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2127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403kb)。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篇题解释:

    百病:在此泛指多种疾病。

    始生:疾病发生的起始(原因)。

    本篇是《内经》中以讨论发病为主的专论。对于内伤、外感诸病发生的原因,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病邪伤人的途径、部位、疾病传变机理及见证和治则,以及积症的产生等,均进行了阐述,并且开篇之首有"百病之始生"之语,因而以"百病始生"名篇。

    ◆ 主题思想:

    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等内伤因素,而最根本的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原理。指出外感病的发病机理和由表及里的一般传变规律。并提出疾病治疗原则,强调治疗"毋逆天时"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诸邪伤人病起于三部的发病规律。

    外感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一般传变规律。

    积的病因、病机及积在不同部位的特征。

    五脏内伤的常见病因。

    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目的要求

    结合临床,理解外感、内伤疾病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起病于三部的含义。

    掌握发病学的基本观点,正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并结合外感病常用的几种临床辨证方法理解其意义。

    掌握"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的含义。

    了解积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意义,了解积在不同部位的特征。

    熟记:"风雨寒热......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原文解析

    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传变。

    积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论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疾病的发生

    原 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词解:

    清湿:清,寒也。清湿,指寒湿之邪。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为三部之气。因其所伤害的部位有上、下、内的不同,故称"所伤异类"。

    会:即会通的意思。明白、会通其中道理。 或起于阴,或起于阳:阴、阳,此处指发病部位。阴即内,阳即表。张介宾注:"喜怒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

    淫泆:淫,浸淫。泆,同溢,有扩散之意。淫泆,即邪气在人体内浸淫传布。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人正气不虚,虽遇虚风,不能为病。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得,合也。两虚,一指邪之虚,一指人之虚。谓虚邪遇虚人,才能作用于机体而发病。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指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众人肉坚,为肤腠固密。两实相逢,故无邪客为病。

    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杨上善注:"参,合也。虚者,形虚也;实者,邪气盛实也。两者相合,故大病成也。" 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三员,即三部。马莳注:"盖人身大体自纵而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而言之,则以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为三部,故谓之上下中外之三员也。"

    语 译

    黄帝问岐伯说:各种疾病的开始发生,大多是由于风、雨、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以及喜怒等情志内伤所致。若喜怒过度不加节制,就会伤及内脏;风雨之邪侵袭人体的上部;清湿之邪伤害人体的下部。喜怒、风雨、清湿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病邪,侵伤人体的部位各不相同,想听听这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喜怒、风雨、清湿这三种邪气的性质不同,致病先发生于阴或先发生于阳,请让我讲讲其中的道理。凡喜怒过度就会内伤脏腑,病发生在阴;清湿之邪多乘虚侵袭人体下部,病发生在下;风雨之邪多乘虚侵袭人体上部,病发生在上;这就是邪气侵犯的内与外之上下三部。至于邪气在人体的侵淫传播,就难以尽数了。

    黄帝说:我确实对邪气在体内的千变万化不大清楚,所以请教您,我想详尽的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风雨寒热等外邪,不遇到机体的虚弱,是不会独自伤害人体的。突然遇到疾风暴雨侵袭而不生病的,是因为身体健壮而不虚,因此邪气本身就不能使人致病。大凡疾病的发生,必须是由于虚邪贼风,加上身体虚弱,两虚相遇,邪气才能侵入而发生疾病。如四时之气正常,人体正气和调,人们就健康不病。人们之所以被外邪侵袭,是由于四时气候异常及人体虚弱,机体虚弱邪气盛实两相参合,疾病就会发生。

    按 语

    本节阐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三部之气伤人的发病规律。外邪首犯体表,七情过度则伤内脏;阳邪易伤阳分,阴邪易伤阴分。因为邪气的性质不同,所以侵袭人体的途径,所伤的部位,导致的病变也往往不同。【图示】

    邪伤三部致病表

    ┌风雨--伤上部┐

    ┌外感┤ ├病发于阳分─→表证

    │ └清湿--伤下部┘

    三部之气┤

    └内伤:喜怒不节──伤内脏──病发于阴分─→里证

    通过"卒然逢疾风暴雨"有得病与不得病之对比,说明"两虚相得"是外感发病的机理,而人体正气的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

    关于"气有定舍,因处为名"的论述,是《内经》为病证命名的依据之一,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辞异而义同。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疾病的传变

    原 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漉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飱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词解:

    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其痛之时息:指疼痛时作时止。《甲乙经》作"其病时痛时息"。

    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与较小的络脉相对而言。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输:即下文之"输脉"。指背部属足太阳经的脏腑之输。

    伏冲之脉:即冲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4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