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1 > 正文
编号:11612600
功能训练.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1kb)。

    多年来治疗脑瘫的临床经验证实:"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缺乏治疗的训练不是无法进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没有训练的治疗既不能巩固其治疗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治疗加训练事半功倍!采用中西医结合功能训练方法,因地因人而辩证施治,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其顺序是"一抬头,二挺腰,三作四肢,四体操"。现将开展的一些训练方法简介如下:

    一: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

    原则 :温和接触、减少刺激,避免紧张性条件反射;加强中线位的控制,矫正姿势异常;阻断病理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协调其运动功能。能迈步的先练走,后矫正畸形。对肌张力不同的肌群采用不同的刺激强度。

    A: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

    仰卧位时要是患儿的头保持中线位,矫正身体的任何侧屈,并使双髋分开、外旋、伸直;并抑制异常的姿势如尖足。

    A.1 仰卧位训练

    1.仰卧起坐训练。通过抗重力活动的过程来增加头控能力;

    2.仰卧睡球训练。仰卧Bobath球、滚桶上轻轻滚动引出患儿躯干屈曲的保护性反应;趴球时要保持双髋分开、外旋、伸直,足背背屈。

    3.仰卧摇头训练。仰卧位用各种玩具诱导患儿左右转头,增加患儿头部自由转动时的控制能力;

    4.吊床训练。患儿仰卧于吊床上,使患儿躯干及四肢呈屈曲位,以此来抑制由于伸肌张力增高所致的角弓反张(受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

    A.2 俯卧位训练 俯卧位时也要是患儿的头保持中线位,矫正身体的任何侧屈,并使双髋分开、外旋、伸直,抑制任何的异常姿势。

    1.抬头训练。患儿俯卧位,功训师在其身后将其双上肢放在他的身体两侧,手臂伸直外旋,手掌支撑。功训师双手扶其肩,拇指压在患儿肩胛骨上,或直接或伴旋转向后上抬肩胛带,这样患儿可向上抬头,使头自主地维持或调节其在空间及与躯干相对的正常位置。

    2.斜垫支撑训练。俯卧楔形垫上,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双上肢的支持能力(注意:髋关节保持伸展位)。俯卧楔形垫时

    3.金猴捞月训练。俯卧Bobath球、滚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断的变换,诱发患儿保护性伸展反应,来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4.爬行训练通过患儿主动运动来增加头部的控制能力。 5.肘支撑训练。

    A.3 坐位训练

    1.坐位稳定训练。患儿作在治疗者腿上,面向前。治疗者向后抓住其双上肢,使双上肢伸直外旋,然后向前向下慢慢推。肩和脊柱的联合伸展有助于克服上肢、头、胸的屈肌痉挛和下拉力。年长儿坐在凳子上,治疗者站在患儿前方两腿之间,双上肢向前伸直外旋,双手由治疗者一手抓住,慢慢向后或侧向或对角线方向移动。在患儿将要失去头的控制时,向回运动。如因颈伸肌痉挛,肩胛带回缩,治疗者要用双手在肘部控制双肩。

    2.坐位保持训练。盘腿坐、长坐位,增加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同时提高腰部力量及坐位平衡训练。

    3.母子对视。患儿骑跨于母亲胸前,母子面对面进行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注意:母子目光均应平视),同时增进母子间感情交流。

    4.颈部体操。采用颈部操来调节颈部的肌张力,增加颈部肌肉力量达到增强颈部控制能力。术者双手轻托患儿双下颌面,做头部的屈曲、伸展、侧屈、侧旋及环转来调整颈部肌群张力。

    5.学步车带走。在患儿行走过程中,逐渐自我调整异常的肌张力、恢复肌力,达到控头能力增强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以下三种方法来衡量头是否在对称的中线上:

    (1)患儿仰卧向上看时,头不向两边转动,与躯干正中线保持一致;(2)患儿俯卧位(如:楔形垫、Bobath球、滚桶)时,头身呈一条直线;(3)患儿坐位,侧面看头在正中,不向前后倾倒,与躯干中线一致。

    B:四肢不随意动作和姿势异常的训练

    本着"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原始反射"的原则,结合患儿实际病情,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对异常的肢体给予沙袋绑缚加重。

    1.躯体中线位训练。患儿仰卧、双手抱肩,双下肢屈曲,头抬起,下颚低前胸,维持10分钟。这样可抑制各种不对称姿势。此后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抬头、抬胸、翻身、坐、爬、跪、站、走逐步完成。应用梯背架、条形床、方凳训练患儿在坐、卧、跪、站、行走时身体维持中线位对称姿势,来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强化自身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2.下肢肌力强化。梯形架、功率车、股四头肌训练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抑制不自主动作,强化正常运动模式的作用。

    3.平行杠、梯形架训练。协调四肢不全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4.手指作业训练。利用不同型号的木插板、沙磨板、套圈、手功能训练器,训练上肢、手的粗大及精细动作,加强手-眼协调能力,抑制异常模式和不自主运动,恢复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

    5."行走三步曲"。根据患儿目前病情选用悬吊学步车,学步带,手推学步车的依次应用,来达到提高肌力,纠正肌张力不全,协调运动功能,之后,再针对出现的尖足,足内、外翻等畸形予以矫正。

    对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的患儿,以手足徐动为主的混合型患儿,往往由于受紧张性迷路反射(TLS)的影响,患儿处于全身性痉挛不断增强的恶性循环中,同时因受到非对称异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的影响,导致躯干及四肢部分旋转的现象。从背部观察:可见一侧肌肉挛缩、脊柱侧弯、一侧骨盆上提,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的姿势,双上肢不能合拢放在胸前,同时,头部偏向一侧,时间长者致一侧胸锁乳突肌肥厚。术者要采用Bobath手法(如控制关键点)或颈部操放松痉挛的肌肉,逐渐使患儿头控能力增强,纠正脊柱侧弯,放松紧张的肌肉,加强拮抗肌肌力,预防产生更严重的畸形;充分活动关节,牵拉痉挛的上肢或下肢,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可采取下肢固定,上肢夹板约束),从而达到抑制不正常的原始反射、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之目的。

    C:腰背肌的训练方法

    1. 搭桥。

    2. 仰卧睡球。

    3. 金猴捞月。

    二、 痉挛型的训练方法

    原则: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具体办法是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

    (一)剪刀步态的训练

    1.摇髋法、分髋法。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反复操作。

    2.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