜样斑片、红色丘疹。
实验室检查有念珠菌存在是否就可以诊断为念珠菌病?诊断念珠菌病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根据特征性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真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鉴于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口腔、肠道、阴道、支气管等开放部位念珠菌培养阳性,只能说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确诊为念珠菌病,如果直接镜检发现菌丝、假菌丝和大量芽胞,则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有助于诊断。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都可以采用外用药物治疗,2%克霉唑、咪康唑或酮康唑霜,制霉菌素霜,联苯苄唑霜,特比萘芬软膏以及复方雷锁辛搽剂,均可应用于皮肤念珠菌病。制霉菌素搽剂(制霉菌素100万U,甘油10ml,蒸馏水加至60ml)主要适用于鹅口疮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2~3次。制霉菌素栓剂(每个5万~10万U),适用于念珠菌性阴道炎,每晚一次,连用1~2周,必要时可考虑抗真菌口服治疗。
(七)头癣
指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好发于3~7岁学龄前儿童,通常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四种,近年由于养宠物盛行,儿童头癣有增加的趋势。1)黄癣:俗称“秃疮”或“癞痢头”,好发于儿童,成人也可感染,现已少见,表现盘状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愈后形成萎缩性疤痕,病发参差不齐,干枯无光泽,永久性秃发,镜检为发内菌丝,黄癣痂内关节孢子或鹿角菌丝,培养为黄癣菌。 2)白癣,主要见于儿童,表现为鳞屑性斑片,周围继发较小的卫星状斑片,青春期后自愈,愈后不留疤痕,病发根部白色菌鞘,且常距头皮2~3mm处折断,镜检为发内菌丝,发外圆形孢子,培养为犬小孢子菌或铁锈色小孢子菌。3)黑点癣,好发于儿童,成人也可感染,皮损为多数散在鳞屑性斑片,愈合可有小片疤痕,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端呈黑点状,镜检为发内链状孢子,培养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癣菌。4)脓癣,儿童成人均可发生,局部炎症反应重,可出现暗红色圆或椭圆形脓肿,表面柔软,有波动感,可形成多个排脓小孔呈蜂窝状。致病菌多为亲土性或亲动物性的真菌。
对于头癣,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是必须的 ......
抗真菌药物主要应用范围包括哪些?
儿童真菌感染是一群特殊人群(传统上通常是指14岁以下,也有提出是18岁以下)的真菌感染,在不同的年龄,由于易感性不同,儿童真菌感染的病种和发病率不同,例如,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皮肤念珠菌感染等在婴幼儿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学龄前儿童的真菌感染以头癣为主,同时由于儿童发育的特殊性,抗真菌药物的治疗也不完全相同。本文分儿童浅部真菌感染、儿童深部真菌感染、以及抗真菌药物在儿童中的应用三部分进行介绍。
一、儿童浅部真菌感染
儿童浅部真菌感染多数可以通过外用药得以控制,但有时单纯的外用药是不够的,哪些情况需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
儿童浅部真菌感染通常由酵母真菌(例如念珠菌、马拉色菌)和皮肤癣菌引起。分为亲人性(anthropophilic)、亲动物性 (zoophilic)、和亲土性(geophilic)三类,它们感染生存于表皮死亡的角蛋白中,极少侵犯表皮以下组织。
体癣
(一)体癣和股癣
体癣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肤上的一种皮肤癣菌感染。股癣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和肛门周围的皮肤癣菌感染、实际上是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皮损表现可有差异,如由亲人性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损常呈大片形,数目较少;亲动物性犬小孢子菌及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皮损炎症较明显,常以水疱为主,损害较小,但数目较多,自觉瘙痒,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较少见,青壮年男性多见。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对婴幼儿体、股癣患者宜选用较温和的外用药物,口服药物须慎用。
(二)手癣和足癣
皮肤癣菌侵犯掌、足跖和指(趾)间平滑皮肤引起的感染分别称为手癣和足癣。儿童手癣十分少见,足癣相对常见,致病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也可见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儿童手足癣皮肤相对成人薄,因此外用药物治疗仍然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无效,可酌情选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三)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
由皮肤癣菌以及皮肤癣菌以外的酵母真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感染称为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甲癣(tinea unguium)通常由皮肤癣菌即毛发癣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癣菌侵犯甲板所致。儿童甲癣较成人少见,由于儿童指甲较薄,角质较软,外搽 30%冰醋酸液或 3%~5%碘酊往往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对于年龄偏大的儿童,可以考虑口服药物治疗。
(四)花斑癣
花斑癣
