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八十八方证.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2kb)。
寒热八十八方证
1 风寒束表型恶寒
[病因] 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症状] 恶寒,微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 麻黄汤加味。
2 寒中少阴型恶寒
[病因] 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
[症状] 恶寒无热,体倦肢冷,精神萎靡不振,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散寒。
[主方] 四逆汤。
3 阳虚阴盛型恶寒
[病因] 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衰弱,阳不制阴,于是阴寒内生而恶寒。
[症状] 恶寒,四肢冰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大便溏泻,小溲清长,面色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①肾阳虚,用右归饮。②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③心阳虚,用 桂枝甘草汤。
4 阳盛格阴型恶寒
[病因] 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症状] 恶寒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舌红苔黄,脉伏。
[治法] 清泻里热。
[主方] 白虎汤或承气汤。
5 痰饮内停型恶寒
[病因] 痰饮停滞体内,阳气不得宣通。
[症状] 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香,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治法] 通阳化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
6 脐周恶寒
[病因] 系由水饮内停,寒凝小肠,脾肾阳虚,阳不卫外所致。
[症状] 脐周恶寒,如有冷风所吹之状。虽在暑月,夜晚与午夜就寝,腹部仍需用棉被覆盖。伴有腹 痛隐隐,肠鸣辘辘,大便溏薄,饮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腰膝沉重,两足微肿,口干不 欲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
[治法] 分利内饮,温阳散寒。
[主方] 回阳救急汤加减。
名家经验学说
李用粹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夜寒者,阴气旺于阳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 重阴者,昼夜俱寒。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表 ,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幙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颌战傈,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怯,无风则坦然自适也。恶寒有阳虚、劳倦、肺火、痰饮、伤酒、伤食、疮毒、郁火及产后等类型(略)。内外恶寒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汤加黄芪、炮姜、肉桂、附子。 表虚,黄芪建中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橘汤加酒芩、天麦冬、山栀仁。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者,亦宜解郁。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7 半身恶寒
[病因]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症状] 半身恶寒或恶风,易出汗,温度比健侧半身为低。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半侧寒冷,较为少见。患者白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 入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8 寒 战
内疗辨治
寒邪外束型寒战
[病因] 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
[症状] 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辛温解表。
[主方] 麻黄汤加味。
9 阳虚寒盛型寒战
[病因] 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阴寒内盛。
[症状] 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缓,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溲清长,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四逆汤加味。
10 战汗透出型寒战
[病因] 外感热病,邪正剧烈交争。
[症状] 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甚者肢冷,脉伏,继则全身透出大汗,汗后热退身凉。
[治法] 益气回阳。
[主方] 参附汤。
11 外寒风热型寒战
[病因] 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寒邪外束,热邪内郁。
[症状] 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浮紧而数。
[治法] 解毒清里。
[主方] 防风通圣汤。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等病。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 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 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脉 汤加减,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 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
12 长期早晚寒战
[病因] 营卫俱虚,太阳与太阴失开之职。
[症状] 早晚感恶寒,发寒战,全身如鸡皮,约1小时后,四肢冰凉,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象虚细。
[治法] 温中补虚,调和营卫。
[主方] 小建中汤《伤寒论》
13 夜半寒战
[病因] 由于厥阴经气不充,无力使经气顺交太阴,血伤及气,阴伤及阳,阳虚则寒,故厥冷而战栗。
[症状] 每晚12时发冷抖颤,四肢冰冷,近晨则大汗出,直至黎明,汗止栗定。伴有气短心悸,食后 腹胀,少腹冷痛,面色暗晦,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法] 益气助阳,敛汗固表,顺接阴阳。
[主方] 再造,牡蛎蛎散类
14 但热不寒
内疗辨治
邪热蕴肺型但热不寒
[病因] 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肺津成痰,痰热壅阻,肺火清肃。
[症状] 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咯痰厚稠,黄腥,鼻扇气粗,咽痛口渴,舌红,苔黄燥或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止嗽。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 ......
