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心悸.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22kb)。
心 悸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系
第一教研室
一、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轻--惊悸,多因惊恐和劳累而发,时作时止;
重--怔忡,终日悸动,稍劳尤甚,甚则不能自主。
二、沿革
(一)《内经》无心悸病名,但有类似记载
病因--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
症候--澹澹大动、怵惕
脉象--三五不调、乍疏乍密、虚里搏动应手
(二)汉?张仲景正式提出了"惊"和"惊悸"之病名
病名--惊悸、心动悸、心下悸
病因--惊扰、水饮、虚损、汗后受邪
病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证治--"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济生方》提出了"怔忡"的病名
(四)《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五)《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
三、讨论范围
见于多种器质性和功能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心律失常、风心、高心、冠心、先心、肺心、心肌病、甲亢、贫血、神经官能症等。
一.病因
禀赋不足--脏气亏虚,先天缺陷
后天失养--气血不足,心虚胆怯
久病正虚-- 心之气阴耗伤
各种失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劳欲过度--精血亏虚,心失所养
2.情志刺激:
大惊卒恐--忤犯心神,心气紊乱
心脾气结,化火生痰
忧思不解 心神不宁 心悸
心气虚怯,阴血暗耗
大怒伤肝,肝火上炎
阴虚火逆
大恐伤肾,肾虚精却
3.感受外邪:
痹阻心脉
痹证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
耗伤气阴
外感温热疫毒
邪毒内扰
4.药食不当
饮食不当--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
药物中毒--损及于心
二、病机
(一)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 心悸的病位在心,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的结果
> 心脾同病
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脾气机郁结,生痰动火--痰火扰心
> 心肾同病
肾阴亏虚,水不济火--心肾失交
肾阳不足,心阳失于温煦----心失温养
> 心肝同病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失条达
> 心肺同病
热毒犯肺--肺失宣肃,血运失常
肺气亏虚,不能助阳以治节
(二)病理重点:心神不宁
(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之间可互相转化、兼夹
> 虚--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 实--痰火水(饮)瘀之邪扰心,气血运行不畅
1. 邪实可致正虚
2. 正虚亦可兼夹邪实
阴虚 火旺 痰
阳虚 津停 痰、饮
气血亏虚 血脉不利 瘀
3. 总属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
(四)后期可出现心阳欲脱的危候
一、诊断依据
*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 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 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 心悸与怔忡的鉴别:
三、相关检查
> ECG:区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为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Ⅰ度、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
> DCG:发现短暂、隐性的心律失常、评价患者活动、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鉴别良性与恶性心律失常,观察药物的作用。
> 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结功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 希氏束电图:为创伤性心腔内心电图,对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鉴别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房室传导阻滞部位等有重要作用。
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彩超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一、辨证要点
(一)从症候特点辨虚实
(二)辨明惊悸和怔忡的不同
(三)详辨脉象变化
缓大无力--气虚;
沉迟--阳虚;
二、治疗原则
1.按虚实论治
虚则补之--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祛痰(化饮利水)、清火、活血化瘀
虚实错杂者,治当兼顾
2.酌配养心安神药或镇心安神药
三、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4.例方: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5.常用药:
a.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心;
b.硃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c.人参--益气养心。
(二)心血不足
* 症状及分析:
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心。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心。
神疲气短,或自汗--血虚及气,气血亏虚,卫表不固。
舌淡红,脉细弱--心血不足之象。
* 病机:心脾气血两虚,心神失养。
* 治法:补气益血,养心安神。
* 例方:归脾汤加减。
* 常用药: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益心气;
当归、熟地、龙眼肉--养血补心;
炙远志、酸枣仁、五味子--安神宁心;
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三)阴虚火旺
* 症状及分析:
心悸不安,思虑劳心尤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少寐多梦--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升火--阴亏于下,阳扰于上。
腰酸--腰为肾府,肾阴亏虚,肾府失养。
舌红、苔少,或薄黄苔,脉细数--阴虚火旺之侯。
* 病机:心肾阴虚,虚火上扰,心神不宁。
*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 例方: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加减。
a.天王补心丹长于滋阴养血。用于心中虚烦悸动,失眠头晕;
b.朱砂安神丸重在苦寒泻火。用于心中悸烦不安,面赤烘热 ......