俗称汗斑,是由糠批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致病菌系一种嗜脂性酵母,称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rum ovale)或正圆形糠秕孢子菌(P.orbiculare)。此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潮湿,局部多脂、多汗等情况下,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转化为致病菌丝型方可致病。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该病青壮年常见,以胸背部皮疹为主,儿童则以面部常见。
(五)皮肤念珠菌病
是由念珠菌属主要是白念珠菌引起。念珠菌可以侵犯皮肤、粘膜、以及全身内脏器官。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阴道和皮肤上,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致病,主要分为以下几型。1)指(趾)间糜烂,多见于长期从事潮湿作业的人,儿童少见。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间最为常见,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基底潮红,可有少量渗液。2)念珠菌性间擦疹,多见于婴幼儿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发于腹股沟、颈部、臀沟、腋窝及乳房下等皱褶部位,表现为湿润的糜烂面,基底潮红,边缘附领口状鳞屑、丘疹。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见于肥胖儿童,夏季多见,皮疹为绿豆大小扁平暗红色丘疹,上覆灰白色领圈状鳞屑,散在或密集分布于头颈部、胸背、臀或会阴部。4)念珠菌性甲沟炎、甲床炎,多见于指甲,甲沟红肿,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脓,稍有疼痛和压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浊,表面有横嵴和沟纹,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泽,且不破碎。5)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新生儿或婴儿期发病,极少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免疫缺陷或内分泌疾患,如甲状旁腺、肾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别是先天性胸腺瘤。皮损好发生于头面部、手背及四肢远端、指甲,偶见于躯干。初起为红斑、丘疹鳞屑性损害,渐呈疣状增殖,上覆黄褐色或黑褐色蛎壳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晕,高度增生性的损害似皮角,去掉角质块,其下为肉芽肿组织。
(六)粘膜念珠菌病
主要分三型:1)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患者,口腔、咽、舌等处出现白色假膜,外围红晕,去除假膜可见红色湿润基底,易出血。累及口角则有口角糜烂、皲裂等。2)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多见于已婚女性,儿童罕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粘稠,奶酪样或豆渣样,在阴道壁上有时可见灰白色假膜样斑片,假膜和白带涂片可见假菌丝和成群芽孢。 3)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多通过配偶性交感染,儿童偶见,表现为包皮及龟头潮红、假膜样斑片、红色丘疹。
实验室检查有念珠菌存在是否就可以诊断为念珠菌病?诊断念珠菌病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根据特征性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结合真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鉴于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口腔、肠道、阴道、支气管等开放部位念珠菌培养阳性,只能说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确诊为念珠菌病,如果直接镜检发现菌丝、假菌丝和大量芽胞,则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有助于诊断。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都可以采用外用药物治疗,2%克霉唑、咪康唑或酮康唑霜,制霉菌素霜,联苯苄唑霜,特比萘芬软膏以及复方雷锁辛搽剂,均可应用于皮肤念珠菌病。制霉菌素搽剂(制霉菌素100万U,甘油10ml,蒸馏水加至60ml)主要适用于鹅口疮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2~3次。制霉菌素栓剂(每个5万~10万U),适用于念珠菌性阴道炎,每晚一次,连用1~2周,必要时可考虑抗真菌口服治疗。
(七)头癣
指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好发于3~7岁学龄前儿童,通常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四种,近年由于养宠物盛行,儿童头癣有增加的趋势。1)黄癣:俗称“秃疮”或“癞痢头”,好发于儿童,成人也可感染,现已少见,表现盘状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愈后形成萎缩性疤痕,病发参差不齐,干枯无光泽,永久性秃发,镜检为发内菌丝,黄癣痂内关节孢子或鹿角菌丝,培养为黄癣菌。 2)白癣,主要见于儿童,表现为鳞屑性斑片,周围继发较小的卫星状斑片,青春期后自愈,愈后不留疤痕,病发根部白色菌鞘,且常距头皮2~3mm处折断,镜检为发内菌丝,发外圆形孢子,培养为犬小孢子菌或铁锈色小孢子菌。3)黑点癣,好发于儿童,成人也可感染,皮损为多数散在鳞屑性斑片,愈合可有小片疤痕,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端呈黑点状,镜检为发内链状孢子,培养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癣菌。4)脓癣,儿童成人均可发生,局部炎症反应重,可出现暗红色圆或椭圆形脓肿,表面柔软,有波动感,可形成多个排脓小孔呈蜂窝状。致病菌多为亲土性或亲动物性的真菌。
对于头癣,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是必须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1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