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0kb)。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郭路芬 等
【摘要】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MI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PDT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 min,31~60 min,61-120 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0例AMI患者PDT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比较三组PDT,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11/45),31~60 min 7.7%(8/104),61,120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PDT≤30 min 24.4%min 10.3%(14/136),121-240 min 6.6%(8/121),241~360 min 1.9%(1/54),361~720 min 3.3%(2/61),>720 min 3.4%(2/59);复苏成功率71.7%(33/46),总病死率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PDT(OR=2.159,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心肌梗塞;死亡原因;心室颤动;猝死,心脏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约有50%的死亡是在梗死后60 min内,其主要原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缩短院前延误时间(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恢复心肌血液灌注,争取时间是关键,对预防心室颤动(室颤)及猝死的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AMI患者从急诊溶栓治疗和急诊PCI甚至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血管再通治疗中获益的概率受PDT的影响。本文观察并分析580例AMI患者PDT的分布及PDT不同时间段室颤、复苏及死亡等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2004年3月12日至2006年3月12日我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80例AMI患者。其中男性428例(73.8%),女性152例(26.2%),男女比例2.82:1,年龄24-102岁,平均年龄(60.7±12.9)岁。梗死部位:前壁范围279例(前壁205例,前壁并高侧壁54例,前间壁14例,前侧壁1例,高侧壁5例),下壁范围185例(下壁89例,下壁后壁并右室59例,下壁并右室36例,后壁1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7例,复合壁(前壁范围+下壁范围)109例。高中以上学历278例(47.9%),高中以下学历280例(48.3%),学历不详22例(3.8%)。有吸烟史352例(60.7%),饮酒史63例(10.9%)。既往冠心病史97例(16.7%),高血压病史314例(54.1%),糖尿病史138例(23.8%),脑血管病史39例(6.7%)。
2.分析方法: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PDT,并分为7个时间段:1-30 min,31~60 min,61-120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动态观察确诊,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
4.统计学方法:PDT用中位数描述。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资料比较分别用t检验和x。检验,多组资料比较(PDT作对数转换)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死亡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
结 果
1.PDT分布:580例AMI患者PDT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PDT在1-30 min 45例(7.8%),31-60 min 104例(17.9%),61-120 min 136例(23.4%),121~240 min 121例(20.9%),241~360 min 54例(9.3%),361~720 min 61例(10.5%)。>720 min 59例(10.2%)。各PDT段病例累计分布:≤30 min 45例(7.8%),≤60 min 149例(25.7%),≤120 min 285例(49.1%),≤240 min406例(70.0%),≤360min 460例(79.3%),≤720min 521例(89.8%),>720 min 59例(100%)。
2.AMI各时间段的治疗情况:580例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O%);急诊PCI/CABG266例(45.9%);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其中死亡31例(5.1%)。PDT经对数转换后,比较溶栓组、PCI/CABG组、其他药物治疗组的P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
3.PDT各时间段室颤、复苏及死亡情况:580例AMI总死亡3l例(5.3%) ......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郭路芬 等
【摘要】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MI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PDT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 min,31~60 min,61-120 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0例AMI患者PDT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比较三组PDT,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11/45),31~60 min 7.7%(8/104),61,120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PDT≤30 min 24.4%min 10.3%(14/136),121-240 min 6.6%(8/121),241~360 min 1.9%(1/54),361~720 min 3.3%(2/61),>720 min 3.4%(2/59);复苏成功率71.7%(33/46),总病死率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PDT(OR=2.159,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心肌梗塞;死亡原因;心室颤动;猝死,心脏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约有50%的死亡是在梗死后60 min内,其主要原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缩短院前延误时间(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恢复心肌血液灌注,争取时间是关键,对预防心室颤动(室颤)及猝死的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AMI患者从急诊溶栓治疗和急诊PCI甚至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血管再通治疗中获益的概率受PDT的影响。本文观察并分析580例AMI患者PDT的分布及PDT不同时间段室颤、复苏及死亡等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2004年3月12日至2006年3月12日我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80例AMI患者。其中男性428例(73.8%),女性152例(26.2%),男女比例2.82:1,年龄24-102岁,平均年龄(60.7±12.9)岁。梗死部位:前壁范围279例(前壁205例,前壁并高侧壁54例,前间壁14例,前侧壁1例,高侧壁5例),下壁范围185例(下壁89例,下壁后壁并右室59例,下壁并右室36例,后壁1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7例,复合壁(前壁范围+下壁范围)109例。高中以上学历278例(47.9%),高中以下学历280例(48.3%),学历不详22例(3.8%)。有吸烟史352例(60.7%),饮酒史63例(10.9%)。既往冠心病史97例(16.7%),高血压病史314例(54.1%),糖尿病史138例(23.8%),脑血管病史39例(6.7%)。
2.分析方法: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PDT,并分为7个时间段:1-30 min,31~60 min,61-120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动态观察确诊,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
4.统计学方法:PDT用中位数描述。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资料比较分别用t检验和x。检验,多组资料比较(PDT作对数转换)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死亡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
结 果
1.PDT分布:580例AMI患者PDT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PDT在1-30 min 45例(7.8%),31-60 min 104例(17.9%),61-120 min 136例(23.4%),121~240 min 121例(20.9%),241~360 min 54例(9.3%),361~720 min 61例(10.5%)。>720 min 59例(10.2%)。各PDT段病例累计分布:≤30 min 45例(7.8%),≤60 min 149例(25.7%),≤120 min 285例(49.1%),≤240 min406例(70.0%),≤360min 460例(79.3%),≤720min 521例(89.8%),>720 min 59例(100%)。
2.AMI各时间段的治疗情况:580例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O%);急诊PCI/CABG266例(45.9%);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其中死亡31例(5.1%)。PDT经对数转换后,比较溶栓组、PCI/CABG组、其他药物治疗组的P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
3.PDT各时间段室颤、复苏及死亡情况:580例AMI总死亡3l例(5.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