寒热八十八方证
1 风寒束表型恶寒
[病因] 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症状] 恶寒,微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 麻黄汤加味。
2 寒中少阴型恶寒
[病因] 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
[症状] 恶寒无热,体倦肢冷,精神萎靡不振,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散寒。
[主方] 四逆汤。
3 阳虚阴盛型恶寒
[病因] 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衰弱,阳不制阴,于是阴寒内生而恶寒。
[症状] 恶寒,四肢冰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大便溏泻,小溲清长,面色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①肾阳虚,用右归饮。②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③心阳虚,用 桂枝甘草汤。
4 阳盛格阴型恶寒
[病因] 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症状] 恶寒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舌红苔黄,脉伏。
[治法] 清泻里热。
[主方] 白虎汤或承气汤。
5 痰饮内停型恶寒
[病因] 痰饮停滞体内,阳气不得宣通。
[症状] 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香,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治法] 通阳化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
6 脐周恶寒
[病因] 系由水饮内停,寒凝小肠,脾肾阳虚,阳不卫外所致。
[症状] 脐周恶寒,如有冷风所吹之状。虽在暑月,夜晚与午夜就寝,腹部仍需用棉被覆盖。伴有腹 痛隐隐,肠鸣辘辘,大便溏薄,饮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腰膝沉重,两足微肿,口干不 欲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
[治法] 分利内饮,温阳散寒。
[主方] 回阳救急汤加减。
名家经验学说
李用粹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夜寒者,阴气旺于阳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 重阴者,昼夜俱寒。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表 ,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幙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颌战傈,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怯,无风则坦然自适也。恶寒有阳虚、劳倦、肺火、痰饮、伤酒、伤食、疮毒、郁火及产后等类型(略)。内外恶寒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汤加黄芪、炮姜、肉桂、附子。 表虚,黄芪建中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橘汤加酒芩、天麦冬、山栀仁。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者,亦宜解郁。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7 半身恶寒
[病因]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症状] 半身恶寒或恶风,易出汗,温度比健侧半身为低。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半侧寒冷,较为少见。患者白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 入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8 寒 战
内疗辨治
寒邪外束型寒战
[病因] 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
[症状] 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辛温解表。
[主方] 麻黄汤加味。
9 阳虚寒盛型寒战
[病因] 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阴寒内盛。
[症状] 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缓,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溲清长,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四逆汤加味。
10 战汗透出型寒战
[病因] 外感热病,邪正剧烈交争。
[症状] 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甚者肢冷,脉伏,继则全身透出大汗,汗后热退身凉。
[治法] 益气回阳。
[主方] 参附汤。
11 外寒风热型寒战
[病因] 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寒邪外束,热邪内郁。
[症状] 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浮紧而数。
[治法] 解毒清里。
[主方] 防风通圣汤。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等病。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 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 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脉 汤加减,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 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
12 长期早晚寒战
[病因] 营卫俱虚,太阳与太阴失开之职。
[症状] 早晚感恶寒,发寒战,全身如鸡皮,约1小时后,四肢冰凉,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象虚细。
[治法] 温中补虚,调和营卫。
[主方] 小建中汤《伤寒论》
13 夜半寒战
[病因] 由于厥阴经气不充,无力使经气顺交太阴,血伤及气,阴伤及阳,阳虚则寒,故厥冷而战栗。
[症状] 每晚12时发冷抖颤,四肢冰冷,近晨则大汗出,直至黎明,汗止栗定。伴有气短心悸,食后 腹胀,少腹冷痛,面色暗晦,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法] 益气助阳,敛汗固表,顺接阴阳。
[主方] 再造,牡蛎蛎散类
14 但热不寒
内疗辨治
邪热蕴肺型但热不寒
[病因] 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肺津成痰,痰热壅阻,肺火清肃。
[症状] 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咯痰厚稠,黄腥,鼻扇气粗,咽痛口渴,舌红,苔黄燥或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止嗽。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8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