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皮肤病教案 > 正文
编号:11612020
第12章_动物性皮肤病.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7kb)。

    第12章_动物性皮肤病

    可引起人类皮肤病的动物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螨、蚊、蠓、臭虫、蚤、蜂、隐翅虫等节肢动物,其次为血吸虫、钩虫等蠕虫、利什曼原虫以及水母、海葵等水生生物。动物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①口器叮咬或尾钩造成的机械性损伤;②虫体表面的刺毛、鳞片、分泌物、排泄物及毒液刺激皮肤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症状;③昆虫的毒液或唾液内所含的多种抗原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④昆虫的口器留在组织内或寄生虫直接钻入皮肤后作为异物引起的肉芽肿性反应。

    第一节 疥疮

    疥疮(scabies)是由疥螨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疥螨是一种表皮内寄生虫,分为人型疥螨和动物疥螨两大类,人的疥疮主要由人型疥螨引起。人型疥螨呈扁平椭圆形,腹侧前后各有两对足,雌虫体长约0.3~0.5mm,雄虫较小,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虫受精后钻入皮肤角质层内,掘成隧道并在其内产卵,产卵40~50个后死于隧道内,虫卵经3~4天孵化成幼虫,再经2~3天变为若虫,后者经过二次蜕皮变为成虫。疥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2~3天。

    疥螨在皮肤角质层内掘凿隧道引起的机械性刺激、疥螨分泌的毒液及排泄物刺激皮肤引起的变态反应以及雌疥螨滞留在皮肤角质层内引起异物反应均可导致皮肤剧烈瘙痒。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如身体接触、握手等)传染,接触被污染的被褥、衣物等也可造成间接传染。

    【临床表现】 疥螨好发于皮肤薄嫩部位(如指缝、腕部、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下腹部、股内侧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成年人头面部和掌跖部不易受累,而婴幼儿任何部位均可受累。皮损为米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和灰白色或浅灰色线状隧道,丘疹为正常肤色或淡红色,反应剧烈者其顶端可出现脓疱(图12-1);男性患者病程长或疥疮活跃时可在阴囊、阴茎、龟头等部位出现直径3~5mm的暗红色结节(疥疮结节),是疥螨引起的皮肤良性淋巴细胞增生性反应。自觉剧烈瘙痒,尤以晚间为甚。久病者常因搔抓而出现湿疹样变或继发脓皮病、淋巴结炎;婴幼儿偶可发生以大疱为主的大疱性疥疮。本病多发生于冬季,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迁延数月。

    图12-1 身体虚弱、感觉神经病变、麻风和艾滋病患者可发生结痂型疥疮(也称挪威疥或角化型疥疮),与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表现为大量结痂、脱屑,有时呈红皮病样外观,脱痂中有大量疥螨,传染性极强。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结合疥螨检查一般可确诊。

    本病需与痒疹、虱病、丘疹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病等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晒被褥;患者应及时隔离,家庭或集体宿舍中的患者应同时治疗;污染物品应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暴晒以杀灭疥螨。

    1.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外用药物有:

    (1)10%~20%硫磺软膏(婴幼儿用5%):洗澡后除头面部外涂布全身,每天1~2次,连用3~4天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不洗澡、不更衣,治疗后1~2周内如有新疹发生需重复治疗;

    (2)10%~25%苯甲酸苄酯乳膏:杀虫力强,每天外用1~2次,2~3天为1个疗程;

    (3)1%γ-666霜:杀虫作用强但有毒性,一般只外用一次,成人用量不能超过30克,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4)疥疮结节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或焦油凝胶,也可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混悬液,如继发化脓性感染应同时抗感染治疗。

    2.瘙痒严重者可于睡前口服镇静止痒药。

    第二节 螨皮炎

    螨皮炎(mite dermatitis)是因螨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螨的种类有几十万种之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引起本病的有寄生于植物的蒲螨(也称袋形虱螨)、沙螨(恙螨)、寄生于鸡、鸟的禽螨、寄生于啮齿动物的鼠螨以及以腐败有机物为食的粉螨等。蒲螨常栖在谷物,其头部针头刺器叮咬谷类收割者皮肤时可引起皮炎,故又称谷痒症;沙螨能分泌含消化酶的唾液消化浅表皮肤,吸收营养,叮咬皮肤时也可引起皮炎,并可通过唾液使人感染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回归热、弓形虫病等;禽螨、鼠螨在春秋繁殖高峰期会离开宿主,叮咬人类引起皮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皮肤对螨分泌物的过敏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夏秋温暖潮湿季节。开始好发于接触部位或暴露部位,可逐渐累及全身,但仍以颈、躯干为主。皮损为叮咬部位的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样丘疹、瘀斑,有时可见大疱,皮损中央可见针尖大小的"咬痕"(图12-2)。自觉奇痒,常伴有抓痕和血痂。少数患者可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蛋白尿或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几天后皮损可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图12-2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若在接触物上找到螨虫即可确诊。

    本病需与疥疮、水痘等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应注意居室、仓库、货柜和谷物的通风干燥,必要时置于日光下暴晒,发现螨虫应及时喷洒杀虫剂,接触农作物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可外用1%~2%薄荷、酚炉甘石洗剂或5%樟脑乙醇,皮损广泛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内服抗组胺药;继发感染时应抗感染治疗。

    第三节 毛虫皮炎

    毛虫皮炎(caterpillar dermatitis)是指毛虫的毒毛或毒刺刺伤皮肤后,其上毒液引起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毛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于松树的松毛虫、寄生于桑树和果树的桑毛虫、寄生于茶树的茶毛虫和寄生于树林、草地的刺毛虫。

    毛虫身体表面都有几万至数百万根毒毛或刺毛,其中央为空心管道,内含激肽、脂酶及其他肽类物质的毒液,刺毛虫的毒液含斑蟊素。当毒毛接触并刺伤皮肤时便释放出毒液,引起刺激性皮炎,皮肤接触被毒毛或毒液污染的物品时也可引起皮炎改变。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干燥、大风季节可流行,桑树、松树及各种果树园毛虫较多,野外活动和树下乘凉的人群易患此病。好发于颈、肩、上胸和四肢屈侧。表现为接触毒毛数分钟至数小时后,首先在接触部位出现剧痒,继而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水肿性红斑、风团、丘疹、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有时可见一针尖大小、深红色或黑色点,皮损可数个至数百个不等。晚间瘙痒更为严重。一般全身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低热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为1周,如反复接触毒毛或搔抓则使病程延长。若毒毛进入眼内或附着于眼睑因揉搓而进入眼内,则可引起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导致失明;部分患者可累及骨和关节,多以单个手足小关节为主,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一般3~7天后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者可形成关节畸型。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好发季节、好发人群和临床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若用透明胶带反复粘取皮损处并放置于显微镜下查到毒毛即可确诊。

    合并关节表现者应与风湿、类风湿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炎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积极消灭成蛾及其幼虫并加强个人防护,野外作业应穿长袖衣裤并扎好裤腿和袖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9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