心 悸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系
第一教研室
一、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轻--惊悸,多因惊恐和劳累而发,时作时止;
重--怔忡,终日悸动,稍劳尤甚,甚则不能自主。
二、沿革
(一)《内经》无心悸病名,但有类似记载
病因--突受惊恐,复感外邪
病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
症候--澹澹大动、怵惕
脉象--三五不调、乍疏乍密、虚里搏动应手
(二)汉?张仲景正式提出了"惊"和"惊悸"之病名
病名--惊悸、心动悸、心下悸
病因--惊扰、水饮、虚损、汗后受邪
病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证治--"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济生方》提出了"怔忡"的病名
(四)《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五)《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
三、讨论范围
见于多种器质性和功能性心脏病,如心肌炎、心律失常、风心、高心、冠心、先心、肺心、心肌病、甲亢、贫血、神经官能症等。
一.病因
禀赋不足--脏气亏虚,先天缺陷
后天失养--气血不足,心虚胆怯
久病正虚-- 心之气阴耗伤
各种失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劳欲过度--精血亏虚,心失所养
2.情志刺激:
大惊卒恐--忤犯心神,心气紊乱
心脾气结,化火生痰
忧思不解 心神不宁 心悸
心气虚怯,阴血暗耗
大怒伤肝,肝火上炎
阴虚火逆
大恐伤肾,肾虚精却
3.感受外邪:
痹阻心脉
痹证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
耗伤气阴
外感温热疫毒
邪毒内扰
4.药食不当
饮食不当--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
药物中毒--损及于心
二、病机
(一)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 心悸的病位在心,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的结果
> 心脾同病
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脾气机郁结,生痰动火--痰火扰心
> 心肾同病
肾阴亏虚,水不济火--心肾失交
肾阳不足,心阳失于温煦----心失温养
> 心肝同病
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失条达
> 心肺同病
热毒犯肺--肺失宣肃,血运失常
肺气亏虚,不能助阳以治节
(二)病理重点:心神不宁
(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之间可互相转化、兼夹
> 虚--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 实--痰火水(饮)瘀之邪扰心,气血运行不畅
1. 邪实可致正虚
2. 正虚亦可兼夹邪实
阴虚 火旺 痰
阳虚 津停 痰、饮
气血亏虚 血脉不利 瘀
3. 总属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
(四)后期可出现心阳欲脱的危候
一、诊断依据
*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 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 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 心悸与怔忡的鉴别:
三、相关检查
> ECG:区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为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Ⅰ度、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
> DCG:发现短暂、隐性的心律失常、评价患者活动、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鉴别良性与恶性心律失常,观察药物的作用。
> 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结功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 希氏束电图:为创伤性心腔内心电图,对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鉴别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房室传导阻滞部位等有重要作用。
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彩超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一、辨证要点
(一)从症候特点辨虚实
(二)辨明惊悸和怔忡的不同
(三)详辨脉象变化
缓大无力--气虚;
沉迟--阳虚;
二、治疗原则
1.按虚实论治
虚则补之--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祛痰(化饮利水)、清火、活血化瘀
虚实错杂者,治当兼顾
2.酌配养心安神药或镇心安神药
三、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4.例方: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5.常用药:
a.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心;
b.硃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c.人参--益气养心。
(二)心血不足
* 症状及分析:
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心。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心。
神疲气短,或自汗--血虚及气,气血亏虚,卫表不固。
舌淡红,脉细弱--心血不足之象。
* 病机:心脾气血两虚,心神失养。
* 治法:补气益血,养心安神。
* 例方:归脾汤加减。
* 常用药: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益心气;
当归、熟地、龙眼肉--养血补心;
炙远志、酸枣仁、五味子--安神宁心;
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三)阴虚火旺
* 症状及分析:
心悸不安,思虑劳心尤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少寐多梦--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升火--阴亏于下,阳扰于上。
腰酸--腰为肾府,肾阴亏虚,肾府失养。
舌红、苔少,或薄黄苔,脉细数--阴虚火旺之侯。
* 病机:心肾阴虚,虚火上扰,心神不宁。
*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 例方: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加减。
a.天王补心丹长于滋阴养血。用于心中虚烦悸动,失眠头晕;
b.朱砂安神丸重在苦寒泻火。用于心中悸烦不安,面赤烘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422kb)。