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word资料08 > 正文
编号:11612354
心律失常.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7kb)。

    心律失常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及时依次下传至心房、房室连接处、房室束、左右束支及蒲金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全心肌激动。当激动的产生或传导发生异常时,就使心脏活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

    参考资料:

    由心脏本身疾患或全身性因素及其它器官障碍等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发生速率变化及节律不规则,统称为心律失常。其临床表现为心跳不规则、心慌、头晕、胸闷、疲乏等。严重时可产生晕厥、心原性休克,甚至心跳骤停而危及生命。

    养生指南:

    一.控制原发疾病:心律失常可以是心脏或其它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应加以重视。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应定期检查,及时处理。

    二.保持精神乐观:心脏的搏动除依靠心脏本身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外,也可受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精神不安、紧张激动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心律失常。要注意自我情绪调节,遇事勿怒,不看恐怖、紧张、悲伤或惊喜过度的影视书刊,多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平时多养花种草以怡情养性。

    三.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常。工作量要同自己的体质与疾病相适应,切不可做力不从心的工作。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保健操、太极拳、气功等。活动量应以活动后不感到气急、心慌、头晕、胸闷等为度。应节制房事,性兴奋会诱发心律失常。

    四.合理饮食调摄:饮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硬不消化及带刺激的食物。吸烟饮酒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发因素,应戒烟忌酒。平时可服用益气养心的药膳,如人参粥、大枣粥、莲子粥等。

    五.对危及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应绝对住院治疗及卧床休息。严禁用力排便,自行翻身和活动,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凡安装起搏器的病人与家属都应学会使用与调节起搏器。病人外出时应随带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急用。并应按照医嘱,坚持服药。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正常的心脏激动起源于心脏的窦房结,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的最高"司令部"。由"司令部"发出的"指令"按一定的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到心房和心室,激发心脏相应的部位产生激动。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自律性、传导顺序或传导速度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可以引起心脏正常节律的改变,形成心律失常。一个人从胎儿开始到生命的结束,每一时每一刻都有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据报道,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0.7%。其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上速、房扑、房颤、早搏、传导阻滞,这就说明心律失常不仅发生在成人,新生儿、婴幼儿也同样会发生。因此,作为孩子的爸爸和妈妈们应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心律失常在中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有人曾对3494例中年人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男性有790人有心律失常,女性有335人发生心律失常。平均年龄为47.5岁,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2%。心律失常的类型有早搏、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交界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等。由于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已经衰退,容易受到各种损害,尤其是心脏疾病的损害。因此,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非常高,据报道: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44.48%。防治老年人的心脏病及其它疾病的发生,对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是什么?

    构成心脏最基本的单位是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心肌细胞,它具有产生和传导电激动的性能,这类特殊的心肌细胞称为起搏细胞。心脏的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的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氏纤维网等几个部分。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

    (1)冲动起源异常

    冲动起源异常可分为自律性机制和触发活动。

    ①自律性机制: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其电生理基础是四期自发性去极化活动。通常在较负的静息电位水平(-80~-90mv)开始自发去极化。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和希氏、浦氏系统细胞均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控制着整个心脏跳动的节律,其他部位为潜在起搏点,均被抑制,并不能发挥起搏作用。当窦房结细胞的频率降低或者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时,窦房结对其他起搏点的抑制作用被解除,潜在起搏点发挥起搏功能,产生异位心律。正常的心肌细胞在舒张期不具有自动除极的功能,但是,当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由原来的-90mv升高到-65mv时,开始出现四期自发性去极化并反复发生激动,称为异常自律性。在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心肌膜电位降低引起异常自律性。当窦房结的频率降低到病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以下时,异常自律性就以异常节律的方式表现出来。

    冲动起源异常如发生在窦房结,可产生窦性心律失常,发生于窦房结以外的节律点,则产生异位节律。当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冲动产生过缓或传导遇到障碍时,房室交界区或其他部位节律点便取代了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其发出的冲动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心脏的活动,形成了被动性异位搏动(称为逸搏)或异位心律(又称为逸搏心律)。当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超过窦房结时,便可控制整个心脏的搏动,形成主动性异位节律。若异位节律只有一个或两个,则称为过早搏动;若连续出现一系列自发性异位搏动,则称为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②触发活动:触发活动是指心脏的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与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氏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其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

    早期后除极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通常产生较高的膜电位水平(-75mv~-90mv),发生于期前基础动作电位频率缓慢时,系"慢频率依赖性"后去极化活动。早期后除极引起的第二次超射可产生与前一激动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早搏及阵发性心动过速。

    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振荡性除极活动。洋地黄中毒,儿茶酚胺、高血钙等均能使延迟后除极增强,从而诱发快速心律失常。

    (2)冲动传导异常

    ①传导障碍

    心脏传导系统本身的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神经、体液、电解质等均可引起传导障碍。其中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递减性传导、单向阻滞、单向传导和不均匀传导。冲动传导异常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各种传导阻滞,分为窦房结性、房性、房室性及室内性阻滞。其中以房室和室内阻滞较为多见。

    传导减慢是指局部的心肌轻度抑制,使窦房结的冲动在下传过程中传导速度减慢,但激动仍能下传。最常见的类型有心动过缓。

    当冲动传至处于生理不应期的传导组织或心肌时,表现为应激性差和传导障碍(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形成生理传导阻滞或干扰现象。生理性传导阻滞主要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8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